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新闻公告
院内公告
时事要闻
司法鉴定新闻
各省鉴定机构名录
司法案例
医疗纠纷
杀人案例
强奸案例
专家论证意见
民商事案件
损伤程度
典型案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
伤害案件
司法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司法案例
最高院刑四庭周峰庭长:自首立功问题认定
日期:2017/8/29       浏览次数:203

 

最高院刑四庭周峰庭长:自首立功问题认定

转载自 刑事实务


来源:王亚林刑事辩护网,整理:广东守静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解读

——最高院刑四庭周峰庭长


2015916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第四庭庭长周峰在深圳,就自首和立功的问题,给深圳各区法院以及中院刑庭负责人做了精彩的授课。关于自首和立功的授课精华,广东守静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提炼如下:

一、自动投案的认定


(一)形式: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典型的;视为。


1
、准备去投案,正在投案途中。仅有辩解不行,已寻找交通工具,证人与被告人关系,真实和客观性。以亲属证人作出的最初证言为准,当时证人不了解被告人供述内容。例如返回原籍一个多月被抓获,即便原本打算,也视为后期改变,不认定。辩解是否符合情理,例如父母病发,要送回家或医院再去,查实可以认定。仅有悔过书或者投案说明,不能合理说明有何投案的打算和计划,不能认定,或许有不是必然有。


2
、主动报案时未承认犯罪事实但未逃离现场,如实供述,可以认定。离开现场,但报案时如实告知自己位置,未给调查抓捕造成显著障碍的,可以比照没有逃离现场。报案时未如实供述,即便报案,也不能认定。企图自杀,因逃避法律制裁,缺乏主动性;或者多次报案,但不说自己是作案人,不认定。


3
、明知他人报案等待。作案后离开,明知他人报案,有机会逃未逃,抓捕时未拒捕,如实供述,比照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必须事先明知警方即将到来,亲属背着他报警不能认定。其他都符合,但阻止他人施救被害人,不能认定。


4
、传唤或口头通知后自行到案,如实供述,认定。未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不认定。


5
、形迹可疑自首。


形迹可疑不能已被认定有犯罪嫌疑,举动神态不正常,使人产生疑问,携带的物品不能证明有犯罪嫌疑,没有证据和线索。犯罪嫌疑主体是司法人员,凭借一定的事实根据或他人提供的线索,认定嫌疑,有指向性和针对性。如身上、携带的、驾乘工具发现与犯罪有关物品(将人与某一类犯罪联系起来,不需要针对性的具体犯罪类型,如血迹、毒品、枪支、凶器等),不认定。


6
、捆绑送子归案,或在不知情情况下被送往归案,不认定,但可酌情从轻。

二、如实供述罪行的认定


(一)不如实供述身份。应供述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前科等。虽有差别,但不影响定罪量刑,应认为如实供述。如冒充未成年人,隐瞒前科,则影响。隐瞒身份对量刑有影响,就不认定,标准不同于犯罪事实。


(二)主要犯罪事实。定罪事实。重大量刑事实:如实交代的犯罪情节重于未交代的,或者如实交代的犯罪数额多于未交代的,应认定。如果一样多呢?


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隐藏真实犯罪目的,干扰查明犯罪事实,不认定。如贩卖毒品说成非法持有。临界点,影响法定刑升降格,不能一概而论。如盗窃,甲9900,不认罪;乙11000,自动到岸并认罪。当庭乙只认9900。这样,按照宽严相济,自首制度设立初衷,后者仍应认定如实供述。但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推卸责任或者包揽罪责、掩盖犯罪性质,肇事隐瞒逃逸的,抢劫隐瞒持枪的,不能认定。要区别于对犯罪性质的辩解,认事实,但因为认识认为不构成犯罪或者他罪,不影响。


(三)如实供述的时间限制


1
、不限定司法机关是否掌握犯罪事实。


2
、必须有过如实供述,掌握在当天或初次供述,否则不能体现节约资源的价值。


3
、交代后翻供,一审判决前又认罪,认定自首,但从严掌握,可以不从轻。


4
、一审认定自首,二审翻供,不能改变自首认定。


5
、一审不认,二审才认,不能认定自首。

三、余罪自首的认定


(一)司法机关还未掌握。如果罪行已被通缉,司法机关是否在通缉令发布范围内作出判断,在,视为已掌握。罪行已录入全国信息网络在逃人员信息数据库,已掌握。


(二)同种罪行、不同种罪行。

未掌握与已掌握属选择性罪名,属同种,如走私与制造毒品。


交代的与司法机关掌握的在法律上、事实上密切关联,如因受贿被强制措施后,交代因受贿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滥用职权,认定同种罪行。


法律,事实上的密切关联只要是方式、方法、手段有密切相关,或起因、过程、方法等有相互关联,罪名上相互交叉、关联。如果这些事实不交代,掌握的罪行就不完整,不清楚,就属于事实上的关联。如故意杀人,交代购买原料制造炸药,制造爆炸物与杀人密切相关。

四、立功的认定


(一)线索来源的正当性。贿买、暴力、胁迫;羁押后违反监规;查办职务犯罪中;从查办、监管人员处获取,不认定。尤其职务犯罪、毒品犯罪、黑社会犯罪。


在押人员聊天了解,检举,应认定,但排除贿买、胁迫。


检举揭发对合犯的,不构成。如行贿、受贿,交代事实一部分,且通过行贿非法手段获取。


被羁押后检举新发生的犯罪事实,不能认定。


(二)协助抓捕。线索真实、具体;线索对抓捕起到实质性作用;提供的信息事先不为有关机关所掌握,或者按正常工作程序难以掌握;有抓获的实际结果。如交代与上家的暗号,实际抓获。


提供基本情况,或者提供犯罪前、中掌握的同案犯联络方式、藏匿地点,不构成。


公安机关使用技侦手段、监听、排查,不构成立功。


(三)揭发型。线索要明确具体,对破案有重要价值,内容具体,具备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基本要素,使司法机关能在被揭发人与某一犯罪事实之间合理建立联系,有助于侦破。只笼统知道、推测、猜测不构成。


(四)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突出表现。原则上从严把握,一般限定在司法领域,限定在检举揭发与发现、控制犯罪嫌疑人有关的。


从架构看,判前立功与判后立功标准应有不同。不能将捐献财产等社会行为认定为法律行为的立功,冲击了立功制度设计的初衷,因为社会资源的不同导致法律效果不同,不利于社会公平。


阻止同监人员自杀,不轻易认定立功,因为很容易造假。


发明创造巨大贡献的,公正性为原则,功利性是次要的。功利性是一种社会弃恶扬善的体现,但公正性是法律的最终价值,不能因为一点社会效果而放弃公正的意义。


如:一受贿嫌疑人现身说法,讲述自白,打动一贪官自首,仍不能认定立功,目的并不是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再如:潜逃期间舍己救人,不认定立功,是归案前的表现,不是犯罪分子到案后的表现。尤其精英犯罪,归案前都有很多贡献,滥用立功,可在量刑时重点考虑。

五、对被告人的处罚


(一)自首每个人都有选择权,立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自首对量刑的影响一般大于立功,自首反映悔罪态度,立功一般有功利目的。自首从宽幅度要适当宽于立功。


罪行严重,自首和重大立功原则要从轻;一般立功,可不予考虑。特殊案件,集团、毒品、黑社会等,即便重大立功。也要谨慎考虑。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