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中国医师协会外科...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2018年21卷07期
腹壁切口疝是腹壁的完整性和张力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其病因复杂多样,概括为患者因素和(或)原手术操作的因素。根据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大多数切口疝即可明确诊断,对于小而隐匿的切口疝可经影像学检查确立诊断。依据腹壁缺损大小分类,可分为小切口疝、中切口疝、大切口疝和巨大切口疝;依据腹壁损部位分类,可分为前腹壁中央区域切口疝、前腹壁边缘区域切口疝和侧腹壁和背部切口疝;依据是否为疝的复发分类,可分为初发切口疝和复发性切口疝。诊断明确、经过手术风险评估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推荐择期手术;不宜手术或暂不宜手术的患者,推荐采用适当的腹带包扎以限制切口疝的增大和发展。手术方法:(1)单纯缝合修补适用于小切口疝;(2)使用材料的加强修补推荐应用于中切口疝或以上级别的切口疝;(3)开放修补手术使用材料加强时,多以onlay和sublay方法修补。(4)腹腔镜修补手术使用材料加强时,多以IPOM或underlay方法;(5)杂交修补手术以常规和腔镜技术相结合进行修补;(6)增加腹腔容量的材料加强方法包括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ST)和侧方腹横肌释放技术(TAR);(7)肌肉筋膜皮瓣的腹壁重建可辅以修补材料进行加强。本指南结合中国近4年的临床实际情况,在《腹壁切口疝指南(2014年版)》的基础上,由国内50余位专家学者的共同讨论、修订,对定义、病因、病理生理、分类及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指出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的观点、措施及方法。请国内有关医疗机构和同行依据临床实际参照本指南执行。
阅读 1944 引用 0 点赞 1 分享 4
引用本文批量引用手机阅读
全文HTML
下载PDF
指南
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中国研究型医院学... 等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2021年24卷08期
机器人技术在胃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良好,可以获得与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随着吻合器械的迭代和吻合技术的提高,加之机器人多自由度的可转腕装置,使得腹腔内手工缝合更加游刃有余,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也开始向完全腔内吻合时代迈进。机器人下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技术难度较高,为了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适应证及操作要点,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分会联合组织国内专业领域专家,讨论制定了《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专家共识(2021版)》以指导临床工作。机器人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定义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所有手术操作步骤全部在腹腔内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或除空肠-空肠吻合口外,其余步骤均在腹腔内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机器人腔内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包括远端胃切除术后的Billroth Ⅰ吻合、Billroth Ⅱ吻合、Billroth Ⅱ+Braun吻合、Roux-en-Y吻合以及Uncut Roux-en-Y吻合,近端胃切除术后的双通道吻合、食管胃器械吻合或手工缝合(双肌瓣法),全胃切除术后的功能性端对端吻合(FEEA)法、π式吻合、Overlap吻合及改良术式、Uncut Roux-en-Y吻合以及Parisi双环重建等。相较于体外消化道重建,机器人腔内消化道重建可以最大程度缩短手术切口,减少腹腔暴露风险,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初期研究均已取得良好结果。相信未来随着国产机器人系统的不断成熟,必然会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机器人下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技术壁垒也会进一步突破,其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阅读 1900 引用 29 点赞 0 分享 1
引用本文批量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