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评估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并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传统成像手段。然而,在X线透视下所获得的二维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并不能直接、细致地反应血管壁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一双眼睛,来看清病变血管的实际大小、斑块特点以及支架置入效果等。
在目前的冠状动脉内成像技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就是这样一双眼睛。
1. 什么是OCT
它是目前是分辨率最高的腔内影像学技术,轴向分辨率可达到10微米,是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IVUS)的10倍左右,同时成像速度快,可以探查生物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它又被称为“光学活检”。
与此同时,由于其与病理组织学图像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可在近似于组织学水平上诊断和评价冠状动脉斑块,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冠状动脉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并针对不同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如图1。

图1 冠状动脉三层结构;OCT能清楚区分血管三层结构;IVUS则不能准确区分血管内膜和中膜的界限
2. 成像方式
导管内的光纤传输近红外光,光纤旋转产生横截面图像,光纤回撤生成一系列图像,如图2。

图2
3. 图像显示
OCT的图像显示,如图3所示。

图3
4. 正常冠脉三层结构(图4)
内膜:主要由弹力纤维构成,高信号的亮带状(高背散,亮度高,质地均一、细腻);
中膜:主要由平滑肌细胞构成,信号较低的暗带(低背散、亮度低、疏松);
外膜:主要由外弹力膜和细胞外基质构成,信号较强但不均一的亮带(亮度高但质地不均一)。
简单来说完整的的三层结构为“亮-暗-亮”。

图4 OCT图像冠脉的三层结构(1B为1A中方块的放大图)
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OCT图像上的斑块类型可分为三类:纤维斑块、脂质斑块、钙化斑块,如图5。

图5
① 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图6)

图6 高反射,低衰减,丰富均一、边界不清的高信号区
② 脂质斑块(Lipid Plaque,图7)
图7 边界模糊,低反射,高衰减,均一的低信号区
③ 钙化斑块(Calcified Plaque,图8)

图8 边界清晰,低反射,低衰减,不均一的低信号区
表1 三种斑块的OCT图像比较

参考文献
[1] 冠状动脉内影像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第一部分):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指导与优化[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1): 5-25.
[2]于波, 方唯一, 陈韵岱, 等.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7; 45(01): 5-12.
[3]郑功慧,于波.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和进展[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9(09): 99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