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源共享
认识肝炎,防治肝炎
日期:2021/7/30       浏览次数:314

 认识肝炎,防治肝炎今天(2021年7月28日)是第11个世界肝炎日(world hepatitis awareness day),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将今年的宣传主题定为“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

 

本文将对目前常见的肝炎类型做一简单介绍,帮助大家认识肝炎,并展开介绍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法。

 

什么是肝炎?

 

肝炎是指肝脏的炎症,最常由病毒引起,但是酒精、毒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引起肝炎。病毒性肝炎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疾病负担沉重。此外,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酒精性肝炎等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需要引起重视。

 

根据肝脏炎症/损伤的持续时间,可将肝炎进一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如果肝脏炎症持续时间少于6个月,则称为急性肝炎,如果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则称为慢性肝炎。急性肝炎通常可自愈,但根据病因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相比之下,慢性肝炎可引起肝损伤,包括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和门静脉高压,从而导致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病毒所引起的肝脏感染性疾病,目前已分离到5种嗜肝病毒可选择性感染肝脏,即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由这些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可能会消退,或在某些情况下转变为慢性感染。其他非嗜肝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后也可引起肝脏炎症。

 

1. 甲型病毒性肝炎

 

HAV为RNA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粪-口途径接触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水或物体,潜伏期为2-6周,以儿童和青年多见。

 

感染HAV的患者通常会出现类似胃肠炎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包括乏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厌食和尿色加深等症状。症状通常在潜伏期结束后开始,大多数患者可自行消退。HAV感染时,如IgM抗体(抗-HAV lgM)阳性,提示现症感染,如lgG抗体阳性,则提示既往感染,或本次感染的恢复期。

 

甲型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急性HAV感染的治疗是支持性的,出现顽固性恶心或呕吐以及肝衰竭体征的患者,应入院并密切监测。

 

2. 乙型病毒性肝炎

 

HBV为分子量较小的DNA病毒,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潜伏期1-6个月,各组人群均可见,目前我国感染携带率约7%。HBV是我国感染携带率最高的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者在潜伏期后进入前驱期,厌食、不适、乏力等是最常见的初始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因肝脏炎症出现右上腹疼痛。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进展到黄疸期,患者会出现黄疸和疼痛性肝肿大。在黄疸期后,临床病程可能会有所不同,部分患者的症状可得到迅速改善,另一部分则可发展为长期疾病,缓慢消退伴周期性发作。

 

HBV感染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c-lgM。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康复及接种乙肝疫苗者;抗-HBc lgM阳性多见于急性乙肝及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血清中很难检测到HBcAg,但可检出抗-HBc,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多为阳性。

 

点击了解更多:慢乙肝的治疗现状及新药研发进展

 

3. 丙型病毒性肝炎

 

HCV为RNA病毒,主要经血液传播,性接触和母婴途径有较高的感染风险,潜伏期1-6个月,易变异,是慢性化最高的肝炎病毒。

 

感染HCV的患者在潜伏期后可出现与HBV急性感染期相似的症状,表现为厌食、不适和疲乏。但80%的患者无症状,且不会出现黄疸。血清中抗-HCV阳性者,提示已有HCV感染,应进一步检测HCV-RNA,以确定是否为现症感染。

 

二、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具有免疫学和自身免疫学特点的慢性肝炎,通常对免疫抑制治疗有应答。目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各种因素(如药物、环境因素或肝炎病毒感染)均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

 

本病女性多发,好发于30-50岁。大部分患者起病缓慢,轻者无症状,病变活动时有乏力、腹胀、食欲缺乏、瘙痒、黄疸等症状。早期肝大伴压痛,常有脾大、蜘蛛痣等。约25%的患者可有急性发作过程。

 

三、NASH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影响着全球至少四分之一的成年人群。NASH是NAFLD的进展形式,与持续性肝细胞损伤相关,可导致纤维化,甚至进展为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

 

点击了解更多:一文汇总当前和正在研发中的NASH治疗药物

 

四、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是酒精性肝病的其中一个重要类型。由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病,初期通常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酒精性肝炎患者通常营养不良,并存在肝脾肿大等体征。由于血流增加引起的肝杂音是酒精性肝炎的特征,但并不常见。其他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不适和厌食。更严重的病例还可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静脉曲张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减少。

 

点击了解更多:酒精性肝炎治疗进展汇总

 

如何防治病毒性肝炎?

 

由于目前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流行广泛,是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甲型和戊型肝炎,以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对于乙型和丁型肝炎,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为主;对于丙型肝炎,以控制肠道外(如经血)传播途径为主。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1. 建立高质量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尽早发现甲型肝炎疑似病例,早隔离、治疗;

 

2. 继续加强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提高适龄儿童接种率;

 

3.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身防病意识;

 

4. 加强饮食卫生、水源的监测与监督,确保群众饮食及水源符合卫生标准;

 

5.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队伍应急能力,积极应对甲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1. 继续强化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适龄儿童乙肝疫苗覆盖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

 

2. 控制HBV传播,加强对介入性医疗器械的管理,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

 

3. 规范临床抗病毒治疗。积极开展相关研究,研制新的有效抗乙肝病毒药物,降低由乙肝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的病死率;

 

4.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乙肝防治意识。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

 

1. 进行丙肝筛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2. 保护高危医务工作者;

 

3. 加强丙肝与艾滋病、丙肝与乙肝合并感染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Mehta P, Reddivari AKR. Hepatitis[J]. Treasure Island (FL);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1 Jan 16.

[2] 王福生. 希夫肝脏病学(第11版)[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5.

[3]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内科学(第9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4] Cheung A, Kwo P. Viral Hepatitis Other than A, B, and C: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Clin Liver Dis. 2020 08;243(3).

[5] 梁晓峰.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0,26(06):561-564.

[6]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01):55-61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