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新闻公告
院内公告
时事要闻
司法鉴定新闻
各省鉴定机构名录
司法案例
医疗纠纷
杀人案例
强奸案例
专家论证意见
民商事案件
损伤程度
典型案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
伤害案件
司法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司法案例
深圳现“无人驾驶公交车”?
日期:2017/12/5       浏览次数:183

 深圳现“无人驾驶公交车”?

2017-12-05 07:59:0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1.2公里路测时车辆自动驾驶,但有司机监控

  深圳“智能驾驶公交车”在进行封闭测试,驾驶室内没有司机

  近日,有网友看到一篇“无人驾驶公交车”在深圳上路行驶的文章,文章中的一则动图显示,公交车驾驶员双手放在脑后,方向盘仍在自动操作。文章发布后,引发很多网友的关注。一些网友点赞的同时,也有网友担心,公交车“无人驾驶”如何实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上路运营是否经过交管部门许可?此外,一旦“无人驾驶公交车”发生安全事故,该如何认定相关责任?

  车上有司机 并非“无人驾驶”

  近日,一篇深圳“无人驾驶公交车”上路运行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开头称,这种“无人驾驶公交车”的驾驶位上没有司机,方向盘会自动转动,带动汽车行驶。

  有网友觉得,这种无人驾驶“很神奇,就像科幻片里介绍的未来世界一样”。也有网友担心,这样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是否安全,“如果发生交通违章,该怎么处罚呢?”

  昨天下午,“无人驾驶公交车”所属方,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新闻发言人罗岚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无人驾驶公交车”的说法并不准确,公交车驾驶座上并非空无一人,而是有驾驶员的,这种公交车应该叫“智能驾驶公交车”,从12月2日开始,一些“智能驾驶公交车”在深圳的开放道路上试运行。

  测试路线1.2公里 全程8分钟

  据介绍,当天试运行的这条公交线,途中共设有3个停靠站,全程约1.2公里,耗时8分钟左右。“车内除了方向盘无人掌控,其他外观看起来没什么差别。行驶前,司机只需按下一个启动键,车辆就会全自动行驶。沿路行驶途中,打转向灯、变道、加速或者停车,公交车全部自动完成。”一名乘客写道。

  罗岚表示,“智能驾驶公交车”上搭载的是深圳海梁科技公司开发的智能驾驶系统,车上配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GPS天线等设备感知周围环境,能够实时对其他道路使用者和突发状况作出反应,已实现自动驾驶下的行人和车辆检测、减速避让、紧急停车、障碍物绕行、变道、自动按站停靠等功能。

  摄像头看红绿灯 雷达探行人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搭载这一系统的“智能驾驶公交车”已经在深圳测试数月。据深圳巴士集团公布,累计测试里程已达到8000公里,目前还没发生过交通事故。

  智能驾驶系统的开发方海梁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穆毅告诉北青报记者:“公交车头的摄像头具备分辨红绿灯和辨识道路标示线等功能,系统可以根据摄像头获得的信息,自动判断该走还是该停,其余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则可以观察到周边来的人和车辆,避免发生事故。”

  深圳巴士集团官网称,目前,公交车上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已经符合公交试运行的要求。

  疑问1

  智能公交上路是否获得交管许可?

  “这样的公交车上路,交警叔叔是否知道呢?毕竟今年百度老总乘坐‘无人驾驶汽车’上北京五环后,收到了交管部门的罚单。”穆毅介绍,12月2日是该“智能驾驶公交车”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行驶。此前,科研人员一直在国乐科技园、南方科技大学内的封闭道路内进行测试。“网络文章中那段司机双手抱头,方向盘自己动的动图就是在封闭道路测试期间拍摄的,目前我们在公共道路上测试时,虽然也是系统操作,但驾驶员的手是不能离开方向盘的。”穆毅说。

  罗岚表示,一旦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发现特殊情况,踩下刹车公交车就会从自动驾驶模式转变为人工驾驶模式。且目前公交车仍处于实验阶段,“这条线路只是处于‘数据采集试运行阶段’,只对一些专业人士和受邀市民开放,免费乘坐”。

  穆毅介绍,此次在开放道路试运行前,公司曾经和当地交管部门作过沟通,“交管部门要求我们一定要依法依规试运行,并多次强调要保障安全性,我们为驾驶员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这些操作规范也给交管部门看过了”。

  昨天下午,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介绍了“智能驾驶公交车”的相关情况,深圳市交通委称,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并不是无人驾驶公交,在智能驾驶系统基础上,目前正在试运行的车辆上还配备有一名驾驶员,会时刻监控车辆的运行情况,并及时进行干预。车辆还具备人工和智能驾驶两种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由智能驾驶状态随时切换至人工驾驶状态。

  深圳交通委也表示,目前线路只是处于“数据采集试运行阶段”,暂不对外开放。对于暂时不对公众开放的原因,罗岚表示,是因为在法律法规方面还有一定的障碍和流程,“目前这些车辆还都是临时牌照”。

  疑问2

  发生交通事故如何认定责任?

  针对目前“智能驾驶”汽车在技术和伦理上的一些问题,穆毅说公司已有相应的设计,“此次‘智能驾驶公交车’的车速并不快,大约在每小时20公里到30公里之间,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很快停下来。此外,如果遇到汽车周边有人的情况,车上搭载的雷达装置可以很快感应到,随后停车等待行人的下一步行动,或是继续停车等待,或是绕过行人继续行驶。”

  穆毅表示,“我们注意到了有网友担心交通事故责任如何来分界的问题,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不是仅仅从技术上能够解决的。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责任的划分。”

  “‘无人’驾驶只能做到局部互补,在大规模‘无人’驾驶车运行的情况下,由调度中心来实现全局规划是做不到的。”西南交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谭永东认为,推动“无人”驾驶不是为了替代司机,而是通过人和车的协同在驾驶方面更安全,让人们出行更方便。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表示,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还不算是真正的“无人驾驶”,目前相关的技术仍是“人工驾驶为主,自动驾驶为辅”,因此还没有到需要为“自动驾驶”立法的阶段。“目前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还没有一个官方的技术路线图发布,我们的立法工作,需要等到这个技术路线图发布后才能开展”。(屈畅)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