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城明鉴法医学研究院
法医学专业论证意见书
京法[2017]尸论字第0132
一、基本情况
委 托 人:北京XX律师事务所(王XX)
委托论证事项:死亡时间推断
受理日期:2017年9月10日
送检材料:2007年12月3日~12月6日XXX鉴定所法医学鉴定书(X[X师]鉴[法病]字[2007]XX号)复印件1份。
审查日期:2017年9月10日~2017年9月26日
地 点:北京京城明鉴法医学研究院
死 者:XXX,女,出生日期:1932年10月13日,住址:XX师XX团水泥厂住宅区。
二、检案摘要
(一)案情摘要
据送检材料载:2007年12月3日11时07分于水泥厂住宅区东侧厕所粪池内发现一具尸体,12月6日XX师公安局物证鉴定所鉴定考虑其死亡时间在2007年12月1日14时至16时之间,现委托人对XXX死亡时间存在异议,故委托我院对上述委托事项进行法医学文证审查、论证。
(二)文证摘抄
2007年12月3日~12月6日XX师公安局物证鉴定所法医学鉴定书(X[X师]鉴[法病]字[2007]XX号)摘:
检验时间:2007年12月3日。
尸体检验:死者上身由外向内依次为草绿色外衣、土黄色棉衣、深色羊毛开衫、天蓝色衬衣、蓝色棉背心、土灰色羊毛衫、灰色夹层背心、豆绿色秋衣;下身衣着由外向内依次为黑色长裤、玫瑰红色尼龙裤、灰色尼龙裤、墨绿色秋裤、灰色秋裤;腰扎线绳腰带,打活结;脚穿棉大头鞋,鞋带未系紧,双脚未穿袜。
尸表检验:女性老年尸体,尸长162cm,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尸斑较淡,位于体背未受压处,指压不褪色,尸僵已缓解。颜面部青紫色,双眼球睑结合膜淤血并散在点状出血。角膜中度浑浊。
…枕部正中偏右有一4.5×3.5cm类圆形头皮红肿区,右顶部有一4.5×3.5cm类圆形头皮红肿区,…右额部发际内有一4.5×2.5cm的皮肤红肿区。
胃内有约400ml食物,可见扁豆角、豆子、米粒、辣椒等物,形态明显可辨。
分析说明:根据尸体征象和死者胃内容物的性状,结合相关因素分析,死亡时间考虑在尸检前48小时左右,死者最后一餐饭后1小时以内,死亡时段考虑在2007年12月1日14时至16时之间。
鉴定结论:死者系被他人用钝器打击头部致意识障碍后捂压并胶带粘贴封堵口鼻致机械性窒息死亡。
三、检验过程
(一)论证方法
参照《法医学尸体解剖》(GA/T147-1996)、《法医学尸表检验》(GA/T 149-1996)等,并结合鉴定、临床实践,全面分析,综合审定。
(二)特邀专家
本案特邀请原最高人民检察院XXX主任法医师参与会诊、研讨。
四、分析说明
根据现有送检材料,结合专家会诊意见,现分析如下:
(一)关于死亡时间(PMI)的概念及死亡时间推断的不确定性
PMI系指发现、检查尸体时距死亡发生时的时间间隔。通常可参考尸体早期征象、晚期征象推断PMI,但每一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如常用指标角膜混浊、尸斑、尸僵以及尸绿等。
其中,(1)角膜混浊形成及其程度影响因素主要与粘多糖和水的含量有关,亦与角膜的PH值、离子含量和蛋白质的变化等有关。(2)尸斑影响因素:包括种族、死因、死亡时间和临死时的姿势等。主要与死因关系密切。如急性大失血、贫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或恶病质等死者,尸斑出现晚、程度轻,多呈淡红色或浅淡红色;而猝死、急性中毒和机械性窒息的尸体,因尸血不凝、易于沉积,故尸斑出现早、程度重,一般为暗红色或暗紫红色。外界环境因素:体表有物体版迫时,因接触处皮肤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挤压到别处,无血液坠积,如仰卧位尸体的背和臀等受压部位常呈苍白色而不见尸斑。水中尸体由于水压作用或尸体在水中的翻动,不易形成尸斑。(3)尸僵影响因素:个体因素:可因年龄、体形和死亡而异。身体健康、肌肉发达者,因肌肉中的糖原、ATP和磷酸肌酸贮量较多,尸僵出现迟、程度较强,缓解慢。婴幼儿、老人、体弱者的尸僵发生快、强度弱,持续时间短。死亡原因:外伤和疾病引起的急性死亡者,因肌肉中ATP等能量丰富,故尸僵发生迟、程度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死者,尸僵发生早而弱;窒息、失血和砷、汞等中毒的死者,因缺血缺氧、ATP含量较少,尸僵发生也较迟缓。环境因素:气温高,尸僵发生早、缓解快;温度低,尸僵出现迟、持续久;冬季尸僵可持续72小时或更久;而夏季仅36-48小时即可完全缓解。
(二)关于本例死者死亡时间(PMI)的推断
本例尸体可供参考的推断死亡时间的指标及其意义分析:
(1)角膜混浊:死后约5-6小时,角膜上可出现白色小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至10-12小时发展成云片状,但尚可透视瞳孔,为轻度混浊;15-24小时呈云雾状、半透明,仍隐约可见瞳孔,为中度混浊;到48小时以后或者更长时间,不能透视瞳孔,为高度混浊。可见角膜混浊对推测死亡时间具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本例死者角膜中度混浊提示PMI:18-24h。
(2)尸斑:沉降期尸斑:一般指开始出现至死后1小时以内的尸斑。经3-6小时融合成片状,用手指按压尸斑可以暂时褪色,移去手指又重新出现。扩散期尸斑:一般指死后12-24小时的尸斑。此期尸斑中血管周围的组织液渗透入血管内促进红细胞膜破裂,血浆被血红蛋白染色并被稀释后,又向血管外渗出。尸斑的颜色进一步加深、范围扩大,呈暗紫红色大片状。用手指按压仅稍微褪色。浸润期尸斑:一般为死亡24小时以后的尸斑。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不仅渗入组织间隙,而且浸染组织细胞,使之着色,此时切开尸斑皮肤和皮下组织,切面组织呈暗紫红色,无血液滴出,称为浸润期。此期尸斑完全固定,无论直接按压或改变体位,原尸斑不再褪色或消失,也不能形成新尸斑。本例死者尸斑不褪色(尸斑固定),该指标提示PMI≥24h。
(3)尸僵一般自死后1-3小时开始(个别可见早在10多分钟,晚至10多个小时才形成尸僵),先在一些小肌群出现;4-6小时发展到全身,12-15小时达到高峰,全身关节便硬;到24-48小时开始缓解。本例尸僵缓解提示PMI:24-48小时。
(4)尸臭:人死后3-6小时肠管内的腐败细菌开始产生以硫化氢和氨为主的腐败气体,并从口、鼻和肛门排出,具有特殊的腐败气味。本例尸检报告未见记载尸臭现象,提示PMI相对较短。
(5)死后24-48小时左右,尸体右下腹皮肤出现污绿色斑迹(尸绿)。死后3-4天左右,腐败静脉网。本例尸检报告未见记载尸绿现象,提示PMI相对较短。
综合以上推断PMI的诸项尸体征象,并结合当时、当地以及死者本身情况,综合分析认为,本例死者死亡时间(PMI)可发生于尸检前24小时左右。
五、论证意见
本例死者XXX死亡时间(PMI)可发生于尸检前24小时左右。
北京京城明鉴法医学研究院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件:1、部分参考文献;2、特别说明。
1、部分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四版),人民军医出版社.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急诊病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3]闵建雄.法医损伤学fM1.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133-180.
[4]郭景元主编.实用法医学.第l版.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5 0 : 2 1 2-2 1 3 。
[5]徐英含主编.实用法医病理学.第1 版.北京:群众出版社, 1 9 5 4 : 3 0 2 -3 0 3 。
[6]翟建安主编.法医学.第1 版.北京: 群众出版社,1 9 8 6 : 1 3 8
[7]黄家驰、吴阶平主编.外科学,第1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9 7 9.
2、特别说明
本论证意见仅针对送检材料有效;因送检材料不完整、不客观而造成目前分析、判断的偏差或错误,由委托人负责;本论证意见供有关机关参考使用;不得用于上访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