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October 2017, Vol.33, No.5
日期:2020/9/6       浏览次数:452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October 2017, Vol.33, No.5 RT-qPCR 技术在法医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杜思昊,李冬日,王慧君,王起 (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是一种易操作且高效率检测组织或体液样本中mRNA 的方法,具有操作容易、敏感性 高、特异性强等特点。随着其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RT-qPCR 技术在法医病理学领域的研究也 得到一定发展。本文对RT-qPCR 技术在法医病理学科研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及现状进行综述,对国内外研 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实验过程中的检材提取、RT-qPCR 实验及数据处理的注意事项,以期为法医 学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综述;实时荧光定量 中图分类号: DF795.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619.2017.05.017 文章编号: 1004-5619(2017)05-0526-06 Application of RT-qPCR in the Study of Forensic Pathology DU Si-hao, LI Dong-ri, WANG Hui-jun, WANG Qi (School of Forensic Medicin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 is a convenient and highly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mRNA in tissues or body fluid sample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sy operation,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etc. With a wide application in medicine, biology and other fields, RT-qPCR technique has made some progresse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forensic patholog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RT-qPCR in the study of forensic pathology and curr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reviews. It also summarizes the notes of samples extraction, RT-qPCR experiments and data processing, which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rensic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Keywords: forensic pathology;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view; real-time quantificatio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01556);广东省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A030310293) 作者简介:杜思昊(1992—),男,博士,主要从事法医病理学科 研、鉴定;E-mail:sihaodu@foxmail.com 通信作者:王起,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 法医学教学、科研和鉴定;E-mail:wangqi_legmed@126.com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是一项能高通量、高效率检测目 的基因表达水平的技术。RT-qPCR 的主要操作步骤 包括总RNA 的提取、质量检查、逆转录、定量PCR 及数据分析,其主要原理即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 mRNA 为模板合成cDNA 的一条链,接着在DNA 聚 合酶的作用下进行扩增,期间通过qPCR 仪检测荧光 信号的变化情况并测定目的产物的含量,再根据标准 曲线计算mRNA 的含量或与内参基因含量比较后计 算相对含量[1]。RT-qPCR 技术于1992 年由日本科学 家Higuchi 提出[2],因其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特异 性强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医学、生物学等多个 领域中。 根据经典遗传学中心法则,控制生物遗传信息的 DNA 分子需要经过转录形成mRNA、翻译成多肽链, 再进一步修饰成为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因此mRNA 的变化早于蛋白的表达变化。目前,RT-qPCR 技术在 法医病理学科研方面也获得了一定发展。 1 RT-qPCR 技术在法医病理学工作中 的应用价值与现状 法医病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伤、病、死及死 后变化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3]。其主要工作内 ·综述· ·526· 法医学杂志2017 年10 月第33 卷第5 期 容即对尸体及器官组织进行检验,分析死亡原因,为 案件的侦破提供医学证据。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确 定死亡原因、判断死亡方式、推断死亡时间、推断损伤 时间、推断和认定致伤物以及个体识别等。当前法医 病理工作者解决上述问题主要依靠的方法手段是现 场勘验、尸体检验、组织病理学检验、毒(药)物检验 等,并综合案情分析得出鉴定意见。而一些致伤因素 (如中暑、冻死、中毒)导致的死亡或缺乏典型形态学 改变的疾病(如急性心肌缺血、内分泌系统等)导致猝 死的鉴定,仅利用传统的法医病理学方法进行鉴定相 对困难。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到法医病理学工作与研究中,利用法医尸体解剖 时提取的组织和体液等进行RT-qPCR 检测来协助分 析死亡原因、推断死亡时间、损伤时间等,RT-qPCR 技术正逐渐成为目前法医病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1 RT-qPCR 技术在死亡原因分析中的应用 法医病理学的首要任务即确定死亡原因,而在一 些缺乏特异性形态学改变的死亡案件中,若缺乏相关 案情资料,传统的法医病理学检查方法有时难以发现 特征性改变[3]。如在急性心肌缺血导致死亡的鉴定中, 因缺乏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往往给诊断带来困难。 XUE 等[4]检测心肌中Cx43 和ZO1 的mRNA 表达变 化,结果显示,冠心病猝死组与对照组相比,Cx43 和 ZO1 的mRNA 表达明显降低,提示心脏性猝死者可能 发生心律失常。WANG 等[5]检测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 (aquaporin-1,AQP-1)和AQP-5 的mRNA 表达变化, 发现AQP-5 在窒息组中显著降低,此改变可能因窒息 过程中缺氧引起,有助于对窒息死亡案件进行鉴定。 由于不同案件的死亡原因、机制和过程各不相 同,机体组织中分子水平变化也会随之改变,而常规 组织病理学检验难以发现这些改变,因此检测相关 mRNA 的变化可以反映死亡机制和过程,辅助进行死 亡原因推断。 1.2 RT-qPCR 技术在推断死亡时间中的应用 死亡时间也称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法医学中推断死亡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分析案情、划定侦查范围、判断嫌疑人作案时间 均有重要价值。但是,实际工作中受个体差异、周围环 境、死后变化等各因素的影响,准确推断死亡时间仍 是法医病理学的难点。国内学者[6-8]用RT-qPCR 技术 检测死后不同时间大鼠的脑和脾等器官中管家基因 GAPDH 及β-actin mRNA 的水平变化,测定了管家 基因在推断死亡时间中的变化情况,并检测了不同环 境温度及湿度下mRNA 降解的时序性,为死亡时间 的推断提供了重要数据。他们的研究提示,采用管家 基因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对象,可以避免选用其 他基因带来的个体差异,并且在脑、脾组织中GAPDH 及β-actin mRNA 稳定性较好,可有效地用于晚期 PMI 的推断。吕叶辉等[9]选取12 例已知死亡时间的尸 体脑组织,通过RT-qPCR 技术检测8 种基因mRNA 表达,结果显示,利用β-actin mRNA 表达推断PMI 的误差率为24.6%,利用GAPDH mRNA 表达推断 PMI 的误差率为41.0%。因此,β-actin mRNA 变化与 死亡时间相关性良好,有望成为早期PMI 推断的辅 助指标。 1.3 RT-qPCR 技术在推断损伤时间中的应用 法医病理学上的损伤时间是指从受伤到死亡所 经历的时间,推断损伤时间是法医病理学工作的难点 与重点,传统的推断方法主要是依据损伤组织的大体 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可以对损伤修复过程中特征性的分子水平变化进行 研究。例如,在烧伤[10]和切创[11]的损伤时间确定上,均 采用RT-qPCR 技术检测皮肤内的细胞因子、趋化因 子等标志物。在虐童案件中,皮肤烧伤时间的确定至 关重要,KUBO 等[10]研究了烧伤后伤口愈合过程中 13 个基因表达的时间变化,发现细胞因子、趋化因 子、增殖因子及胶原蛋白等组合能准确估计烧伤年 龄。兔的切创模型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 1β)、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 2 及单核细胞 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 mRNA 在损伤前期有明显升高,有助于切创早期的时 间推断[11]。国内有学者[12-13]制作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 用RT-qPCR 技术检测骨骼肌中7 种候选基因在不同 时间点的mRNA 表达水平,显示其表达水平均与损 伤时间有关;检测挫伤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3 (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 3,EAAT3)、SLC1A1 mRNA 的表达,发现其表达在挫伤后4~8 h 升高,随 后逐渐降低,直至48 h 接近正常水平,说明编码结构 蛋白的基因或执行基础功能的蛋白适用于损伤时 间推断。有研究[14-17]发现,大鼠肌肉挫伤后组织内核 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细胞间黏附因 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 COX6C、腺苷酸琥珀酸裂解酶(adenylosuccinate lyase, ASL)的表达呈时序性变化,有望用于损伤时间推断。 用RT-qPCR 技术检测大鼠脑挫伤模型mRNA 的表 达变化特点,发现caspase-1 和caspase-3 在挫伤后表 达增加,可辅助诊断1 h~14 d 的脑挫伤,而NF-κB 只 能辅助确定脑挫伤形成时间,但不能作为判断脑挫伤 程度的指标[18-20]。用RT-qPCR 技术检测小鼠皮肤切 创组织的CB2R mRNA 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在小鼠皮 ·527·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October 2017, Vol.33, No.5 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B2R 的表达变化具有时间规律 性,可为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参考[21-22]。除切创、 挫伤外,也有学者[23-25]对脊髓损伤和脑组织缺血模 型应用RT-qPCR 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的变化,发现 脊髓损伤后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对组织和细胞起低 氧保护作用。而脑组织缺血后脑红蛋白(neuroglobin, Ngb) mRNA 的表达也呈时间依赖性变化,其表达的 时序性规律有望用于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但上述研 究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人体组织的验证较少,其法 医学价值尚需进一步挖掘。 1.4 RT-qPCR 技术在推断死亡过程机体病理生理 状态中的应用 死亡的过程和机制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难点,利 用RT-qPCR 技术分析尸体组织样本的mRNA 变化 来分析死亡当时的相关分子水平情况,从而有助于推 断死亡当时的病理生理学状态。RT-qPCR 技术可应 用于组织损伤的病理学分析、局部缺血缺氧、中毒或 因中毒导致组织损伤部位的炎症、对暴力或环境危害 的反应、中毒继发的疾病等分析[26]。例如,CHEN 等[27] 发现死后肺质量与生存时间相关;ZHAO 等[28]通过 RT-qPCR 技术研究发现死后肺组织中葡萄糖转运体1 (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mRNA 表 达量与存活时间相关,部分说明了死亡当时肺的病理 生理学状态。WANG 等[29]利用RT-qPCR 技术对肺水 肿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中暑死亡者的肺组织中基质金 属蛋白(matrix metallo protein,MMP)、ICAM-1、紧密 连接蛋白(claudin,Cldn) 5 的表达均升高,而冻死者 肺中只有MMP9 的表达升高,提示细胞外基质破坏、 炎症反应、紧密连接改变等多种机制参与中暑死亡者 肺水肿的发生和发展,而这些分子的变化情况也有助 于中暑死亡的辅助诊断。 WANG 等[30]研究损伤与肺水肿的关系,发现AQP 与MMP 的mRNA 变化情况在外伤与心脏性猝死组 的肺组织中有明显不同,提示不同类型外伤后肺水肿 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差别;他们还研究了烧死者脑水 肿的机制,发现AQP 与MMP 的mRNA 变化情况与 烧伤后脑水肿的发生也存在关系。CHEN 等[31]用RTqPCR 技术检测急性心肌缺血心脏组织中脑钠肽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与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心脏 死亡组左心室壁组织中ANP 和(或) BNP mRNA 的表 达更高,显示心肌钠尿肽在心肌缺血死亡中的病理生 理反应特点。因此,检测不同基因mRNA 的表达水 平,一方面可以用于分析死亡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助 于加深法医病理学工作者对死亡过程的理解。 但是RT-qPCR 技术在法医病理学中应用依然存 在局限性,目前其准确程度尚需进一步验证。RTqPCR 技术对样品要求比较高,但法医病理学尸体检 材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溶,这也是国内外使用 RT-qPCR 技术进行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动物模型 组织的原因,然而动物模型并不能完全代表人体组织 检材的特点,因此针对RT-qPCR 实验的各环节,法医 病理学研究有其特殊需要注意的事项。 2 RT-qPCR 技术在法医病理学中应用 的注意事项 法医病理学检材由于受死后变化、个体差异、潜 在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明显,在应用RT-qPCR 技术时 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2.1 RT-qPCR 技术对检材提取的要求 法医病理学鉴定材料主要是尸体组织样本,尸体 腐败导致mRNA 降解。任广睦等[8]对死后不同时间段 大鼠脑组织中的GAPDH mRNA 进行检测,显示不同 脑区神经组织的GAPDH mRNA 表达均与死后经过 时间(死后即刻、1 d、5 d、9 d、12 d)有相关性;但不同 脑区的mRNA 降解速率不同。人体和动物试验可能 存在差异,吕叶辉等[9]对早期死亡的人体脑组织内参 基因的RNA 进行检测,显示5S rRNA、miR-9 和miR- 125b 等表达稳定,而GAPDH 的误差率较高,可能与 死后变化有关。VAN DEN BERGE 等[32]对81 例埋藏 4~42 年的尸体进行不同器官的DNA 与RNA 分析, 发现DNA 和RNA 分子均能够保持较稳定的状态,其 中大脑和心脏组织中RNA 最为稳定,这一结果表明, 即使是埋藏时间较长的尸体,也有可能进行分子病理 学分析。 提取检材时应考虑后期检测的需要,尽量多留取。 选取对照组时应注意详细审查案情及病历资料,选取 无潜在疾病或药物干扰的案例。解剖中提取检材应使 用洁净、无污染的器械,提取目标组织样本,大小不超 过0.5 cm×0.5 cm,需要加入适量组织保存液进行RNA 保护[33]。目前常用的组织保存液为RNA later,研究表 明RNA later 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优于冷冻法[33]。 2.2 尸体检材进行RT-qPCR 实验的注意事项 从检材中提取出高纯度、完整的RNA 是RTqPCR 的前提。最常用的RNA 提取方法包括Trizol 抽 提加乙醇沉淀法和试剂盒硅胶膜离心柱法[34-35]。Trizol 抽提加乙醇沉淀法可以保留比较完整的RNA 分子, 但是步骤繁多,容易污染,影响纯度;试剂盒硅胶膜离 ·528· 法医学杂志2017 年10 月第33 卷第5 期 心柱法往往只能留存大分子量的RNA,200 nt 以下的 小分子量RNA 容易被漏掉[36]。提取RNA 最重要的指 标包括浓度、纯度和完整度[37]。浓度、纯度的控制均按 照RT-qPCR 实验的常规要求;而RNA 分子完整性指 对RNA 进行毛细管电泳时,以软件中的RNA 完整性 计数(RNA integrity number,RIN)进行评估[37]。在尸 体组织样本中,RIN 往往较低,由于RT-qPCR 实验十 分灵敏,有少量合格的RNA 也可以检出。 目前最常用于mRNA 检测的荧光技术是SYBR誖 Green I 和TaqMan誖探针[38-39]。SYBR誖Green I 探针 需要进行引物设计、合成、摸索PCR 条件等,比较经 济实惠;TaqMan誖探针操作条件均已得到优化,简 便易行,且结果稳定,但价格较贵。在使用SYBR誖 Green I 法进行检测时,还需要注意溶解曲线的意义 及形状。 2.3 数据分析 比较检材中mRNA 的表达差异有绝对定量与相 对定量两种方法。绝对定量即仅依赖Ct 值,不考虑扩 增效率对结果的影响。有研究[40-41]发现,不同样本的 RNA 组成不同,个体的逆转录抑制物差异造成扩增 效率不足100%,因此应慎重使用绝对定量。相对定 量即使用内参基因使结果标准化,从而消除非生物学 变化对结果的影响。但传统的内参基因并不一定适用 于所有的实验条件,KOPPELKAMM 等[42]的研究指出, 人体死后组织的内参基因建议至少选择4 个以供筛 选。WANG 等[43]对几种不同内参在尸体材料中表达的 情况做过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实验中传统内参基因 在法医病理学研究中并不完全适用,须使用多个内参 基因以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在一项烧伤后脑水肿 的分子病理学研究[29]中,使用不同的内参基因进行相 对定量,结果发现,当使用GAPDH 或B2M 作为内参 时,AQP 和MMP 的mRNA 水平在烧伤组与对照组中 有不同的结果。XUE 等[4]研究发现,选用传统的管家 基因GAPDH 或ACTB 与多选择的几个管家基因 (EEF1A1、PPIA、TPT1 和RPL13A)对心肌组织目的基 因进行相对定量的结果也不同。DU 等[44]在对甲基苯 丙胺中毒死亡尸体组织进行研究,检测了脑中不同内 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RPL13A、YWHAZ 和GUSB 用 于肺组织的内参定量更为稳定。因此,尸体检材用于 RT-qPCR 时,应对不同的器官组织进行内参基因的 筛选,避免单个内参基因造成的相对定量误差,考虑 到时间和效率,建议选取3~4 个内参基因为宜。 准确定量mRNA 的表达丰度不仅需要高灵敏性 的检测方法,而且还需要精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内参 的选择对目的基因的表达矫正具有重要意义。 3 RT-qPCR 技术应用前景及展望 当前国内外法医病理学者使用RT-qPCR 技术主 要应用领域依然是mRNA 的表达分析,近年来也有 学者开始利用RT-qPCR 技术检测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李文灿等[45]检测了大鼠心肌组 织中的microRNA、18S rRNA 的降解和死亡时间的相 关性,发现microRNA 可能与尸体腐败导致的降解相 关,但在死亡早期(死后120 h)内microRNA-1-2 含 量保持稳定,提示死亡早期可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内参 指标反映其他生物学标志物的变化。陈维忠[46]研究了 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海马组织microRNA 的表达变 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伤后海马microRNA 表达与P300 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microRNA 可能在 脑损伤后遗留的认知功能障碍中发挥调控作用。有报 道[47-50]发现,不同体液中microRNA 的表达特异性也 有差异,但是研究体液中microRNA 的数量有限,而且 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和分析模型,导致研究的结果不 一致,重复性差。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复合检测体系 来解决。随着RT-qPCR 技术的推广,相信未来mRNA 和ncRNA 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程强,张新叶,黄敏仁. 实时定量RT-PCR 技术及在植物 基因表达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S1): 82-86. [2] HIGUCHI R, DOLLINGER G, WALSH P S, et al. 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specific DNA sequences[J]. Biotechnology (N Y),1992,10(4): 413-417. [3] 从斌. 法医病理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1-10. [4] XUE Y, ZHAO R, Du SH, et al. Decreased mRNA levels of cardiac Cx43 and ZO1 in sudden cardiac death related to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 pilot study[J]. Int J Legal Med,2016,130(4):915-922. [5] WANG Q, ISHIKAWA T, MICHIUE T, et al. Intrapulmonary aquaporin-5 expression as a possible biomarker for discriminating smothering and choking from sudden cardiac death: a pilot study[J]. Forensic Sci Int,2012,220(1-3):154-157. [6] 刘季,宋贞柱,谢润红,等. 大鼠死后脑组织RNA 降解与 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7,22(4): 226-228,232. [7] 任广睦,刘季,王英元. 实时RT-PCR 检测大鼠死后管家 基因mRNA 的时序性降解[J].法医学杂志,2009,25(1): 33-36. [8] 任广睦,王英元,刘季. 大鼠死后脑组织GAPDH mRNA 多位点降解与晚期死亡时间的关系研究[J].四川大学 学报(医学版),2009,40(5):848-852. ·529·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October 2017, Vol.33, No.5 [9] 吕叶辉,马开军,李志宏,等. 人体脑组织RNA 表达水 平与早期PMI 的相关性[J].法医学杂志,2016,32(4): 245-249. [10] KUBO H, HAYASHI T, AGO K, et al. Temporal expression of wound healing-related genes in skin burn injury[J]. Leg Med (Tokyo),2014,16(1):8-13. [11] BAI R, WAN L, SHI M. The time-dependent expressions of IL-1beta, COX-2, MCP-1 mRNA in skin wounds of rabbits[J]. Forensic Sci Int,2008,175(2-3): 193-197. [12] 杜秋香,王小伟,张镭,等. 法医病理学中成伤时间推断 的相关指标表达(英文)[J].法医学杂志,2015,31(2): 81-84. [13] 杜秋香,宋丽娟,张凌宇,等. 大鼠肌肉挫伤组织中 SLC1A1 mRNA 表达与损伤时间的关系[J].山西医科 大学学报,2014,45(4):271-274,341. [14] 孙俊红,杜秋香,王小伟,等. 大鼠皮肤挫伤后NF-κB mRNA 表达与损伤时间关系[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 23(6):370-373. [15] 孙俊红,杜秋香,王小伟,等. 大鼠皮肤和肌肉挫伤后 细胞间黏附分子-1 mRNA 表达变化[J].法医学杂志, 2008,24(6):407-410. [16] 孙俊红,张镭,王小伟,等. 大鼠肌肉挫伤后COX6C mRNA 的表达与损伤时间关系[J].法医学杂志,2015, 31(3):177-180. [17] 孙俊红,朱细燕,王小伟,等. 大鼠肌肉组织挫伤后ASL mRNA 表达与损伤时间的关系[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5,30(4):376-379. [18] 陶陆阳,陈溪萍,丁梅,等. 实验性脑挫伤后caspase-1 表达的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3,19(1):4-7. [19] 陶陆阳,丁梅,陈溪萍,等. 大鼠脑挫伤后NF-κB 表达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4,20(2):73-76, 80. [20] 陶陆阳,陈溪萍,卞士中,等. 大鼠不同程度脑挫伤后 caspase-3 表达的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4,20(1):9- 12. [21] 郑吉龙,李晓娜,张山含,等. 死后不同时间对小鼠皮 肤切创组织中CB2R 检测影响的研究[J].中国刑警学 院学报,2013(1):56-59. [22] 郑吉龙,章学保,官大威. Real-Time PCR 检测小鼠皮 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B2R mRNA 变化的时间规律性 研究[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6(2):78-80. [23] 刘杨,韩艳玲,刘季,等. 大鼠脊髓损伤后HIF-1α 基因 的表达[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23(1):4-7. [24] 刘杨,刘季,王亚方,等. 大鼠脊髓挫伤后BDNF 表达 的实验性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7,22(1):15-18. [25] 宋方明,刘雁军,王英元. 大鼠脑组织缺血后Ngb mRNA 表达与缺血时间推断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38(4):289-292. [26] MAEDA H, ISHIKAWA T, MICHIUE T. Forensic molecular pathology: its impacts on routine work, education and training[J]. Leg Med (Tokyo),2014, 16(2):61-69. [27] CHEN J H, QUAN L, ISHIKAWA T, et al. Postmortem lung weight with regard to survival time[J]. Leg Med (Tokyo),2009,11 Suppl 1:S238-S240. [28] ZHAO D, ISHIKAWA T, QUAN L, et al. Evaluation of pulmonary GLUT1 and VEGF mRNA levels in relation to lung weight in medicolegal autopsy cases[J]. Leg Med (Tokyo),2009,11 Suppl 1:S290- S293. [29] WANG Q, ISHIKAWA T, MICHIUE T, et al. Molecular pathology of brain edema after severe burns in forensic autopsy cases with special regard to the importance of reference gene selection[J]. Int J Legal Med,2013,127(5):881-889. [30] WANG Q, ISHIKAWA T, MICHIUE T, et al. Molecular pathology of pulmonary edema after injury in forensic autopsy cases[J]. Int J Legal Med,2012, 126(6):875-882. [31] CHEN J H, MICHIUE T, ISHIKAWA T, et al. Pathophysiology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s demonstrated by molecular pathology of natriuretic peptides in the myocardium[J]. Forensic Sci Int,2012,223(1- 3):342-348. [32] VAN DEN BERGE M, WISKERKE D, GERRETSEN R R, et al. DNA and RNA profiling of excavated human remains with varying postmortem intervals[J]. Int J Legal Med,2016,130(6):1471-1480. [33] 路俊锋,陈宏,吴劲松,等. 不同保存方法对脑胶质瘤 和其周边组织RNA 保存的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 学,2010,18(2):199-202. [34] CHOMCZYNSKI P, SACCHI N. The single-step method of RNA isolation by acid guanidinium thiocyanate- phenol-chloroform extraction: twenty-something years on[J]. Nat Protoc,2006,1(2):581-585. [35] MASOTTI A, CAPUTO V, DA S L,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small non-coding RNAs allows an accurate comparison of miRNA expression profiles[J]. J Biomed Biotechnol,2009,2009:659028. [36] 崔山佳,罗明富,张金玲. 家兔脂肪组织总RNA 提取 方法的比较[J].解剖科学进展,2010,16(1):48-50. [37] MANJU SETHI. 一种确保qPCR 和RT-qPCR 实验成 功的方法[J].生物产业技术,2011(2):36-39. [38] 赵友云,高应林,王春香,等. SYBR Green I 联合Taq- Man 荧光定量PCR 检测HBV-DNA 的意义[J].热带医 学杂志,2007,7(6):575-577. [39] ZHOU X, ZHANG T, SONG D, et al.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conventional RT-PCR, SYBR green I and TaqMan real-time RT-PCR assays for the detection of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J]. Mol Cell Probes,2017,33:36-41. [40] KARLEN Y, MCNAIR A, PERSEGUERS S, et al.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PCR[J]. Bmc ·530· 法医学杂志2017 年10 月第33 卷第5 期 Bioinformatics,2007,8:131. [41] PFAFFL M W.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for relative quantification in real-time RT-PCR[J]. Nucleic Acids Res,2001,29(9):e45. [42] KOPPELKAMM A, VENNEMANN B, FRACASSO T, et al. Validation of adequate endogenous reference genes for the normalisation of qPCR gene expression data in human post mortem tissue[J]. Int J Legal Med, 2010,124(5):371-380. [43] WANG Q, ISHIKAWA T, MICHIUE T, et al. Stability of endogenous reference genes in postmortem human brains for normalization of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dat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using geNorm, NormFinder, and BestKeeper[J]. Int J Legal Med,2012,126(6):943-952. [44] DU Y, JIN H N, ZHAO R, et al. Molecular pathology of pulmonary edema in forensic autopsy cases with special regard to fatal methamphetamine intoxication[J]. J Forensic Sci,2016,61(6):1531-1537. [45] 李文灿,马开军,张萍,等. 大鼠心肌组织中microRNA 和18S rRNA 的降解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J].法医学 杂志,2010,26(6):413-417. [46] 陈维忠. 颅脑损伤后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与海马micro- RNA 表达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7] COURTS C, MADEA B. Specific micro-RNA signatures for the detection of saliva and blood in forensic body-fluid identification[J]. J Forensic Sci,2011, 56(6):1464-1470. [48] HANSON E K, LUBENOW H, BALLANTYNE J. Identification of forensically relevant body fluids using a panel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croRNAs[J]. Anal Biochem,2009,387(2):303-314. [49] WANG Z, ZHANG J, LUO H, et al. Screening and confirmation of microRNA markers for forensic body fluid identification[J]. Forensic Sci Int Genet,2013, 7(1):116-123. [50] ZUBAKOV D, BOERSMA A W, CHOI Y, et al. MicroRNA markers for forensic body fluid identification obtained from microarray screening and quantitative RT-PCR confirmation[J]. Int J Legal Med, 2010,124(3):217-226. (收稿日期:2016-11-07) (本文编辑:黄平) ·531·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