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源共享
尸检中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要点 1. 生前实验室证据 关键指标: **PT(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异常(如Ⅶ因子缺乏)。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提示内源性
日期:2025/3/21       浏览次数:42

 尸检中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要点

1. 生前实验室证据
关键指标:
 
**PT(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异常(如Ⅶ因子缺乏)。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提示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如Ⅷ、Ⅸ因子缺乏)。
 
血小板计数减少或功能异常(如血小板聚集试验)。
 
D-二聚体升高:提示纤溶亢进(如DIC)。
 
2. 死后尸体征象与病理改变
出血表现:
 
体表:皮肤瘀点、瘀斑(需排除窒息或尸斑干扰)。
 
内脏:脑、消化道、浆膜腔出血(如硬脑膜下血肿、胃黏膜出血)。
 
血栓形成:
 
微血栓:DIC时可见肾小球、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需组织学检查)。
 
大血管血栓:如深静脉血栓(DVT)脱落导致肺栓塞。
 
3. 死后凝血功能检测的局限性
死后血液凝固:
 
正常尸体血液在死后1-2小时开始凝固,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随后激活,导致血块溶解(死后24-48小时)。
 
干扰因素:腐败、温度、采样时间延迟可能影响凝血因子活性检测。
 
采样建议:
 
尽早从股静脉或心脏采血,使用枸橼酸钠抗凝管(蓝帽管)。
 
若无法及时检测,分离血浆并冷冻保存(-20℃或-80℃)。
 
三、法医学鉴定的关键步骤
1. 结合临床病史
确认生前是否有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用药史(抗凝剂)、肝病或肿瘤病史。
 
2. 排除死后人为干扰
死后损伤:搬运或尸检操作可能导致皮下出血,需与生前出血鉴别(组织学观察炎性反应)。
 
腐败影响:腐败气体可能造成组织内“假性出血”,需结合腐败程度判断。
 
3. 辅助检测技术
组织病理学:
 
观察器官出血部位是否伴炎细胞浸润(提示生前出血)。
 
特殊染色(如Masson三色染色)显示纤维蛋白血栓。
 
毒物筛查:检测血液中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或蛇毒成分。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华法林过量导致出血死亡
背景:老年患者误服过量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
 
尸检发现:
 
硬脑膜下血肿,脑实质内散在出血灶。
 
实验室检测:PT显著延长,血华法林浓度超治疗范围。
 
案例2:DIC继发于脓毒症
背景:患者因重症肺炎引发感染性休克及DIC。
 
尸检发现:
 
肺、肾微小血栓,皮肤广泛瘀斑。
 
实验室:血小板减少,D-二聚体升高,组织病理显示微血栓。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