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再出大事!19岁大学生,为何深夜刺杀司机?
2019-03-26 00:23:13 来源:百家号
又一人为悲剧发生了!
2019年3月24日凌晨,常德市江南城区发生一起恶性案件,一名滴滴司机被人从背部连捅数刀,直接死在驾驶座上。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嫌疑人杨某竟然是当地某高校的一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
这是一起“激情杀人案”。
当自首的杨某接受警察询问时,他直言不讳的说出了自己的作案动机:自己本就有悲观厌世倾向,正好那天晚上正值自己情绪最崩溃的时候,所以才选择在下车时将司机杀害,以此来缓解自己的崩溃情绪。
没有金钱纠纷!没有言语不和!
可怜,一个在深夜还要谋生的司机,到死都没搞清究竟做错了什么,竟惹得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对自己下如此狠手。
事情发生后,滴滴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漩涡!
毕竟,2018年接连发生的两起乘客被害事件,让其几乎到了被全民讨伐的地步。
彼时,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滴滴对平台司机的审核不严及客服对投诉不作为,才导致了命案的发生。
对此,在几番道歉、整改无果后,滴滴选择了彻底将顺风车业务下线。
如今,该业务依旧没能恢复,但人命案却以反转的方式发生了:原来司机会伤害乘客,但同样的,乘客也会伤害到司机。
(图片来源:图虫)
一位网友就给出了这样的总结,“做恶的永远是人,不是工具”。
此后颇有道理。
尤其在本起案件中,比起探讨滴滴管理上是否有新漏洞,俨然杨某的心里健康问题更值得警惕和关注。
为何一个尚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竟也会“悲观厌世”?
这是个例,还是大学校园里较为普遍的现象?
(一)
在如今这个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心理不够健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其中,一些无法及时控制住自己情绪的人,往往就会用极端暴力的方式,把不满发泄到一些无关的人身上,继而造成流血、死亡事件。
这样的恶性事件大都发生在已走入社会的人身上。
经济困难却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当中的遇到了不公平待遇,又或者婚姻及其不顺、家庭关系不和睦。
各种长期的失落感,会让当事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继而欲通过制造恶性案件来报复社会。
(图片来源:图虫)
如此,“同龄人眼中的佼佼者”,即没有生活压力也没有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大都不如高中生的大学生,为啥也会出现极端的情绪呢?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烦恼。
在中国,高考一直是学子和家长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晋升通道。
因为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大学,每年的招生人数都是一定的。
而统一划分固定录取线的模式,无疑给了寒门学子一次公平的竞争机会。
所以,在高中阶段,基本不以家境、相貌、特长论“英雄”。
谁的考试成绩好,谁就能够受到老师的青睐、家长的表扬、同学的羡慕。
但到了大学,这一切却变了。
来看看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的经历。
1962年出生的俞敏洪,在经历过三次高考后,才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
出身农村又长相平平的他,在进入北大后发现周围同学不论是学习上,还是文艺上、体育上,甚至交女朋友上,样样都比自己强。
这也让俞敏洪相当的自卑,整个大学时代除了跟宿舍的几个人认识以外,跟北大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太认识。
2017年 5月,俞敏洪在一次分享中就直白地坦露了这段“很衰”经历:
我在北大,除了读书以外,一无是处。
这是内心恐惧带来的,作为有深刻自卑的农村孩子,我觉得去竞选任何学生干部,我80%的可能都是失败。失败以后,被人知道了我还丢面子,那我还不如不竞选。
至于谈恋爱,难道我不想吗?我在想,如果我去追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可能会说,你这头猪,居然敢追我,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二)
绝大部分人在进入大学校园后,都会或多或少经历着和俞敏洪相似的困境。
相貌平平,家境一般甚至贫困,不再有学习上的优势,又在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专长,待到找工作、找实习时还会受到各种“碰壁”。
这些因素都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产生挫败感。
对此,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及时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又或是通过其它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
但有些心里素质极差的人,却会因此患上忧郁症,陷入抑郁情绪中无法自拔。
对未知的恐慌,对现实的不满意。
再遇上特别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想做的事情没有得到自己预期结果。
自杀的念头便可能打败自己的理性,惨剧随之发生。
2月27日,有博主发布微博表示:有网友私信称要自杀。
在接到报警后,警方迅速确认该名轻生者是一名洛阳籍年轻女大学生。
而当警察在一家酒店中找到这名大学生时,她已经服下大量安眠药,神情开始恍惚。
幸运的是,因为发现及时,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洗胃的大学生得以脱离生命危险。
此后,她上网发微博感谢了大家的关心。
也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原来她患有重度抑郁症,是一时想不开才选择了自杀。
现实中,自杀还只是心理问题极度严重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有极少部分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甚至会做出胡乱伤害他人的行为。
正如杨某,深夜搭乘滴滴车竟因情绪崩溃就无故做出捅杀司机的举动。
(三)
悲剧的发生,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就好比杨某,其在做案之前早已有了轻生的念头。
只可惜,长期以来,以结果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中,并不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管理。
而学生自己,虽然非常明白心理疾病正在困扰着自己,却因为羞于让周围的人知道,选择自己独自消化这样的痛苦。
据此前的一项抽样研究证实:我国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15%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亲友进行疏导;3.5%有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等症状;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现实与幻觉。
当然,患上心理疾病虽是不幸的,却也不能成为犯罪的正当理由。
眼下,不论有多少的苦衷,杨某都要为自己的杀人罪行付出法律的代价。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若是想从根源上避免悲剧的发生,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到了不得不去积极关注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了。
因为在杨某背后,是一群深受心理疾病困扰的大学生,为此他们甚至都走不到大学毕业的那一天......
来源:21财经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