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西医诊疗常规
中医认为本病属“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畴。病机主要责之于本虚标实。
心绞痛
1、诊断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气候变化、饱餐或受凉诱发。典型表现为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内侧至小指与无名指,重者可有濒死感,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出汗,疼痛持续1~5min,偶可持续10~15min,休息及用硝酸酯制剂后可缓解。不典型表现者疼痛可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伴消化道症状,或仅感胸闷不适。
1.1.2 体征: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尖部可有收缩期杂音。部分患者可有第四心音,
可出现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疼痛缓解后消失。
1.2 辅助检查
1.2.1 心电图:ST段水平或下斜压低0.1mV,或抬高0.2mV(V1~V4, 抬高 0.4mV)。T 波低平或倒置。半数病人可出现心率失常(如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绞痛时心电图改变多短暂,需发作时描记或进行监护才能发现。心电图无改变者则需作心脏负荷试验或其它检查以协助诊断。
1.2.2 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
1.2.3 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可发现胸痛时有缺血表现。
1.2.4 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支数,一般认为,狭窄70~75%以上,严重影响血供,狭窄50~70%者有一定意义。
1.3 分型分级
1.3.1 分型
临床可分为劳力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和混合型心绞痛。
1.3.2 分级
劳力型心绞痛分级:I级:、II级、III级、IV级
自发型心绞痛分级:轻度、中度、重度
1.4 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的症状和体征。②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发作时ST-T的缺血型改变;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心肌灌注显影试验提示心肌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有狭窄。
具备上述第一项和第二项中任何一条者可诊断为心绞痛。
2、心绞痛西医治疗
2.1 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保温,戒烟,积极治疗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
2.2 药物治疗:
2.2.1 发作时的治疗:①立即安静休息。②硝酸甘油含片舌下含化。③硝酸甘油注射液。④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
2.2.2 缓解时的治疗:①硝酸脂类药物:硝酸甘油片,硝酸甘油皮肤帖片,二硝酸异山梨酯片(消心痛),5-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德明,鲁南心康片,长效心痛治),硝酸甘油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②钙拮抗剂:硝苯地平片,硫氮卓酮片(合心爽,恬尔心),维拉帕米片(异搏定),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等。③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阿替洛尔(氨酰心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美多心安)。该类药适用于劳力型心绞痛,但禁用于冠状动脉痉挛发作者或伴有周围血管疾病者。④抗血小板药物:乙酰水杨酸片(巴米尔,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⑤抗凝剂: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
急性心肌梗死
1、诊断
1.1、梗塞先兆: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心电图检查,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
1.2、症状:
1)疼痛: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2)休克:20%病人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
3)心律失常:约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4)心力衰竭: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后期可有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塞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
5)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一般在梗塞后1-2天内出现,体温一般在38摄氏度左右,很少超过39摄氏度,持续约一周左右。
1.3辅助检查
1)心电图
(一)特征性改变:
1.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
2.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3.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无病理性Q波。
(二)动态性改变:
1.超急性期: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2.急性期: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1-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病理性Q波或QS波常持久不退。
3.亚急性期:ST段抬高持续数日于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
4.恢复期: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对称性倒置,此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
2)超声心动图
3)放射性核素检查
4)选择性冠脉造影
5)血液检查
(一)血象:起病24-48小时后白细胞可增至10-20×109/L(10,000-20,000/u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均可持续1-3周。
(二)血清酶: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酸磷酸激酶(CPK)在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最高峰。2-3日下降至正常。
(三)血清心肌特异蛋白的测定 血和尿肌红蛋白增高。
2、治疗
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心肌梗塞范围,及处理并发症防止猝死。
(一)监护和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一般为3至5天)。
2.吸氧:鼻塞或面罩给氧2~3天,3~5L/min。
3.心电、血压和呼吸监测。
4.饮食:第一天控制饮食,而后逐渐流食、半流食。
5.阿司匹林,无禁忌症者嚼服阿司匹林300mg,连服3日后改为每日100mg。或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口服。
6.解除疼痛:应尽早解除疼痛,一般可肌注杆冷丁50-100mg,或吗啡5-10mg。
7.硝酸甘油注射液5~10ug/min开始,每5~10分钟增加5~10ug,收缩压不低于90mmHg,3~4天后可改用消心痛或长效硝酸盐口服。
8.β受体阻滞剂:前壁心梗、心率快、血压高、无Q波心梗、梗塞后劳力性心绞痛。
9.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10.他汀类药物。
(二)冠脉再通疗法
1.直接PCI(首选),梗塞相关血管再通治疗,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术。
适应症:
①心脏缺血性疼痛30分以上硝酸甘油不缓解。
②发病时间>6小时或者6~12小时疼痛进行加重。
③ECG,下壁导联2个或前胸相邻2个导联S-T↑>0.2mv。
相对禁忌症:
①其它重要器官严重病变。
②急性心包炎和夹层动脉瘤。
③出血性疾病。
2.静脉溶栓(次选)
适应症同PCI,年龄<70岁。
禁忌症:
①近期手术、外伤、活动性出血及出血体质。
②难控制的高血压≥160/110mmHg
③心肺复苏后
④急性心包炎和夹层动脉瘤
⑤半年内有脑血管病史
⑥其它严重脏器受累
药物首选:UK100~150万U+100ml生理盐水半小时内静脉注入,监测再通指标,有条件可以冠造。溶栓后静脉应用肝素。
其它药物可选:rtPA、SK。
3.补救PCI:静脉溶栓失败无禁忌症者可行PCI。
4.立刻PCI:溶栓再通后仍有心肌缺血者可行PCI。
5.择期PCI:梗塞一周后。
6.紧急搭桥术:冠脉病变严重有机械并发症(USD、MI)。
中医对冠心病的辨证治疗
1. 心气不足证:隐痛阵作,气短乏力,神疲自汗。面色少华,纳差脘胀。苔薄白质淡,脉沉细或代、促。
治法:补益心气。
方药: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2.心阴亏损证:隐痛胸闷,忧思多虑,口干梦多,眩晕耳鸣,惊惕不宁,多梦不寐,苔净或少苔或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或代、促。
治法:滋养心阴。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或黄连阿胶汤加减。
3 .气阴两虚证:隐痛阵作,气短乏力,五心烦热,汗多口干,舌红少苔或舌淡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
4. 心阳不振证:闷痛时作,畏寒肢冷,面白无华,肢体肿胀,汗出少尿,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或沉迟或结、代。
治法:温阳宣痹。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
5. 痰浊闭阻证:闷痛痞满,时缓时急,口粘乏味,纳呆脘胀,头重呕恶,肢体倦怠,苔腻或黄或白滑,脉滑或数。
治法:化痰开窍。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温胆汤加减。
6. 心血瘀阻证:刺痛定处,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多在午后夜间发作或加重,面晦唇青,怔忡不宁,爪甲发青,舌质紫黯或见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或失笑散加减。
7. 寒凝气滞证:遇寒则痛,彻背掣肩,手足逆冷,胁胀急躁,畏寒喜热,质青或淡红苔薄白滑润,脉沉紧或沉弦。
治法:温阳理气。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
除前述证型外,尚可见到肝郁气滞证、心肾阴虚证、心阳暴脱证或上述各证掺杂相见,治疗应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方药随证而变,灵活用药。
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临床常选用①麝香保心丸。芳香温痛,益气强心。每次含服1~2粒或吞服。②速效救心丸。活血理气。每次含服5~10丸③复方丹参滴丸。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每次含服5~10丸。④通心络胶囊: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每次服0.76~1.52g,每日3次。⑤针灸治疗⑥重度心痛或上述止痛无效者,可选用以下药物静脉滴注。
香丹注射液:每次10~20ml,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红花注射液:每次10~20ml,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葛根素注射液:每次200~400mg,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生脉注射液:每次10~20ml,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川芎嗪注射液:每次40~80mg,用5%~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