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是否为过度劳累诱发的心源性休克
日期:2021/2/17       浏览次数:1370

{本文系京城明鉴真实案例,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案情摘要
据委托人称及送检材料载:2020年11月19日凌晨,SS突发心源性休克,经抢救无效去世。现委托人委托我院对上述事项进行专家论证、分析。
二、技术规范
参照《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鉴定技术规范》及《临床诊疗指
南-心血管分册》、《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法医病理学》、《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2019 SCAI专家共识声明:心源性休克的分类》、《2017 AHA科学声明:心源性休克的当代管理》、《2020 ESC-ACCA立场声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急性心衰的院前和医院管理》、《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及《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等相关规定,并结合临床、司法鉴定实践,全面分析,综合审定。
三、案例分析

     根据现有送检材料,结合会诊意见,综合分析如下:

(一)根据SS临床表现分析其是否符合心源性休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是心脏泵血功能衰竭“极期”表现,心脏排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多因冠心病致心肌梗死所致。
1.流行性学特点
冠心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以脑力劳动者居多。冠心病死亡在所有心血管疾病死亡中的比例增加至37%。2016 年中国AMI 的发病人数已达400 万左右。大部分急性冠心病死亡发生于院外。提示国人心肌梗死发死亡率较高,因其发病突然,多死亡于院外。
2.临床表现
心肌梗死所致心脏性猝死是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突然发生意识丧失的因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冠心病是导致心脏性猝死最主要原因。猝死临床表现框架包括:(1)前驱症状:新的血管症状出现或原有症状加重,如胸闷或心前区不适,典型者表现为心绞痛、心慌、气短或乏力等。往往发生在终末事件(发病)之前的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但这些症状既不敏感也缺乏特异性。部分病例发病前表现为腹痛、胃痛等症状而被误诊为胃肠炎,部分病例表现为牙痛症状,另有病例表现为放射至双肩、上肢、颈部、腭和肩胛中区。(2)终末事件发生:急骤发生的心悸或心动过速、头晕、呼吸困难、软弱无力。时间非常短暂;(3)心脏骤停,由于脑血流量不足而致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和脉搏消失,其心电机制是室颤等;(4)如不进行及时有效干预,持续4-6分钟的室颤将引起不可逆的大脑损害。8分钟内若缺乏生命支持治疗措施,即刻复苏和长期存活几乎不可能。诊断要点包括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3.冠心病猝死特点
   (1)多在症状发作短期内死亡。据报道,正在发作后1小时内死亡占40%以上,部分病历仅需几分钟或几十秒即死亡。尸检可见冠脉病变4级。(2)多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冠心病猝死者仅有少数人生前有一定症状、体征,多数病例则无明显或较轻微症状、体征,貌似健康,一旦发病即表现为猝死。(3)多发生在院外。由于多数患者发病前无明显临床表现,当在家中或工作场所发病后,未能及时救治或在救治途中而死亡。  (4)有猝死危险因素者居多。包括体力活动增加、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均可诱发冠心病猝死。而因过劳诱发心肌梗死往往生前无明显心绞痛表现
根据上述心源性休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冠心病猝死特点,结合本例患者死前过程(从事脑力活动中年男性、院外突发死亡;代诉既往有心脏病史;不间断主诉脖子下端不舒服,憋胀,胸闷憋气、难受及发病前仍以咽部不适为表现;发病突然、死亡进展快;表现为意识丧失、BP0/0mm Hg,P0次/分,R0次/分,双侧瞳孔散大约5.0mm,对光反射消失,ECG示直线)综合分析认为,支持心源性休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致死的死因,提示患者于2020年11月(工作期间)已有心脏病发病的前驱症状。
(二)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及诱发因素
1.冠心病临床将其归属于缺血性心脏病。管腔狭窄<50% 时,心肌供血一般不受影响;管腔狭窄50%~75% 时,静息时心肌供血不受影响,而在运动、心动过速或激动时,心脏耗氧量增加,可暂时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当粥样斑块破裂、糜烂或出血,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时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包括不同类型如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2.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传统危险因素(血压及总胆固醇)和新危险因素(代谢相关因子和心理因素等),其中,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过劳时可能有饮食、睡眠不规律,不良饮食习惯可影响血压及内分泌系统,若因任务紧急、繁重可致心理压力增加。
3.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环境应激源和个性特征模式两方面。暴露于应激源可以指急性的一次应激,也可以指高度紧张工作条件下的长期慢性紧张。个人应对环境紧张的行为反应包括抑郁等心理因素,还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上所述,体力活动增加、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均可诱发冠心病发病致猝死(摘: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法医病理学);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良等可成为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仅就目前文证资料(未行尸检)综合分析认为,死者SS生前“过劳”(可经调查进一步证实)可成为心源性休克(如冠心病猝死)死亡的诱发因素。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