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案摘要
据送检材料记载: 2010年6月23日,被鉴定人XX出生于XXX-XXXX医院。出生后,医方诊断其为早产儿(适于胎龄儿),被鉴定人住院至2010年6月26日,因抢救无效死亡。临床死亡诊断为早产儿(适于胎龄儿)、新生儿湿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心力衰竭及新生儿呼吸衰竭(Ⅱ型),鉴定申请人(张振宇、陈海燕)对其死亡原因存有异议,故由内蒙古XX事务所委托我中心对其进行死亡原因鉴定。
尸体检验
1、尸表检查记录
一般情况:尸长163㎝,发育正常,营养良好。
尸体现象:尸斑呈淡紫色,分布于体表背侧未受压处,指压不褪色。肢体大关节尸僵已缓解。
头部:染发,发长约29㎝,触及顶枕部5×4.9cm颅骨平坦区,2.2×2.3cm颅骨凹陷区;颜面、口唇、趾甲及躯体肤色普遍苍白,双侧球、睑结膜苍白,瞳孔窥不清;双侧鼻骨居中、对称,鼻腔、口腔及外耳道未见明显异常;牙齿排列整齐,未见脱落及缺损。
颈部:皮肤未见损伤,气管居中,甲状腺未及肿大。
躯干部:右锁骨上部见一针眼;胸廓基本对称;左乳外上部见0.6×1.0cm、0.6×0.3cm、0.2×1.0cm三处表皮剥脱,左右腹股沟区可见多处针眼,右骨盆部见1.9×1.2cm片状擦伤,外阴高度水肿,大阴唇见一长1.0cm裂创,肛周皮肤瘀紫。
四肢:右股骨上段骨折;左肘部、右肘、腕部各见一针眼;左大腿外侧见15.1×15.3cm皮肤青紫及数处散在片状皮肤擦伤,左膝见7.1×8.2cm青紫,左内踝见一针眼。骨盆扪及骨擦感。
2、尸体解剖记录
头部:脑重1350g,后颅窝内板见长3.1cm、0.5cm两处骨折线。
颈部:皮肤及颈部肌群未见损伤;舌骨及甲状软骨未及骨折,气管及支气管管壁未见损伤。甲状腺重44g,表面及切面未见著变。
胸部:胸腺重20克,分叶清晰,被膜完整,切面灰白色。双侧气胸试验阴性,双侧肋骨未见明显骨折,左侧(红色)胸腔积液约2340ml,右侧胸腔积液1500ml。心包光滑,心包腔内见约30ml液体。原位打开心脏,动脉导管闭锁,主动脉未见破裂,余大血管走行正常,未见畸形。原位打开肺动脉未见血栓样物。
心脏重165g,左室壁厚1.1cm,右室壁厚0.3cm,各瓣膜周径:二尖瓣10.5cm,三尖瓣10.2cm,主动脉瓣7.6cm,肺动脉瓣7.2cm。冠状动脉管壁弹性好,管腔内未见粥样斑块。
左肺两叶,重340g,切面未见著变;右肺三叶,重360g,被膜光滑、切未见著变。膈肌下血肿。
腹部:腹壁脂肪厚3.6㎝,脐至耻骨联合区红染;肝、脾肋下未触及。膈肌高度:左侧第4、5肋间,右侧第4肋。肠管走行正常,浆膜面光滑。腹腔积液(红色)约1500ml。
肝脏重1302g,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未见著变。
胰腺重92g,表面及切面未见著变。
脾重144g,表面及切面色略淡。
肾脏:左肾重123g,切面暗红色;右肾重120g,切面暗红色。
双肾上腺重11g,未见出血。
胃内少量食糜,粘膜皱襞完整、光滑;结肠脾曲出血,肠系膜血肿,胰腺正常,胰腺周围血块。
3、组织病理学检查
胸腺:被膜无增厚,小叶结构清晰,淋巴细胞丰富,胸腺小体易见。
心脏:外膜无出血,肌纤维排列规则,横纹清晰,内膜光滑,间质无出血。
肺脏:肺膜无增厚,肺组织结构正常,未见出血及水肿。
肝脏:被膜完整无增厚,肝窦索规则,汇管区无著变
脾脏:被膜完整无增厚,小梁无异常,红白髓清晰。
肾脏:被膜完整无增厚,皮髓质界限清晰,无出血。
出血灶:脂肪结缔组织间大片血细胞。
子宫、卵巢、消化道及主动脉未见异常。
五、法医病理学诊断
1、体表多处擦伤,外阴裂伤;多发性骨折:见于颅骨、耻骨、骶骨、髋臼、股骨、胸椎、腰椎。
2、全身多处出血:见于膈肌下,结肠肝曲与脾曲处的肠系膜,膀胱、盆腔及腹膜后胰腺周围等脂肪组织。
3、心脏重165克。
4、胸腺增生。
5、胸腹腔积液:左侧约为2340ml,右侧约为1500ml,腹腔积液约为1500ml,均为红色。
六、分析说明
根据尸体解剖检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所提供的有关临床资料,按照委托鉴定事项的要求,现综合分析如下:
根据尸体解剖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患者皮肤苍白,耻骨、颅骨和股骨骨折;膈肌下、肠系膜、膀胱、盆腔及腹膜后多处出血。心、肺、肝、脾、肾、肾上腺及胸腹腔大动脉未见明显破裂,子宫卵巢未见异常。显微镜下主要见脂肪结缔组织中有大量血细胞。
根据现有材料分析,鉴定人认为被鉴定人XX死于创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是在严重创伤,特别是伴有一定量出血时引起的休克。结合病理改变,病程过程及临床表现,考虑其死亡机制为:外伤导致骨折及全身多处小血管出血(不排除DIC),使有效血容量下降,脏器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创伤性休克,进一步发展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七、鉴定意见
被鉴定人XX系创伤性休克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