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豫政〔2021〕55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1日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前 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挖掘内需潜力、增添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是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面向2035年,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本规划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重点明确未来全省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指导全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实施《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节 主要成就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质量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5.43%和36.09%,增幅居全国前列且两者差距持续缩小。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除郑州市中心城区之外的其他县(市)和省辖市落户限制,基本实现零门槛落户。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到2020年年底,累计制发居住证超过350万张,建立与居住证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彻底放开户籍限制,居住证持有人与户籍人口同等享有公租房申请权利。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并享受同等待遇,公共文化体育、法律援助、就业指导培训、基本公共卫生等各项服务不再区分户籍归属地,外来人口均可享受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待遇。
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作用更加彰显,2020年郑州常住人口达到1260万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居全国第16位。郑州都市圈规模实力不断壮大,一体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巩固提升,经济体量稳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首位。县域经济底盘更加坚实,深入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要求,认定一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赋予县(市)25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财政直管县的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县(市)。2020年,全省县域常住人口6948万人、约占全省的70%,县域生产总值达到3.37万亿元、占全省的61.3%,兰考等5个县(市)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交通物流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四条“丝绸之路”通达全球,“米”字形高铁成形在即,公路网络内联外通,内河航运通江达海,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达到27.8万公里,基本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畅联八方的“米+井”综合运输通道。
城镇功能品质显著提升。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深入推进,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体系更加完善,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实现县城以上城区5G全覆盖,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达到1360G、居全国第3位。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连年下降,市政再生水利用量占污水处理量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上升,空气、水质、土壤等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2020年,全省有23个城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中原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强,“老家河南”品牌持续叫响。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速。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7.93元,比2013年增长79.6%。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3年的2.42缩小到2020年的2.16。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接轨,乡村学校建设条件和管理机制持续改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扎实开展农村“三块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巩义等5个县(市)获批开展国家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不断完善“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十三五”期间累计争取中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135.22亿元。出台政策激励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向吸纳城镇新增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发展较快的地方倾斜,实现土地和人口要素有效挂钩,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机制。积极推进10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20个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改革,在户籍制度改革、城市更新、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濮阳、长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许昌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形成一批典型经验。
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挑战逐步显现,主要集中在:老龄化加速和人口持续外流双重压力同时存在,新型工业化带动人口城镇化的动力不够强劲,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供给能力较弱,人口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人口向城镇集聚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不够匹配,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度和亩均产出有较大挖潜空间;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还不完善,中心城市发展层次水平不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综合实力、规模体量与国内先进地区差距明显,洛阳、南阳等地对全省发展支撑带动作用不足,多中心、组团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尚未形成;城市公共服务还不能有效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应对公共安全风险挑战的能力有待加强,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和功能品质亟待提升。
第二节 发展态势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我省要在新发展格局中成为中高端、关键环,必须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拓宽视野、超前布局。综合判断,我省城镇化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城镇化进程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十五年,我省城镇常住人口将持续增加,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城镇化既是我省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也是支撑全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板块。预计到2035年,全省城镇人口增量将超过2100万人,约占全国城镇人口增加总量的十分之一。随着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纵深实施,我省叠加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必将迎来新型城镇化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城镇化发展进入动力转换期。我省正在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产业发展动力更加多元,创新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和开放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创新发展正从单个的创新型城市推动转向城市群创新生态网络构建,中心城市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更加显著。双循环格局下扩大和释放内需将是国内大循环形成的关键所在,中心城市、都市圈作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空间单元,将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和主战场。当前我省正积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产业生态,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吸引高端人才落户、进入城市,将对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起到重大助推作用,也有利于国家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化布局。
城镇化格局进入重塑优化期。人口、经济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比重仍将不断提升,资源要素将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和县城两端集聚。随着我省推进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两端集聚的趋势将进一步延续,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就近城镇化趋势更加明显,县城将成为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发展模式进入转型期。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城市规模的不断壮大,超大特大城市面临风险逐渐增多、复杂性日益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发展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建设韧性低碳集约城市成为广泛共识。未来城市建设将更加注重宜居韧性、精细智能、绿色低碳,亟需进一步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升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城市治理能力,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城乡关系进入加速融合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城乡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将更加成熟,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紧凑一体的城乡空间网络将加快形成,城乡“两栖人口”将成为常态化现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亟需进一步打开“城门”、放开“乡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