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新闻公告
院内公告
时事要闻
司法鉴定新闻
各省鉴定机构名录
司法案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
伤害案件
司法鉴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司法鉴定新闻
法医学尸体解剖方法与检查内容
日期:2018/8/13       浏览次数:752
法医学尸体解剖方法与检查内容 (一) 胸、腹腔解剖术式 根据不同要求,可选择不同的术式。 1.直线切法 从下颌下缘正中线开始,沿颈、胸,腹正中线绕脐左侧至耻骨联合上缘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2.Y形切开法 若颈部有损伤(如扼痕、索沟、切创等),剖验时采用本术式。分别从左右乳突向下至肩部,再向前向内切开至胸骨切迹处会合,胸腹部切口同上。剥离颏下及胸前皮肤,往上翻盖于颜面,暴露颈前器官。 3.T形切开法 据案情分析及外部检查,若无可疑损伤及病变,为保持颈部完整,可采用此术式。先做弧形横切口,从左肩峰经胸骨上切迹至右肩峰,在横线中点向下做直形切口,绕脐左侧至耻骨联合上缘。无论何种切法,都应在检查外表后进行,若遇有损伤,切线应绕过损伤处。做切口时,刀面垂直,食指压刀背,用力适当,使创缘平整。切口应深至皮下组织。 (二) 腹腔和盆腔 1.一般观察与测量 剖开腹腔后应观察和测量腹壁厚度。注意腹腔内有无异常气味。腹腔内有无腹水、积血,大网膜状况及各脏器位置是否正常。 (1)检验大网膜 正常时大网膜菲薄、透明,有条索状脂肪附着。上缘固定于胃大弯,向下盖于腹腔脏器的表面,下缘附着在横结肠上。注意观察大网膜的位置、色泽、形状、有无脂肪坏死灶及肿瘤转移灶。当腹腔器官有损伤或炎性病灶时,大网膜可向病灶部位游走,并与之粘连甚至形成包块。如胃溃疡穿孔时的大网膜包裹。 (2)检验腹腔、腹膜、胃肠表面及肠系膜用手轻轻移动肠绊,暴露腹腔,检查腹腔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粘连、渗出、破裂和出血。腹腔内有无积液及其颜色、性状和数量。如有腹水,应取50-100ml备检。如有积血,还应注意有无凝血块及其数量,并寻找出血的部位、判断出血性质。若有胆汁、胃肠内容物,应注意其颜色、性状、数量和来源。若有寄生虫和其他异物等,应注意其大小。形状、质地及其来源。然后逐段检查胃、大小肠及阑尾的表面颜色、形状、有无损伤和病变(如穿孔。粘连和渗出物)及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质地等。 (3) 检查肝、脾、胰注意肝、脾、胰的位置、大小、形状、有无损伤等。正常时肝前缘在锁骨中线处不超过助下缘。牌多在肋弓以上。如有肝、脾肿大,则应测量其肿大程度,即在锁骨中线处超出肋弓多少厘米。还应注意脾被膜是否皱缩。沿胃大弯剪去大网膜并将胃向上翻转后,检查胰周脂肪组织有无坏死灶,胰被膜是否出血。腹膜后脏器待后检查。 (4) 检查盆腔器官 注意膀胱充盈状态,有无损伤及粘连。观察直肠大小、形状及有无病变。女尸应检查卵巢、输卵管及子宫的位置、大小、外形,有无损伤或病变,成年女尸还要注意子宫,考虑是否有妊娠。 2.腹腔及盆腔脏器的取出和检验腹腔及盆腔脏器的取出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①各器官分别取出法,即按一定顺序逐一将各个脏器分别取出,其顺序依次为脾、小肠、大肠、胃、十二指肠、胰、肝和胆囊、肾上腺、肾和盆腔内脏器;②按系统局部联合取出法,即先分别摘除脾后,将消化系统之肝、胃、肠及肠系膜、大网膜一起取出待检,或将肝、胃、十二指肠联合取出,空肠、回肠与大肠联合取出,再取出泌尿生殖系统器官和直肠;③腹腔盆腔器官联合取出法,即将全部腹腔盆腔脏器一起取出后再分别检查,甚或将腹。盆腔器官与颈部、胸腔器官一起取出。 下面简单介绍各器官分别取出法。 (1)脾 沿胃大弯分离大网膜,将胃向上翻后暴露小网膜囊,检查脾血管的大小、腔内有无血栓形成。若无血栓,将牌从左肋下提起后切断脾门血管取出牌。若有血栓,则将脾与胰、十二指肠和肝一同取出。测量脾重量、大小,记录其质地,观察牌被膜是否光滑、皱缩,有无增厚及破裂。如有破裂应检查破裂的部位、形状、范围及程度。剖验牌时用脏器刀沿其长轴自外缘向脾门做一切面,再依次做数个平行切面。检查脾被膜的厚度,观察脾小体及脾髓的色泽和性状及有无出血、梗死灶和结节形成。用刀背轻刮脾红髓,正常时因其质脆略软,刮之不易脱落。急性脾炎、牌自溶后易刮下泥状物。 (2)空肠、回肠和结肠向上翻转横结肠,将全部小肠推向腹部右侧,暴露悬韧带,用血管钳夹住或用线双重结扎空肠起始部,在双重结扎间切断空肠。然后左手持空肠,右手持脏器刀,沿肠系膜与小肠相连处分离小肠。至回育部时剪开阑尾系膜,再分离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两侧的肠系膜。韧带及软组织。将直肠内的粪便挤人乙状结肠,然后在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线上处结扎剪断,取出全部肠段置盘中,用肠剪沿肠系膜附着处剪开空肠和回肠,沿结肠带剪开结肠。 (3)胃和十二指肠 胃和十二指肠的取出,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下述3种不同方法。 1)原位剖验法 用肠剪在十二指肠第三段前面正中剪开,再沿第二段和第一段的前壁剪开。剪至幽门时将手指伸入其内探查是否有肿瘤或狭窄,再沿胃大弯剪开胃至贲门部,按检查幽门同样的方法检查贲门,最后将胃与食管切断。此法可避免破坏壶腹部。检查胆道是否通畅,对疑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或其附近有脓肿与肝、胰等脏器有粘连时,可在原位检查其病变关系。需检查胆道是否通畅时,可挤压胆囊,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处有无胆汁排出。 2)完整摘除法 法医学检案中,对怀疑中毒或其他原因需取胃内容物做化验检材的尸体,应将胃贲门和幽门两端用钳夹住或用双线双重结扎后在其间切断取出全胃置于盘中待检。 3)联合取出法 怀疑胃、食管交界处有肿瘤或静脉曲张时,应将食管与胃一起取出。怀疑有胆管肿瘤、结石等病变时,可将胃、十二指肠、胰及肝、胆等联合取出。检查胃内容物的成分、数量、色泽、形状及消化程度,有无特殊气味、药物颗粒、凝血块及其他异物。检查胃的大小、胃壁厚度,胃黏膜有无出血、炎症、溃疡、肿瘤和损伤。特别应注意查找胃黏膜皱襞内有无药物粉末、颗粒或碎片。如胃内有出血应仔细查找其原因。必要时,收集全部胃内容物及部分胃壁备检。用肠剪沿肠系膜附着处剪开肠管,逐段检查各段肠内容物的成分、性状、色泽及数量,肠壁有无炎症、出血、溃疡、息肉、假膜及痕痕粘连等病变和损伤。阑尾可做多个横切面或一纵切面观察阑尾情况。 (4)肝、门脉、胆道系统首先在肝门部检查总胆管,用小刀或剪刀在总胆管下段做一斜切口。由该处插入探针,检查有无阻塞,然后由原切口向上剪开胆囊管及肝管,检查其内容物及胆管有无瘢痕与狭窄。沿胆囊长轴纵形剪开胆囊,将胆汁收集人容器,也可将肝置于台的边缘,剪开胆囊,使胆汁流入在其下方盛接的容器内。检查胆汁颜色、数量、有无结石及寄生虫等,检查胆囊壁厚度及黏膜情况。为了避免胆汁污染,一般应在体外剪切胆囊。将胆囊与肝分离时,因其二者粘贴较紧,应注意不要损伤肝及胆囊壁。接着检查门脉系统。在胆囊管的下方,上至肝内左右分支,下至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吻合处剪开门脉,检查静脉壁及腔内有无异常。 分离肝时,先用剪刀剪断隔面的镰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分离隔肌。在肝右叶后面下部与肾上腺分离时勿损伤肾上腺。最后切断肝圆韧带、肝门血管及胆管,取出肝。观察肝表面是否光滑,肝的色泽、质地及肝边缘情况,有无损伤,测量肝的大小和重量。然后用长脏器刀从隔面沿左右肝叶最长径切开,再做数个平行切面。观察切面颜色,肝小叶结构是否清楚,有无肿块、脂肪变性、坏死灶、囊肿及假小叶形成,汇管区结缔组织是否增多。如有损伤应仔细检查损伤的部位、形态及范围。 (5)胰 将胰与十二指肠及周围组织分离,观察胰周围脂肪组织有无脂肪坏死,胰包膜下是否出血。然后取出胰腺,观察胰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质地,测量其长度,们其有无肿块。从胰头至尾部做一纵切面,找出胰管,用探针引导纵行剪开胰管,观察其管腔大小、管壁和管腔内容物的情况,再将胰腺做多个横切面,观察小叶结构,间质有无出血,有否肿块、出血及坏死灶。 如疑有脂肪坏死,在可疑处滴加20%硫酸铜水溶液,若有脂肪坏死,则呈亮绿蓝色反应。 (6)肾上腺 分别在两侧肾上极寻找肾上腺后,用镊子或剪刀分离周围脂肪组织,完整取出肾上腺。右侧肾上腺亦可在分离肝脏时先行取出。观察肾上腺大小、形状(左侧半月形,右侧三角形),将肾上腺周围的脂肪组织剔除干净,称其重量,再做数个横切面,观察皮髓质结构是否清楚,有无出血及肿瘤。 (7) 泌尿生殖系统 在原位检查肾、肾动脉及输尿管,观察其位置、形状,肾周及后腹膜组织有无出血或血肿,输尿管有无异常分支、阻塞或扩张。观察膀胱充盈程度,子宫、输卵管及卵巢的位置、大小、形状。然后将泌尿生殖器官联合取出,亦可分别取出。联合取出的方法:将手伸入盆腔内,先从前面钝性剥离耻骨后软组织,分开膀胱、前列腺及尿道后部,再转向后分开直肠旁的软组织;然后用刀或剪尽量向下将尿道及阴茎海绵体或阴道上端切断,在肛门上约2cm处切断直肠;将盆腔内各器官向上翻转,逐步与其后骶骨及腰椎剥离,另一方面在两肾外侧缘各做一弧形切口,提起肾以至输尿管直到膀胱,则全部泌尿器官和部分内生殖器可一齐取出待检。注意边分离边观察后腹膜、肾周围软组织及盆腔软组织内有无出血、血肿和(或)脓肿。若需分别取出肾,应沿肾外缘切开两侧腰部的腹膜、剥离肾周围软组织,切断肾门血管、输尿管及软组织,即可取出。 1)肾 观察肾大小、形状及表面情况,分别测量两侧肾重量。然后以左手握肾,右手持刀,沿肾外侧缘向肾门做一纵切面。翻开后剪开肾盏、肾盂,检查管腔是否扩张,腔内有无结石,黏膜是否光滑。剥离肾被膜,检查肾表面有无破裂口、囊肿、瘢痕、颗粒及其特征,观察皮质厚度,皮髓质结构是否清楚,有无出血、肿瘤、囊肿、梗死灶或空洞形成。若肾与输尿管未分离,则以左手将肾提取握在手中,肾门向手掌侧,将输尿管、血管等夹在中指与无名指之间。用长刀自外缘向肾门纵行切开。翻开后剪开肾盏、肾盂及全段输尿管。 2)膀胱和输尿管 在膀胱基底部做一横切,从中央再纵切至尿道口。然后翻转暴露膀胱黏膜,检查膀胱壁有无破裂、肿块、息肉,黏膜有无出血、腔内有无结石。需取尿液送检时,应在分离膀胱前,用镊子在膀胱体前面将膀胱壁提起做一小切口,用注射器吸取;或用勺、玻皿置于其切口下方,轻轻挤压膀胱,收集全部尿液,测定尿量,观察尿液颜色,是否脓尿、血尿。检查输尿管有无阻塞、狭窄或扩张,腔内有无结石,两侧输尿管是否对称。 3)睾丸、附睾和前列腺 扩大腹股沟管的内口,一手向上推挤睾丸,一手轻轻用力向上拉取输精管,然后切断其下端联系阴囊的睾丸韧带,即可取出率九。也可直接从下腹部皮下找到精索,提起睾丸;亦可直接在阴囊处做一切口,检查睾丸周围的软组织,然后切断输精管,取出星丸。检查两侧睾丸大小及是否对称。从一侧中部以水平面切开睾丸,用镊子夹提曲精小管,若有病变则不易提取。前列腺应做多数横切面,检查上尿道有无狭窄,前列腺有无结节、肿块及肥大。 4)子宫、输卵管和卵巢 女性尸体的生殖器官应与膀胱和直肠一并取出。将阴道与膀胱分离,观察子宫、卵巢的大小,表面形状,有无肿块、结节。再沿阴道前壁正中剪开,观察阴道有无损伤、病变及异物;检查宫颈形状,有无损伤、糜烂、息肉或肿块。然后自宫颈口沿前正中线剪开子宫颈至子宫底处,斜向两侧剪开子宫角,呈“Y”字形切口。检查宫腔有无出血、胎儿或异物;子宫内膜有无增厚及肿块;子宫壁的厚度,有无结节及肿块。如有妊娠,应检查胎儿的身长、体重及坐高,以推定胎儿月份。如系分娩后死亡,应注意宫内出血、植入性胎盘或胎盘早期剥离,子宫收缩情况及有无破裂,并检查胎盘大小、形状,有无畸形、梗死、出血和肿块,检查脐带形状、长短及有无脐带绕颈、扭转和出血。输卵管应注意有无扩张、包块,再横切数刀,检查管壁是否增厚、管腔有无闭塞、有无输卵管妊娠及其引起的破裂出血。 卵巢应注意其大小,表面是否光滑,两侧是否对称,然后纵行切开,观察黄体大小、有无肿块、囊肿等病变。 (8)直肠和乙状结肠 用肠剪自其后正中线剪开,观察黏膜有无溃疡、出血及炎性渗出物,肠腔有无扩张,肠壁有无痔、息肉和肿块。 (9) 腹腔盆腔内大血管、淋巴结及软组织检查先用肠剪沿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前正中线剪开,用手大力自下而上推挤两大腿内侧,观察血液流出是否通畅,然后剥离腹主动脉周围软组织,剪断其动脉分支,将腹主动脉分离至两侧骼总动脉处切断,观察管壁有无扩张、破裂,内膜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溃疡及血栓等。 (10)其他检查 膈肌检查有无脓肿、结节或穿孔。两侧腰大肌可做数个纵横切口,观察有无出血或脓肿。检查腹股沟处淋巴结有无病变。 2.按系统局部联合取出法 以上述方法检查腹腔、盆腔及各脏器的位置、病变及相互关系后,分别摘除脾、肝和胆囊;用线双重结扎胃责门,并在其间切断;用钳夹住或以缝线在直肠上5cm处结扎剪断乙状结肠。然后将胃、十二指肠、胰、空肠、回肠、结肠和肠系膜与后腹膜及盆腔软组织分离,一并取出上述消化系器官组织置于盘中或脏器台上待检。再按上述方法一并取出肾上腺、全部泌尿系器官、大部分内生殖器和直肠。使用该法检查大小肠时,不必将肠与肠系膜分离,而以肠剪在肠系膜附着处对侧剪开肠壁即可。但注意一般应在最后剪开大小肠,以免污染其他脏器。其余脏器的检查方法同前述。 该法较为简单、省时,且易于观察各脏器的位置和病变的相互关系。但有严重损伤、腐败等尸体不宜应用。 3.腹腔、盆腔脏器联合取出法分离腹腔盆腔全部脏器与隔肌、腹膜及盆腔软组织的联系,按上述方法切断贲门、直肠、盆腔大血管和阴茎海绵体或阴道上端,将全部腹、盆腔脏器一起取出,然后按上述方法分别检查。 (三) 颈部和胸部 1.颈部的一般观察与检验 检查颈部时先在项部垫一木枕,使头部充分向后仰。然后自直线切口处向两侧逐层分离颈部皮肤、皮下组织、浅层和深层肌肉。观察各层有无损伤和出血。检查甲状软骨上角、舌骨大角及环状软骨等有无骨折。甲状腺是否肿大,有无结节。淋巴结是否肿大及其程度。若用字形切开法,则自颈胸部切口处向上分离颈部皮肤,再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检查颈部备器官有无损伤和病变。但对疑为缢、扼、勒死的尸体应先解剖胸腔、颅腔,使颈部造成无血区,再解剖颈部。 2.胸部的一般观察和检验 从直线切口处沿肋骨的外侧面向左右剥离胸壁皮肤、皮下组织及胸大肌等直至腋中线。充分暴露肋骨、肋间肌及肋软骨,检查胸壁各层有无出血、损伤,胸骨及肋骨有无骨折和其他病变。如疑有气胸,则应按检查气胸的方法检验。然后从第二肋软骨开始,在肋软骨和肋骨交界的内侧0.5cm处逐一切断两侧肋软骨。注意切时刀口稍向外侧偏斜(约呈60),避免伤及肺。若肋软骨已骨化,可用骨剪剪断。切断肋间肌和与肋弓相连的隔肌,轻轻提取胸骨及相连的肋骨端,自下而上将胸骨与纵隔分离至第一肋间隙。检查两侧胸腔内有无液体及其颜色、性质和数量。再用小刀垂直向下弧形分离胸锁关节,用肋骨剪剪断第一肋骨,取下胸骨及肋软骨,暴露胸腔。 检查胸腔,注意胸膜是否光滑湿润,有无出血点。观察胸腔内各脏器的位置、大小、表面颜色及相互关系,注意有无损伤和病变;肺与胸膜是否粘连及粘连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检查纵隔有无肿瘤和炎性包块,淋巴结的大小、形状和硬度;胸腺的大小及其脂肪化程度。再用剪刀自心尖部向心底将心包壁层做“Y”字形剪开,暴露心脏,检查心包有无损伤、粘连或闭锁等病变,心包腔内液体的量和性状。如有出血,应检查出血的数量及其来源。疑有空气栓塞,应按空气栓塞方法检验。观察心脏外形、大小、颜色和质地,心外膜有无炎性渗出物、注射针眼、损伤及病变。 疑有肺动脉栓塞的案例,应于胸腔内原位检查心脏。其方法是先在原位将右心室和肺动脉剪开,观察腔内有无血栓栓塞及其部位、大小,并应寻找血栓的原发部位。检查完体腔脏器后再检查骼静脉、下肢静脉内有无血栓形成。 3.颈部及胸腔器官的取出和检验颈部、胸腔器官的取出有联合和分别取出法两种,尸解者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适当方法。 (1)联合取出法 即将舌、咽壁与颈部、胸腔器官一并取出。此法因保持各器官的解剖关系,便于观察损伤、病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是:用尖刀自下颌骨正中插入口腔,紧贴下颌骨内缘向两侧切断口腔底部的软组织。将手指伸入切口内,拉出舌头,用刀尖在软、硬腭交界处切断,进而在口咽与鼻咽的交界处切断。同时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上方切断颈动脉。再用左手提拉舌头,右手用刀逐步将咽、食管后壁与颈椎分离,直达胸腔人口。分离胸腔人口处两侧软组织,将颈部器官组织和胸腔器官一起自脊柱向下剥离至膈肌上方。同时将颈部和胸腔内脏器拉出胸腔,在紧贴隔肌处切断胸主动脉、下腔静脉,结扎并切断食管等联系,即可取出所有颈部和胸腔内器官组织。若需与腹腔及盆腔内脏器一起取出,则沿隔肌与胸壁相连处切断隔肌,并从后腹壁分离腹腔和盆腔脏器组织,即可联合取出全部脏器待检。若需分别将颈部和胸腔脏器联合取出,则应在胸腔上口切断气管、食管和血管等软组织,然后按下述方法分别取出。 (2)器官分别取出法 即按照一定顺序逐一将颈部和胸腔的器官分别取出;既可先取颈部再取胸腔的器官,亦可先取胸腔再取颈部器官。 1)心脏 用左手提起心脏,在各大血管进出心包处剪断主动脉、肺静脉、肺动脉及上下腔静脉(其中主动脉距瓣膜5cm、肺动脉距瓣膜2cm、上腔静脉距其入口处1cm)后取出心脏。再顺血流方向分4步剖开心脏。第一步用剪在上下腔静脉口间,通过右心房后外侧缘直线剪开;用手指探查三尖瓣口有无狭窄。再用长尖刀从右心房经右房室口伸至右心室尖端,沿右缘切开右心室。第二步用剪从右心室尖端开始,沿前室间沟右侧1cm处剪开右心室前壁,直入肺动脉。第三步剪开两对肺静脉口,探查左心房及二尖瓣有无狭窄等病变,再用长尖刀自左心房经左房室口伸至左心尖端,沿左心缘切开左心房。第四步用剪自左心尖端开始,沿前室门沟左侧1cm处剪开左心室前壁直至左心耳右缘,进而剪开主动脉。注意不损伤左冠状动脉的开口、左主于和左前降支近段,并同时剪开左、右心耳及切开各乳头肌。观察各心瓣膜、腱索、心内膜、乳头肌、肉柱、主动脉根部及心肌有无病变,房间隔、室间隔膜部有无缺损,心脏有无扩张,腔内有无鸡脂样凝血块或附壁血栓。测量心重、各心瓣膜周径、左右心室壁厚度,着疑有心肌病者还应测量室间隔厚度。 常规检查冠状动脉。首先观察冠脉开口有无畸形及狭窄。然后分别自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开始,沿冠脉主要分支与其纵轴相垂直以0.2cm间距做横切。观察各冠脉主要分支分布情况,管壁有无增厚,管腔有无狭窄及其程度(按占横切面积百分比分为4级),腔内有无栓塞等病变。若有血栓形成,应注意血栓所在的位置、大小及长度,并取材制片镜检。 心传导系统的检查对部分猝死案例非常重要,故必要时应取材检查。窦房结(SAN)位于上腔静脉下端,右心房界沟内心外膜下,呈狭长椭圆形,取材时沿右心耳峡顶向上腔静脉切一刀,在界沟两侧各2-2.5cm处平行切两刀,第四刀在第一刀的右侧约3cm处与之平行。应将剩余的右心耳峙及右心房的后部在固定液中保留。因为有少数人窦房结向右心耳崎及右心房后面移位,当第一块组织未能满意显示窦房结时,要从这一保留的组织块中去寻找。切取的组织块在福尔马林中固定过夜,脱水,石蜡包埋,将组织块的上面(即靠近上腔静脉的一面)向下埋,做5um厚的连续切片,开始时每40片取一片,取4片以后每20片取一片,做苏木素及伊红(HE)或其他需要的染色。 房室束远侧段及束支 (HB及BB) 与室间隔长轴平行,从室间隔膜部前缘开始,约每3mm切一刀,直至室间隔膜部的后缘或接近后缘,视膜部的大小可得2-4块组织。将各组织块上的室间隔膜部修剪至仅留下少许,以资辨认。组织块在福尔马林中固定过夜,脱水,石蜡包埋,将各块的后面向下埋。做5um厚的连续切片,每30片取一片做 及其他需要的染色。 房室结(AVN)位于冠状静脉窦口和室间隔膜部之间,即三尖瓣附着处上缘的右心房内膜下面,呈扁椭圆形。从上述取材留下的组织块的前切面,可见室间隔膜部后缘呈拉长的似字母“X”形,字母“X”的交叉点即为室间隔膜部心肌的顶端,其上即为中心纤维体。从左心室面平行切两刀,一刀沿室间隔肌顶切,另一刀在其上方约4mm处 (实际操作时宜先切后一刀) ,取长2cm组织块,在福尔马林中固定过夜,脱水,石蜡包埋,将组织块的下面(靠近心室的一面)向下埋。做5um厚的连续切片,开始时每30片取一片,取4片后再每10片取一片做HE及其他需要的染色。 此外,也有人采用横切取材方法检查心传导系统。 2)肺 既可一起取出气管、支气管及两肺,亦可在两肺肺门处切断支气管、血管等联系后分别取出左右肺。切开肺叶之前应观察两肺各叶的外形、颜色和大小,检查肺膜与胸膜或叶间肺膜互相有无粘连、损伤及出血斑点,用手触摸各肺叶有无结节或肿块。然后按原位将两肺置于垫有布巾的脏器台上,用脏器刀沿左右肺的长轴自肺外缘向肺门作水平切面,并剪开各肺叶的支气管和血管。观察各肺叶切面的颜色、性状,有无实质性病灶、气肿、空洞、萎陷及肿块;用手挤压肺组织,观察有无液体流出。检查支气管内有无异物阻塞,黏液或溺液及其颜色、性状和数量;黏膜有无损伤、出血及炎性渗出物;支气管管壁是否增厚及有无支气管扩张;肺动脉及其分支内有无血栓和栓子;肺门淋巴结是否肿大。新生儿尸体之肺需做肺浮沉试验。 3)胸腺、主动脉弓和胸主动脉将胸腺与周围软组织分离,取出胸腺,称重,观察其大小和形状;再纵切数刀观察各切面性状,有无出血、肿块及脂肪化程度。胸腔内大动脉应观察其形状、管径大小,有无畸形、破裂及动脉瘤形成,动脉导管是否闭锁。然后在主动脉弓内侧、胸主动脉前壁纵形剪开,观察管壁是否增厚、内膜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及溃疡、钙化等病变。若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应检查瘤的位置、大小、形状、有无破裂及出血情况。若有大血管移位、动脉导管未闻等先天性心脏病,则应在未分离心脏前原位检查畸形情况及与心脏的关系。 4)舌、扁桃体和食管 一般按上述联合取出法将颈部脏器一起取出检查。观察舌有无舌苔。溃疡和咬痕,特别应注意舌边和舌后部有无咬痕。将舌水平切开一刀,观察有无损伤及出血。检查两侧胯扁桃体有无肿大,表面有无炎性渗出物及假膜形成,或轻轻挤压扁桃体,观察有无脓液从隐窝溢出。食管应沿后壁纵形剪开,观察管腔内有无异物、食物及凝血块,食管黏膜有无损伤、出血、溃疡及静脉曲张。 5)喉、气管和支气管 观察喉头有无水肿及炎性渗出物,声门和前庭裂有无狭窄。分离食管后,沿气管膜部剪开气管及支气管,观察腔内有无异物、溺液或炎性渗出物,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有无损伤、出血及假膜覆盖。 6)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观察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位置、大小和外形、有无肿大及结节。用刀别将甲状腺两侧叶纵切一刀后观察切面性状、颜色及有无肿块和出血。 7)舌骨、喉头软骨、甲状软骨和颈总动脉应注意检查舌骨大角、喉头软骨和甲状软骨有无骨折,其周围软组织有无出血。必要时可仔细分离其软组织检查骨折的部位、形状及特征。 颈总动脉应与颈部脏器组织一起取出。然后用眼科剪自下向上剪开,观察颈总动脉内膜有无裂伤。若有裂伤应注意其裂伤部位、数目、大小、形状及是否伴有内膜下出血。 (四)头部 颅脑检查依不同案例而定,可在体腔脏器取出前后或同时进行。 1.头皮切开方法 切开头皮前先观察头颅是否变形,头皮有无损伤、出血及头皮下血肿。必要时应剃去头发检查头皮。然后从左、右耳后乳突上方1cm处向颅顶做一直线将头发分开。再用刀自右向左沿头发分开线切开头皮直至骨膜。分别向前后翻转开,剥离切口两侧头皮,前方剥至眉弓上1cm后至枕骨粗隆下,暴露颅盖骨。检查头皮下和帽状腱膜下有无损伤。出血、血肿及其部位、范围和程度。 2.锯开头骨 检查颅骨有无畸形和骨折,如有骨折应注意骨折部位、形状、数目及范围。然后将尸体颈项部置于枕上。颅骨锯线可有2种。 (1)环形锯线 在额部眶上缘之上2cm向两侧做一环形锯线会合于枕骨粗隆处。注意锯线经颞肌时先将颞肌用刀沿锯线切断,并用钝器将切线上下之颞肌及肌膜稍向上下推移。 (2)成角锯线 前面从眶上缘上方4cm处开始,向两侧延伸做一锯线,后面自枕骨粗隆处向两侧延伸,在颞下凹处会合,锯开颅骨可用电锯或手锯。若颅骨有骨折时,锯线应避开骨折线;锯时勿锯破硬脑膜和伤及脑组织,以锯开颅骨内板大部分为宜。再用扁凿、锤轻轻敲断,用形凿掀起颅盖。检查颅盖骨、硬脑膜,注意有无硬膜外血肿。再沿正中线剪开矢状窦,观察有无血栓。沿颅骨锯线剪开硬脑膜及大脑镰前端并向后牵拉与蛛网膜分离,观察有无硬膜下出血、蛛网膜、软脑膜及蛛网膜下腔有无病变。若有出血及血肿,记录出血的部位、数量及血肿的部位、大小和厚度。 3.取脑 以左手指伸入额叶前下方,向后上方抬起大脑前端,右手持剪逐一剪断颅底嗅神经。视神经、垂体柄、颈内动脉及动眼神经。再剪开左右两侧附着于颞骨岩部上缘的小脑幕。此时,脑的重心移向后下,用左手托住大脑顶叶、右手掌贴附脑底,向后轻轻将颞叶及脑干移出颅中凹。依次剪断第4-12对脑神经,用刀伸入枕骨大孔内,切断推动脉和第一对脊神经。再将弯剪刀尽量伸入椎管,剪断脊髓。右手指持小脑及延脑,轻轻用力取出全脑。凿去蝶鞍背,取出垂体。 4.脑的切开与检验 (1) 脑表面的一般观察和检验称重,测量大小。观察脑的外形和表面情况,两侧大脑半球是否对称、有无移位;脑回宽窄,脑沟的深浅程度;脑膜有无充血及出血;蛛网膜下腔有无出血、炎性渗出物及其部位、范围和程度。仔细检查脑表面有无脑挫伤或对冲性脑挫伤及其分布部位、范围和程度。有无肿块、结节、凹陷及脑疲形成。脑血管有无畸形;动脉瘤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除检查脑底外,还应检查两侧大脑外侧裂内大脑中动脉的主要分支。 若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鉴别是外伤性还是病理性出血。故除应检查脑和椎动脉有无损伤外,还要检验有无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脑血管破裂出血。方法是在颅底凝血块最多处剪开脑表面的蛛网膜,用流水徐徐冲洗去凝血块,同时用眼科镊辨别凝血块中的血管。操作时要耐心细致,动作轻柔,边剥离边冲洗,充分暴露出血处血管,不难找到血管或血管瘤的破裂口。若破口太小不易发现,可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欲保持标本外形,可自脑表面将破裂的血管或动脉瘤体壁及相连的血管壁小块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验证。若未发现破裂之血管或动脉瘤,则应多取几块疑有破裂的血管组织检材做切片检查。也可在冲去血块后以注射器将清水注入脑基底动脉,同时注意观察脑底各动脉分支有无膨出处。用此法通常均能看到脑底血管瘤。若系脑实质内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则可在脑组织固定后再切脑时检验。 (2)脑的固定 先自两大脑半球之间切开胼胝体,使第三脑室与外界直接相通。若塞入少许药棉于脑室内,可使固定液易于渗入两侧脑室,促进固定。再用粗丝线穿过基底动脉下面,丝线两端系于容器边缘,脑底向上,将脑悬浮浸泡于10%福尔马林固定液中,以保持外形。24小时后,更换固定液一次,固定至1周左右,即可切脑检查。注意勿将脑与其他实质脏器一起盛装固定,以免压扁变形。 (3)大脑的切开与检验一般应在固定之后切开检验。切开大脑的方法有冠状、水平和矢状切开3种。可根据不同的案例和要求及颅脑外部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切开方法,以充分暴露损伤和病变又有利于保存标本为原则。其中冠状和水平两种切法应先将脑干和小脑分离,然后再切,矢状切法则不必分离脑干和小脑。分离脑干和小脑时将脑底向上,用小刀分别在两侧大脑脚的上端横断中脑,即可取下小脑和脑干。 1) 冠状切法 冠状切开大脑有五刀、九刀及十二刀法3种。一般常用十二刀法将脑切成13块,以便观察脑内不同切面的各种解剖结构及其病变。十二刀法的口诀是:“前三后三均等分,四至九刀标志寻”。即颞极前的额叶部分均等切三刀(分成3块),胼胝体后均等切三刀(分成4块)。因中间段脑组织有大量神经核团,与生命活动关系紧密,故应严格按照脑底的解剖标志切开,暴露各处重要部位。必要时可将其中任一切块再剖分为二,深入观察。九刀法是省去前后的第一、二和十二刀,将脑切成10块;五刀法则是只切十二刀法中的第三、五、六、七、九刀,将脑切成6块。 冠状切法较常采用,但对于脑底血管有病变、中线肿瘤患者及部分脑干损伤者不宜采用此法。 2)水平切法 脑底向下,分开大脑间沟,在胼胝体上方各向两侧做水平切面,暴露两侧侧脑室之前后角,用刀插入侧脑室的室间孔内,向前向上切开胼胝体,并将胼胝体向后翻转暴露第三脑室。检查脑室大小及中脑导水管有无阻塞。再在第一切面下1cm处做一全面的水平均面,暴露基底核深部。还可根据需要做多个切面,亦可将脑每隔1cm做水平切面。 3)矢状切法 不分离脑干和小脑。将脑底向下,沿大小脑及脑干的正中线切开一刀,暴露两侧大脑半球、脑干和小脑的纵切面、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必要时,可将一侧或两侧再行冠状或水平切面。此法对检查脑室系统、大小脑和脑干中线的损伤及病变较为适用。 大脑切开后应检查各切面解剖结构是否正常,有无损伤、出血、囊肿、肿瘤及软化灶,脑室是否扩大、有无阻塞、左右两侧是否对称。若有出血,注意出血的部位、数量和波及途径与范围。 (4)小脑的切开与检验小脑的切法亦有3种,尸解者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切开方法。 1)与脑干保持原来联系,刀口与脑于垂直将小脑做多个横切面。此法可显示第四脑室病变,且显示小脑皮层较清楚。 2)先在小脑蚓部做一矢状切面,分开小脑两半球,检查第四脑室后将小脑与脑干分离,再从小脑后外斜向小脑底将两侧小脑半球做多个矢状切面。此法既可检查第四脑室病变,亦可显示小脑齿状核的病变。 3)在小脑底部与脑干分离并检查第四脑室后,由小脑后外侧向小脑底部做一水平切面。需要时,再做1-2个水平切面。小脑切开后,注意观察各切面有无损伤、出血、肿瘤和软化灶;检查第四脑室有无病变。若有出血,应注意出血的部位、数量及波及的范围。 (5)脑干的切开与检验脑干的切开方法有2种。 1)和小脑保持原来联系,刀与脑干垂直同小脑一起做多个横切面。 2)将脑干与小脑分离,沿中脑、桥脑和延脑做多个横切面,每个切面间距为0.3-0.5cm。观察脑干每个切面有无损伤、出血及其他病变。注意脑于周围小血管有无畸形和病变。 (6)脑检查的注意事项法医学尸检中脑的检查非常重要,特别是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案例,要鉴别是病理性出血还是外伤所致时检查更要认真仔细,采用方法也要得当。 1)取脑时注意勿损伤脑底动脉环结构。 2)检验时机应把握好。虽然脑组织经固定后较易切开和观察,但对于像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破裂这样的病变,新鲜标本较固定后易于观察。故应在固定之前认真检验。 3)无论在固定前或其后,切脑时应在每切一刀前,先将刀浸湿或涂上酒精,以免脑组织新附于刀面,影响切开。)切脑时脑的位置应摆正。做矢状切面时,脑顶朝上,纵向放置;冠状切法时,脑底朝上,横向放置;行水平切法最好用切脑架。 4)应按照脑的解剖标志切脑,以暴露各个重要部位,便于观察病变。 5)切时刀刃对准切线标志,刀刃面始终与桌面垂直,用力均匀,由前向后一次切开,切忌反复前后拖拉。切后将各脑块按顺序平置于方盘内或桌面上,便于检验、取材。 6)对肉眼检查时仅见轻度脑挫伤、脑干之细小出血灶及疑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变者,均应取检村做病理切片检查。 (7)原则上经肉眼观察疑有病变的部位均应取检材,如疑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病变处。但按解剖结构常规取材部位是额叶。顶叶之前后中央回、枕叶放射区、纹状体、丘脑、海马回、杏仁核、中脑、桥脑、延髓和小脑等12块。每块厚0.2×0.3cm,2×2cm大小。必要时标示包埋面,注意记录各块部位、编号并绘制简图,便于查对。 5.颅底检验 剪开下矢状窦、乙状窦及横窦,观察有无血栓形成及凝血块等变化。撕去颅底的硬脑膜,观察颅底有无骨折。若有骨折应查清骨折线的数目、大小、形态、走向及彼此关系。检查颞骨各部有无出血。颞叶及小脑有脓肿者应凿开颞骨岩部,检查中耳有无感染。 对疑有视神经及视网膜损害 (如甲醇中毒时) 或视网膜出血者应取眼球检验并做病理切片检查。方法是:用凿轻轻凿开覆盖眼球上面的薄层眶板,用镊将眼球向后轻拉,小心剥离巩膜角膜联合处之皮肤,取出眼球,检查眼球及眼窝有无异常。然后用经福尔马林液浸湿的棉花或纸团塞入眼窝,使眼部保持正常外形。将眼球固定2天后切开,检查黄斑、视神经乳头等处有无病变,并取材制片镜检。亦可在凿开眼板后,用小的尖剪刀沿眼球赤道切开,仅取眼球后半部及视神经组织块制片镜检。 (五) 脊柱和脊髓 对麻醉意外、高坠、交通事故或其他脊髓损伤和病变的案例,需检查脊柱和脊髓。 1.脊柱的观察和检验 将尸体置俯卧位,观察脊柱处皮肤有无损伤、出血及皮下血肿,脊柱有无弯曲、塌陷或其他畸形。再用手们按脊柱,检查有无骨折、脱位和变形。 若需取脊髓,则应于分离软组织和锯切椎体过程中边操作边观察有无损伤及结核、肿瘤等病变。待取出脊髓后,再进一步观察检验。如有必要,可继续分离损伤或病变处软组织检查脊柱。 2.脊髓的取出和检验 脊髓的取出方法有2种。 (1)从背侧取出脊髓 尸体俯卧,胸垫木枕。从颈部至骶部沿棘突直线切开颈、胸及腰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分离棘突及两侧椎板上的软组织,暴露脊柱背侧。用双弓脊髓锯或电锯由上向下锯断椎板,尚未锯开处可用凿和锤将其凿开。用咬骨钳除去棘突和椎板,暴露脊髓腔。注意在锯、咬过程中勿损伤硬脊膜和脊髓。检查硬脊膜有无损伤、充血、出血及其他病变。再用刀切断马尾丛,小心取出脊髓。 对疑有麻醉意外死亡者,应注意针刺的部位、数目及深度,用注射器抽取脊髓腔内液体备查。必要时分段抽取脊髓液送检。然后剪取相当于针刺部位的硬脊膜对光映照,观察有无注射针孔。疑为格林巴利综合征死亡者的尸体,应尽量留长脊神经,以便取材制片镜检。 (2)从腹测取出脊髓 尸体仰卧,背垫木枕。在取出内脏后,用刀沿脊柱两侧各切一直线,用电锯或扁凿在椎体两侧由前外斜向后内锯(凿)断椎弓根。注意勿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硬脊膜和脊髓。再用咬骨钳咬去椎体,暴露脊髓腔,按前述方法取出脊髓。 脊髓被取出后应平放盘中或桌面上,检查硬脊膜有无损伤和病变。再沿前正中线剪开硬脊膜,检查脊髓表面有无损伤、出血及其他病变。固定2天后取出,做多数横切面检查,并于颈、胸、腰各部及疑有损伤或病变处取检村做病理切片检查 (为辨认脊髓各部位,可在取出脊髓前分别于颈。胸、腰段神经根系线做标志)。 (六)骨和关节的检查 对疑有骨、关节损伤或病变的尸体,应首先对其损伤或病变处进行外表观察。注意皮肤软组织有否损伤、出血及炎症等病变,观察所在部位有无畸形或异位。如有骨折,注意骨折的部位、形态。数目及程度。如有关节脱臼或分离,应检查其部位和程度。疑有病变时,应检查病变的部位、性质及程度。然后分离软组织,仔细检查骨折情况。对有胸骨、肋骨和骨盆诸骨骨折者,还应注意骨折断端碎骨片是否刺破相应脏器或血管等软组织。需要时宜做射线检查。 (七)肢体软组织及周围神经 1.肢体软组织的检查 法医学尸体检验时,应对肢体软组织进行检验,对于交通事故、烧伤、挤压伤、坠落伤、某些腐蚀性中毒和机械暴力致死者尤为重要。应注意观察软组织损伤的部位、种类。范围和程度,然后分层解剖检查。如交通事故死亡者需进行软组织检查时,可将尸体置俯卧位。自杭项部起沿后正中线切开皮肤,至腰骶部时,分别向两侧臀部切开,再沿双下肢后侧中部切开皮肤至足跟部,双上肢则自双肩部起沿尺侧切开皮肤至腕关节处。分离皮下组织,观察软组织损伤、出血的部位和范围,从而推测损伤的着力点、判断伤者受伤时的体位。姿势及被撞击的方向,为处理交通事故提供科学依据。疑有挤压综合征死亡者,要认真检查软组织损伤的部位、范围和深度。臀部软组织损伤时应深切检查。肢体软组织检查的同时,应尽量保护面、颈及手臂等外露部位之皮肤,不要随意切割,以免有损外观。取材时,应采用梭形或条形切口,检查结束后再将皮瓣整复、缝合。 2.外周神经的检查 法医检案实践中,偶须检查外周神经。一般可在脊柱旁取坐骨神经或在锁骨上区或腋窝区取臂丛神经检查。方法是:在将要切取之神经组织的上面平行切开皮肤和肌肉,分离周围软组织,暴露神经,横切取材(必要时加纵切)制片镜检。注意标明取材的部位、数量和方向(纵切或横切),分别编号,必要时标示包埋切面。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