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存在如下诊疗过失行为:
1.本例患者为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常规听证可闻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到,吸气时减弱,可伴有第一心音减弱。医方在专科检查中记载“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不符合一般所见。
2.医方做出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诊断时,应细化诊断,如区分二尖瓣关闭不全系急性还是慢性,因二者治疗方案有差异。本例患者病史长达1年,应属于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3.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可选择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种方案。内科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如积极预防和治疗风湿活动);限制体力活动和钠盐摄入。医方在行手术治疗前相关内科(作为术前准备性治疗或暂时性替代治疗)治疗缺失。
4.MVR(二尖瓣置换术)手术适应证为左心功能衰竭LVEF<50%、左心室收缩末径>45mm、平均动脉压>20mmHg;年龄大于75岁;连枷样瓣叶引起的二尖瓣返流;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以关闭不全为主或虽有狭窄,但为漏斗形病变;心功能Ⅲ~Ⅳ级等。
送检病历资料中超声心动所显示的诸如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二尖瓣返流病因、心功能(未见心功能分级如NYHA或Killip分级)、年龄等指标或参数均不符合MVR术适应证,因此认为,医方行MVR术缺乏充分的手术适应证,不符合诊疗常规,存在医疗过失行为。
5.主动脉关闭不全超声心动提示中度或重度狭窄,且伴有症状者可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但是,无论是MVR还是AVR术,包括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均本身均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人工心脏瓣膜和心脏器械的存在是IE发病的高危因素,对临床高度怀疑人工瓣膜感染(PVE)者,TEE检查初期可为阴性,因此有必要重复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PVE有极高的死亡率,持续性菌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主要病因)、心力衰竭、心内脓肿直至卒中,因此患者入院评估至关重要,应做好预防措施。对此,医方应充分履行告知患者或其家属的知情义务。
6.一旦并发PVE,外科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而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把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和围手术期正确应用抗生素是保障PVE再手术治疗成功能的关键。PVE的治疗策略:参考ESC指南推荐意见,PVE的抗生素治疗原则类似于NVE,但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例外,它需要更长时间的抗感染疗程。外科治疗对于PVE治疗通常是必须的。“指南”推荐高危亚组患者应进行手术,例如PVE并发心力衰竭,人工瓣膜功能障碍明显,脓肿形成或持续性发热;造发型、葡萄球菌感染、真菌或其他耐药菌感染的迟发型PVE均应考虑早期手术。反之,无并发症的费葡萄球菌和非真菌感染的迟发型PVE可以保守治疗,密切随访。根据“指南”急诊手术的适应证为利用最佳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的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持续性感染(正确的抗生素治疗7d后仍持续发热或血培养阳性)以及经恰当的抗生素治疗超声仍持续发现赘生物并导致再发栓塞。医方在诊断患者PVE后的临床治疗方案不完全符合上述指南推荐方案,存在医疗过失行为,不能排除因该医疗过失行为而对其感染产生不利影响。
7.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是严重的并发症,对于主动办瓣周漏,探明漏口后,切除人工瓣膜,以带垫片的双头针做间断水平褥式缝合,再置换新的人工瓣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发生率约为0.3%,主要原因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炎性反应,外科操作技术不当(切除过多瓣周组织,缝合技术不准确或人工瓣膜大小不合适)等。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具有手术应证。本例患者因医方关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处理失当,PVE持续存在又可以导致瓣周漏的发生,且医方对于瓣周漏之后的只请告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存在医疗不足。
8.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要终身抗凝,该手术后血栓形成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抗凝开始时间(建议48h即可开始)、抗凝理想水平应依据对栓塞危险分析而定,左房内径、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INR监测)、心脏血栓以及房颤等为脑栓塞的高危因素。同时建议术前行颈部动脉B超排除粥样斑块脱落。华法林抗凝相关血栓栓塞是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大部分发生在术后围手术期(如本例)。因目前缺乏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因此尚无统一的抗凝标准。如ESC指南、ACC/AHA指南及国内研究报道对于抗凝有关指标均有不同,鉴于此,医方同样应充分告知目前治疗措施尚不成熟,均系探索性/试验性治疗,使其患者了解相关风险及替代医疗方案。
综上所述,医方对患者诊疗行为存在医疗过失,该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损害后果(死亡)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过失参与度/原因力建议拟同等~主要作用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