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新闻公告
院内公告
时事要闻
司法鉴定新闻
各省鉴定机构名录
司法案例
医疗纠纷
杀人案例
强奸案例
专家论证意见
民商事案件
损伤程度
典型案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
伤害案件
司法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司法案例
律师在法庭上煽情的限度
日期:2017/10/18       浏览次数:305

 

律师在法庭上煽情的限度

2017-10-16 邓楚开  转载自 刑事实务

 

辩护人如何在法庭上煽情

 

作者:邓楚开(浙江厚启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来源:厚启刑辩

 

在英美法庭上,辩护人在交叉询问后的结案陈词阶段,时常会有较长时间的激情演讲,希望以这样一种煽情的方式来打动陪审团,达到让其当事人无罪的效果。在我们的庭审中,辩护人是否也可煽情,如何煽情?

 

 

一、法庭煽情的正当性

 

即便在我国这种不实行陪审团制度的司法环境下,律师在法庭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煽情,同样有其正当合理性。

 

(一)法律与情理密不可分

 

真正有生命力的法律,来源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人情;将抽象的法律适用于具体个案,是解决特定个体之间的人情关系;只有符合社会人情的司法判决,才能让当事人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达到司法定争止分的效果。

 

(二)法庭煽情与定罪量刑相关

 

有些涉案行为是迫不得已而实施的,且社会危害性不大,可通过煽情争取无罪结果;有些犯罪行为虽然构罪无疑,但从情理上可争取从轻处理。

 

(三)公诉人有煽情的法治教育

 

在法庭辩论阶段,公诉人发表完公诉意见后,有一个“法治教育”环节。公诉人的法治教育,是在其认定被告人构成犯罪应处刑罚基础上的内容,既与定罪无关,也有量刑无关,且多数内容诉诸于情感。控辩平等,公诉人可进行与定罪量刑无关的煽情,法官没有理由拒绝辩护人就与定罪量刑相关的问题煽情。

 

二、法庭煽情的意义

 

辩护人结合对案情的分析判断,在法庭上作适当的煽情,有利于被告人的定罪与量刑,也有利于当事人家属情感的平衡。

 

(一) 博取法官的同情心

 

职业法官虽然不同于业余的陪审团成员,但其不同仅限于法律知识与司法经验。除此之外,法官也是具有感情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辩护人在法庭上真挚且有事实基础的情感表达,同样能够有效地博取法官的同情心,在定罪量刑上为当事人争取利益。

 

(二)激起法官的正义感

 

除了法律角色不同外,律师与法官接受的是同样的法律与法治教育,整体而言,都追求司法公正,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法治的进步。不少进入审判程序的刑事案件,受到了外部的不当干预。对于这种案件,辩护人当庭就法治理念与司法公正问题作一定的渲染,有可能激起法官内心深处的法治精神与正义感,从而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处理。

 

(三)满足家属的宣泄欲

 

在有些受到外在强力干预的案件中,被告人及其家属非常的憋屈,其请律师辩护,更多的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辩护人对这种案件作适当的煽情,除了有可能激发法官的同情心与正义感之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被告人及其家属的情感宣泄需求。

 

三、法庭煽情的原则

 

辩护人在法庭上煽情,要掌握一定的原则,方可避免被法官无情地打断,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有利于当事人

 

辩护人的法定职责就是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其在法庭上的一切行为,都应以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为标准。不得不顾当事人的利益,仅仅为了图自己嘴巴痛快,在法庭上酣畅淋漓地大肆宣泄;更不能为了宣传自己,而在法庭上尽情表演。

 

(二)有事实基础

 

法庭上的煽情,是为了给被告人在定罪量刑问题上争取利益。这种煽情以与定罪量刑相关的事实为基础,不能天马行空,任意驰骋。缺乏事实基础的情感表达,只能徒增法官的反感。基于事实的情感渲染,才有可能击中法官内心柔弱的部位,使法官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断。

 

(三)简洁干脆

 

我国法官长期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不喜欢律师在法庭上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虽然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有可能逐步促使法官这方面的改变,但作为律师,作为一个法庭上的演讲者,表达简洁干脆,永远是一项重要能力。对于法庭之上在证据、事实与法律之外的情感渲染,尤应如此。

 

四、法庭煽情的领域

 

围绕有利于当事人,有利于给被告人出罪,有利于让被告人获得从宽处罚这一核心目的,辩护人在法庭上煽情,应根据具体案件情况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行为的原因

 

被告人实施刑法所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均有其原因与动机。有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的盗窃,也有富得流油仍不忘收取巨额贿赂。对于前者,德国刑法理论上有“期待可能性”作为辩解理由,但在国内法庭以“期待可能性”为由进行辩护,只能是个笑话,但从基本人性出发进行煽情式辩护却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那些法不可容而其情可恕的案件,辩护人可根据其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从实施行为的主客观原因角度进行煽情,可达致从轻甚至免除处罚的效果。

 

(二)刑罚的影响

 

每个被告人都是其所在家庭的一份子,或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或为家庭之顶梁柱,或为解决多人就业的企业主,或为前途看好的学生仔。辩护人可从刑罚将给其嗷嗷待哺的儿女与年迈多病的父母,或者其本人未来发展的前途,甚至是给正在上升期的企业直接产生的影响,向法官进行情感传达。

 

(三)公正的价值

 

对于那些明显出于不正当考虑而追诉的案件,辩护人可从司法公正的价值与不公正裁判的社会后果,国家对司法正义的期待与要求,结合个案情况,呼吁法官秉公司法,确保个案正义的实现,维护被告人的基本人权,从情感上拉近与法官的心理距离。

 

五、法庭煽情的限度

 

在法庭上进行煽情性演讲,不应超过必要的限度,以免适得其反。

 

(一)不得激怒被害方

 

不少犯罪案件,尤其是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往往存在被害人过错问题。被害人过错是最高司法机关明定的可酌情从轻处罚的情节,在被害人存在明显过错的案件中,辩护人一定要避免谴责被害人,引发被害方的反弹,甚至激起被害方的愤怒情绪。无论对方存在多么严重的过错,伤害与杀人都是严重犯罪。辩护人谈到犯罪原因,指出被害人过错之前,必须先承认被告人犯罪的错误,承认犯罪对被害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伤害,缓解被害方的对立情绪,而不能激怒对方。

 

(二)不应谴责司法者

 

有刑事司法,就必然存在司法问题。很多刑事案件中,司法办案存在不规范的行为,甚至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在法庭上,律师发表带有感性色彩的辩护意见时,要对事不对人,可以批评违法办案,但不要去当庭谴责具体的司法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对立。

 

(三)不要试图政治化

 

不可否认,在不少刑事案件的办理中,会存在这样那样不正常的非法律因素。作为一个法律服务工作者,作为一个以法律技术手段解决纠纷的刑事司法参与者,哪怕面对“政治案”,在辩护中也不应从政治角度去辩护,要避免刑事辩护的政治化。以政治话语进行所谓激情的刑事辩护,体现的是律师的不专业,不仅对当事人毫无裨益,而且可能给自身带来完全没必要的麻烦。

 

在这几年的辩护实践中,对于一些自认为明显无罪的案件,在发表完辩护意见的主体部分后,曾经在最后陈词部分用一小段进行煽情,其中好些案件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个玩忽职守案件后来判决定罪免刑,一个滥用职权案件被判处缓刑,一个妨害作证案也判决定罪免刑。在庭审中,根据案件情况,基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在事实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煽情,很可能就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辩护人很值得尝试。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