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发布会由北京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鲍雷主持
自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以下简称《法律援助法》)实施以来,北京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9万件,年均办理案件超3万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约15.6亿元……
7月31日,北京市司法局召开《法律援助法》实施三周年暨北京法律援助工作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法律援助工作有关情况。

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国强介绍了《法律援助法》实施三周年来北京法律援助工作有关情况。
自《法律援助法》实施以来,北京全面推进各项规定落地见效,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9万件,年均办理案件超过3万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约15.6亿元。
坚持党建引领 强化服务为民基础
构建“党建+法律援助”服务模式,通过党建培训,强化法律援助队伍的政治意识;坚持政府采购中考察法律服务机构党建情况;在法律咨询及援助服务岗位设置“党员先锋岗”,在处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时,党员律师冲在前面;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中党员律师的作用。
完善基础构建 实现服务全覆盖
法律援助机构设置全覆盖。全市已建立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法律援助实体平台网络,设立市级法律援助中心1家、区级法律援助中心16家、343个街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近8000个社区(村)法律援助联系点。在全市各级公检法机关建立69家法援工作站,依托高校、律师事务所成立8家法律援助民办非企业机构,为政府法律援助提供有力补充。
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全到位。依据《法律援助法》规定,全市法律援助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近三年来,累计投入法律援助业务经费超过2.84亿元。与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沟通协作,实现“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双免。通过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广泛募集社会各界资金、物资捐助共2180余万元,启动近二十个法律援助公益项目,惠及群众3万余人。
法律援助人员力量不断充实。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执业3年以上的达5900人,咨询值班律师团队执业3年以上的律师达3700人。市律师协会设置法律援助专业委员会,将法律援助“内部管理”升级为“行业共治”。公证、司法鉴定力量不断参与到法律援助工作中,近三年来,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免费公证6787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的司法鉴定80件,减免鉴定费用25万余元。
应援优援 全面提升法援服务质效
案件质量有了新提升。为强化法律援助监管力度,市司法局出台了《北京市关于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的意见》。2022年以来,市、区两级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案件数超3.3万件。
实体、热线、网络三台联动响应。2022年以来,北京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以下简称12348热线)提供咨询服务509.41万件,群众满意率达99.56%,京外来电年均占比达36.78%,服务质效得到全国范围认可。网络平台以“智能化”保障“全时空”。法律援助事项实现“一端发起·三台通行”,网络平台响应率、满意率均为100%,京外服务占总量16%。
聚焦特需群体,权益维护更精准。每年定期开展“法援惠民生”专项维权活动,为特需群体开通“绿色通道”,落实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开展“法援护苗”专项行动等。2022年以来,为7万余名农民工、4397名未成年人、5.4万余名妇女、1.4万余名老年人、3019名残疾人、409名军人军属提供了法律援助服务。

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宋岚就市法律援助中心推出的系列便民惠民工作举措进行介绍。
以“应援尽援”为导向
扩大服务群体。将农民工、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法律明确规定的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将新业态从业者等纳入保障范围。三年来,累计为上述群体提供法律援助3896件,占法律援助案件总量的41.7%。
聚焦民生领域。围绕劳动报酬、婚姻家庭、社会保险等群众关切的诉求,设立“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反家暴快速通道”“律协婚家委公益服务窗口”等服务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实行“优先受理、快速办理”,情况紧急的案件24小时内完成指派。三年来,累计办理民生重点案件3256件,为2138名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帮助挽回经济损失2.13亿元。
强化刑事辩护保障。落实《法律援助法》要求,三年来,累计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3152件,市级法律援助机构通知辩护率达100%,实现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刑事辩护全覆盖。
以“便捷高效”为目标
流程“做减法”。推行“一表申请、一次告知、一站服务”工作机制,通过“三减”(即“减材料”,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以“诺”代“证”,减少群众跑路时间。“减时限”,法律援助申请审核时限从法定7日压缩至3日,提速57%。“减流程”,申请材料齐全的简单案件当日受理、当日审批、当日指派)实现服务升级,三年来,法律援助案件申请审核办理周期大幅缩短。
渠道“做加法”。构建“12348热线+网络平台+实体窗口”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线上实现法律咨询、案件预审、线上调度全流程电子化,线下在法院、检察院、看守所、部队等场所设立24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三年来,累计服务群众533.1万人次,法律援助工作站服务群众近5000人次。
服务“做乘法”。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群体,提供“电话预约、上门服务”,三年来累计上门服务152次。自2025年7月1日以来,实行午间法律服务“不打烊”便民举措,有效解决了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休息时间没处办”的时间差难题。
以“提质增效”为核心
强化团队建设。落实《法律援助法》要求,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连续择优采购律所430余家,律师6500余人次,建立起“强精广优”的市级法律服务团队,三年来组织培训60余场,覆盖律师1.5万余人次,从源头上保障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强化过程监管。制定《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值班咨询服务和案件办理服务供应商库管理办法》等考核办法,引入“机构监督+同行评估+群众评价”多维度考核机制,对不合格案件实行“一票否决”。
强化第三方监督。组建市级法律援助专家库,对法律援助案件进行严格评估,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充分研判,进一步提升案件质量。
以“协作联动”为补充
跨部门联动。与市总工会、妇联、残联、法院、检察院等多个单位和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三年来通过信息联动机制受理案件200余件。
社会力量参与。引导高校法学院、公益组织等参与法律援助,在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设立“法学实践教学基地”,与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共同组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三年来吸纳志愿者137人,开展普法宣传、公益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法律援助案件代理等服务超万次。
下一步,北京将从《法律援助法》实施以来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办理的案件中,选取并发布5件典型案例。这批案例涵盖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重病老人合同纠纷等类型,集中展现了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律师在维护特殊困难群体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