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新闻公告
院内公告
时事要闻
司法鉴定新闻
各省鉴定机构名录
司法案例
医疗纠纷
杀人案例
强奸案例
专家论证意见
民商事案件
损伤程度
典型案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
伤害案件
司法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司法案例
媒体曝食品添加剂滥用:厨师炒菜自己都不敢吃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
日期:2018/1/15       浏览次数:181

 

媒体曝食品添加剂滥用:厨师炒菜自己都不敢吃

●解决食品添加剂滥用的问题,不能仅依靠集中曝光食品安全事件,也不能再沿用一事一查的监管方式,要从源头加强控制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岁末年初,朋友小叶为排满日程表的聚餐发起愁来。“平时不是在食堂吃就是自己下厨,要说去外面聚餐,我一万个不


  ●解决食品添加剂滥用的问题,不能仅依靠集中曝光食品安全事件,也不能再沿用一事一查的监管方式,要从源头加强控制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岁末年初,朋友小叶为排满日程表的聚餐发起愁来。“平时不是在食堂吃就是自己下厨,要说去外面聚餐,我一万个不愿意。”小叶说,餐馆里的菜看上去光鲜可口,可自己回家却怎么也做不出类似的卖相和味道。问了当厨师的表弟,才知道秘诀在于添加剂。“他说,饭店的添加剂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搞来的,有的连厨师都不知道成分是什么。家人在饭店聚餐,表弟很少动筷子。想想看,厨师自己都不敢吃,这能让人放心吗?”

  晶莹剔透的虾仁、鲜嫩多汁的牛肉、香甜爽滑的奶茶……无论是大饭店的金牌秘制,还是路边摊档的烤串饮品,某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虽然在坊间和互联网上好评如潮,可发生问题被曝光,其违规使用添加剂的恶行真的令人触目惊心,有人将饭店后厨比喻为“小型化工厂”。

  客观讲,食品添加剂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其提鲜、增味、防腐等功能让老百姓的饮食更为丰富。但近些年,滥用添加剂、非法添加的问题愈演愈烈,已演变为餐饮业内的“潜规则”,某些商家赌的就是客人一两次就餐不会出什么大乱子,或一些添加剂的危害要较长时间之后才能显现。

  这样坑人的潜规则为何能长时间存在呢?

  首先是标准缺失,执行上存在模糊地带。尽管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添加剂必须安全可靠,相关细则也对有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明示,但这些标准更多适用于生产企业,对餐饮业的约束力不大。再加上各类美食APP的兴起让食品流通环节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微信里吆喝一声也能“开”家餐饮店,很多人便钻了现有标准的空子。

  其次是监管缺位,主动监管能力不足并存在监管盲区。目前,监管部门对添加剂相关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管仍以受理投诉举报、查处曝光事件等为主,轰轰烈烈的“运动战”打了不少,但往往按下葫芦起了瓢。最近,不少地方大力推广“明厨亮灶”,厨房重地不再神秘,但食品添加剂繁多,多数建议添加量从0.1%至2%不等,厨师用多少全凭经验和良心。并且瓶瓶罐罐放在那里,监管部门和消费者通过肉眼很难分辨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依靠道德自觉和事后监管,焉能保证企业不为了一己私利违规使用,超量添加?

  最后是处罚力度不够,违法者心存侥幸。新《食品安全法》在财产处罚方面,将非法添加等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罚款额度,由原法中5至10倍罚款提高到15至30倍。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看,处罚力度较以往已经提高不少,但与国际上“将违法者罚得倾家荡产”相比,处罚力度仍偏轻,震慑力仍不足。

  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亿万百姓的身体健康,也事关我国餐饮服务业转型升级。实践证明,呵护舌尖安全,不能仅依靠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集中曝光,也不能再局限于一事一查的监管方式,而是要从源头严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消除制度和管理上的灰色地带,弥补监管漏洞,让食品添加剂标准更统一透明,同时采取更加日常化、系统化监管方式,加大对违法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让有关生产企业不敢再任性使用食品添加剂。

  “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酸甜苦辣咸,原汁原味的美食交织着年年岁岁的记忆,吃得更安全、更放心是每个人最真切的期冀。愿年老回首时,我们记忆里的美食不要毁于任性添加。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