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新闻公告
院内公告
时事要闻
司法鉴定新闻
各省鉴定机构名录
司法案例
医疗纠纷
杀人案例
强奸案例
专家论证意见
民商事案件
损伤程度
典型案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
伤害案件
司法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司法案例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为什么骗子屡屡得手?
日期:2017/11/13       浏览次数:206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为什么骗子屡屡得手?

作者:辛东方

近些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进步,电信诈骗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很多。这是因为一些所谓的科技骗子作案的技术手段也高明了很多,只需要受害者点击一下手机短信链接或者回复一下编码,就可以把钱轻轻松松的划走。

通过短信链接点击或回复短信,钱就可以被划走。这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但是最近发生的事情,也让我们无语。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街道中坦村18岁女子徐玉玉接到了一通诈骗电话,即将进入南京邮电大学英语系就读的她被骗走9900元学费。在和父亲报警回家的路上,家境十分贫寒的徐玉玉突然心脏骤停,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同期,在临沂市河东区,另有一名女学生被骗走6800元学费。“

电信诈骗层出不穷,为什么骗子屡屡得手?这是一个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给予更深层次的思考,有些事情无法被公布。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时间久了总会燃烧。

个人信息的泄露,成为骗子作案时的参考信息和情报来源。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原因的发生,都有着最初的渊源。情感事故也好,电信诈骗更是如此。虽然相关法律明文规定要保护个人隐私,但是个别人以谋取私利擅自出售个人信息。由于信息可换取金钱的筹码,很多从事电信业务的人不惜以身试法,出售电话个人以及其他信息。本文作者辛东方,曾看到有人在网上公开出售个人信息,这是赤裸裸的犯罪行为。曾制止过一次,但是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

无意间的电子支付信息隐私留存,被他人挖走盗用出售。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网购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淘宝的出现打败了传统店铺,让网购彻底成了日常消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时,我们都喜欢上网购物,很少去实体店买东西了。要去,也就是一些日常的蔬菜水果类。但是除了日常的这些生活必需品,其他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购物完成。

日常上网,我们都喜欢保留一些账号密码之类的,但是时间长了稍有不注意就可能被木马监测到。一些所谓的病毒软件停留在电脑硬盘中,都是我们下载软件不小心时附带下来的。

但是仅仅依靠这些诈骗还不够,骗子通过复制银行卡条码器复制银行卡信息盗刷银行卡也是令人害怕的事情。在一些视频监控下,我们会仔细发现有一些所谓的商城收银台POS机被安装银行卡复制器的几率极大。

近些年警方侦破的一些案件中,有关盗刷银行复制银行卡信息的案件不在少数。互联网的发展,骗子的科技手段也在不断提升和发展。尤其时一些所谓的技术骗子,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以前的时候,在ATM机上取存款也有出错的时候,要么取出假钱。虽然是真钱,但由于比较陈旧,系统也会拒绝存入的。

近日,大学生惨遭电信诈骗的事情确实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犯罪分子已受到通缉。但对受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伤害是无法估量的,我们不能原谅任何一个犯罪分子,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曾有不少劳改犯,出来后再犯罪也是常有的事情。

当前,电信诈骗确实成了令很多人头疼的一件事情。虽然现在网络通信技术提升,应对电信诈骗事件有了一定的防范程度,但是这样的电信诈骗事件时有发生,近些年从东南亚等地区遣送回来的诈骗分子也不少。

网络发展,通信技术提升,防范电信诈骗是重中之重,不能有丝毫懈怠的意味。要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提升,提高网络通讯等设备的防范力度。在技术领域,要成立技术研发小组,专门针对诈骗等技术领域的研究,重视以科技打击犯罪,防范未然,从根本上应对犯罪分子的犯罪力度。电话卡实行实名制,源头上加紧控制。

防范电信诈骗不应成为一句口号,而要成为切切实实的行动。

文/辛东方,80后作家、专栏作者、专注互联网科技领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