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城明鉴法医学研究院
专家论证意见书
京法[2020]医论字第048号
一、基本情况
委 托 人:XX
委托事项:患者SS于2017年4月30日在医方所作的胎监图是否能反映出两个胎儿的胎心情况
委托日期:2019年12月30日
受理日期:2020年6月20日
论证材料:1.专家论证协议书原件1份;2.载有“患者SS”的胎监图两份复印件。
论证日期:2020年6月20日~6月30日
地 点:北京京城明鉴法医学研究院
二、检案摘要
据委托人称及送检材料载:患者SS因停经36W、见红伴阴道流水1小时余,于2017年4月30日就诊医方,医方行胎监等相关诊治。为明确上述委托事项,委托人委托我院“有专门知识的人”对其进行专业论证、研究。
三、文证摘抄[1]
1.XX医院胎监图(4:27-5:04):
姓名:SS,26床,ID:17043300414,住院号:915018。
2.XX医院胎监图(6:54-7:25):
姓名:SS,26床,ID:17043300653。
四、检验过程
(一)技术规范
参照《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鉴定技术规范》及《临床诊疗指南等相关规定,并结合法医学司法鉴定及临床实践,全面分析,综合审定。
(二)特邀专家
本案特向北京地区三甲医院相关专家咨询、讨论。
五、分析说明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分娩学》及《中华妇产科学》等资料,对比、分析委托人送检的两份胎监图所载常规主要指标如下:
(一)相关信息描述
1.送检胎监图:细笔标记为“SS 26床”的胎监图“4:27~4:37”段,设定为胎I-监图1,粗笔标记“SS 26床”的胎监图“7:05~7:15”段(载有“FHR1”)设定为胎I-监图2,统称为胎I-监图;细笔标记为“SS 26床”的胎监图“4:37~5:04”段设定为胎Ⅱ-监图1,粗笔标记“SS 26床”的胎监图“7:15~7:25”段设定为胎Ⅱ-监图2,统称为胎Ⅱ-监图。其所载部分客观参数:2017-4-30,1cm/min,20bpm,FHR1、FHR2。
2.双胎高危孕妇:EFM(电子胎监)可从妊娠32周开始,但具体开始时间和频率应根据孕妇情况及病情进行个体化应用。目前没有研究证据表明,产程中持续EFM在改善围产儿预后方面优于间断胎心听;对于高危孕妇,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听诊频率,而是否进行持续EFM,应根据医疗机构情况及患者病情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当进行间断听诊时,应至少听诊60 s,并包括宫缩的前、中、后。如间断听诊发现异常,应立即行EFM。
(二)根据完整胎监图构成要素、胎监仪走纸速度(1cm/min),结合胎监图所生成的时间,分析胎I-监图1“4:27~4:37”,胎I-监图2“7:05~7:15”;胎Ⅱ-监图1“4:37~5:04”,胎Ⅱ-监图2“7:15~7:25”:
1.基线(baseline):根据胎儿安静状态下(无宫缩、无胎动,除外加速和减速变异部分)、两次宫缩之间胎心情况分别初算(10min)胎心率基线:胎I-监图:基线为130bpm、胎Ⅱ-监图为135bpm。两份胎监图未见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异常表现。
2.基线变异(baseline variability):根据振幅(波峰-波谷)/min推断胎I-监图存在微小基线变异,胎Ⅱ-监图存在正常基线变异。二者摆动振幅不同。
3.加速(acceleration):根据妊娠32W以后,加速在基线水平上≥15次/min,15s≤持续时间 ≤2min分析,胎I-监图、胎Ⅱ-监图加速时间不同。
4.减速(decelation):根据伴随宫缩出现的早期减速和晚期减速、变异减速分析,胎I-监图、胎Ⅱ-监图存在不同。
5.宫缩(uterine contraction):≤5次/10min(30min,取平均值)分析,胎I-监图、胎Ⅱ-监图宫缩频次不同。
(二)其他
查阅相关资料,目前尚无双胎胎监图相应的具体标识规范,建议其结合临床。
综上所述,就现有送检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综合分析认为,“胎I-监-图1:4:27~4:37”、胎I-监图2:7:05~7:15”段与“胎Ⅱ-监图1:4:37~5:04、胎Ⅱ-监图2:7:15~7:25”段所反映出的胎监图(EFM)主要判读指标以及附加信息存在明显差异,可成其为两个胎儿的胎心表现。
六、论证意见
就现有送检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综合分析认为,“胎I-监图1:4:27~4:37”、胎I-监图2:7:05~7:15”段与“胎Ⅱ-监图1:4:37~5:04、胎Ⅱ-监图2:7:15~7:25”段所反映出的胎监图(EFM)主要判读指标以及附加信息存在明显差异,可成其为两个胎儿的胎心表现。司法实务中,建议结合临床为宜。
七、附件
1.部分参考文献
[1] 李博雅,杨慧霞.产时电子胎心监护规范化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5):385-388.
[2]程志厚.胎儿电子胎心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Management of intrapartum fetal heart ratetracings [J].Obstet Gynecol,2010,116(5):1232-1240.
[4] MillerDA.Electronic fetal heart rate monitoring:applying principles of patient safety[J].Am J Obstet Gynecol,2012,206:278-283.
[1]文证摘抄中所摘内容仅供了解概要,详细情况以原始资料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