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3 胸廓
胸廓检验要求如下:
a) 观察胸廓外观有无畸形,呼吸是否平稳,胸式呼吸有无减弱、消失,两侧胸廓动度是否对称,触觉语颤是否对称,胸壁有无压痛及压痛的部位,胸廓有无触及骨质畸形或者缺损,胸廓挤压征是否阳性,听诊是否有异常呼吸音及胸膜摩擦音。必要时可测量呼吸频率,并观察心率,注意有无缺氧的全身表现;
b) 疑有肋骨损伤者,应按照 SF/T 0112 的规定进行影像学检验。
7.7.2 血胸、气胸
血胸、气胸检验要求如下:
a) 观察并检验呼吸是否平稳,气管有无偏移,胸式呼吸有无减弱、消失,两侧胸廓动度是否对称,触觉语颤是否对称,听诊有无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b) 结合病历资料的审阅,注意有无休克或休克前期症状及体征,是否采取了胸腔引流及引流液的性质、量等;
c) 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胸腔积液、气胸,评估肺压缩百分比,有无后遗胸膜粘连。
7.7.3 呼吸功能
呼吸功能检验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观察并检验被检者有无缺氧的全身表现,包括被检者是否有呼吸不畅、空气不足、呼吸费力等不适感,是否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呼吸幅度加深、呼吸节律改变,是否出现运动(如平地步行、上楼等)后症状加重,是否出现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是否在给氧或者采取其他呼吸辅助措施后症状有所好转;
b) 要时测量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等辅助检验,行肺功能测定有助于呼吸功能的评定,但需要被检者的理解和配合,实际检验时注意必要的重复。结合损伤基础,结合被检者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全面分析,综合评定。
7.7.4 心脏
心脏检验要求如下:
a) 应根据损伤后病历等伤情资料,明确有无心脏损伤的基础,查体时检验心率、心律、血压,同时注意观察全身状况。必要时可复查心电图、24h 心电监护及心脏影像检验;
SF/T 0111—2021
b) 根据需要,进行心功能评估,注意有无运动后症状加重,有无全身表现(如肢体、尤其下肢浮肿,肺部听诊啰音等)。再针对损伤基础(包括具体伤情及其特点),必要时行彩色超声心动图与脑钠肽(BNP)等辅助检查,结合被检者年龄、基础疾病和伤前状况等因素,全面分析,综合评定。
腹部损伤
7.8.1 腹部软组织创和瘢痕
按照7.2.1、7.2.2.1和7.2.2.2的规定进行检验。
7.8.2 腹部原发损伤
7.8.2.1 腹部闭合性损伤急性期
查体时应注意检验腹肌是否紧张,腹部有无(固定)压痛、反跳痛,肝、脾有无肿大,肾区有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是否阳性,听诊肠鸣音是否亢进或者减弱、消失。必要时选择CT扫描、MRI检查或者超声探查等医学影像学技术、内镜检验或者诊断性腹腔穿刺,明确有无腹腔器官损伤。
7.8.2.2 腹部开放性损伤
应观察并检验腹部创或者瘢痕。根据损伤后的病历、清创或者手术记录等资料,明确腹膜有无破损(区分腹腔穿透创和非穿透创),腹腔器官有无破裂、修补或者切除。必要时,应经腹部CT扫描、MRI检查或者超声探查等医学影像学技术以及内镜检验,明确腹腔器官损伤后情形,包括是否被切除、切除范围或者功能状况。
7.8.3 腹部损伤后遗症
7.8.3.1 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7.8.3.1.1 应根据损伤后的病历和手术记录等资料,综合判定是否存在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损伤基础。可根据需要选择以下方法,判定是否存在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
a) 粪脂染色镜检(半定量法):将粪便置玻片上,采用苏丹Ⅲ染色,显微镜下如每低倍视野超过 6 个橘黄色脂肪小球,提示粪脂过多,存在脂肪代谢不良;
b) 粪脂定量测定(Van de Kamer 法):连续进食标准试餐 3d,同时测定其每日粪脂量,正常人粪脂量应小于 5g/d,脂肪吸收率大于 95%。若粪脂量大于 6g/d,或脂肪吸收率小于 95%,则存
在脂肪吸收不良;
注1:标准试餐含脂量为:60g/d~100g/d。
注2:脂肪吸收率计算方法:脂肪吸收率=(摄入脂肪量﹣粪脂量)/摄入脂肪量×100%。
7.8.3.1.2 消化吸收功能的辅助检验可选择采用以下方法:
a) D-木糖吸收试验:口服 D-木糖即右旋戊醛糖后,大约 60%在近端小肠被肠黏膜吸收,随即大部分由尿液迅速排出。正常情况下,D-木糖在血液中几乎不存在。大部分随即被肾脏排出,若木糖吸收减少则提示肠黏膜吸收能力减弱;
b) 131 碘-油酸脂肪消化吸收功能试验:口服复方碘溶液(卢戈氏溶液)以封闭甲状腺的 131 碘吸收功能。服 131 碘-甘油三酯(或 131 碘-油酸)、花生油和水各 0.5mL/kg 后,留存 72h 内的粪便,计算由粪便排出的放射量占摄入放射量的百分比。粪便 131 碘-甘油三酯排出率大于 5%,或者 131 碘-油酸排出率大于 3%,均提示脂质吸收不良;
c) 其他辅助检验方法还包括:131IRISA 蛋白质消化吸收功能试验和 151 钴-维生素 B12 吸收试验(Schilling 试验)等。
7.8.3.1.3 营养不良的检验和评估按照 7.1.3 的规定进行。
7.8.3.2 肾功能障碍
SF/T 0111—2021
肾损伤后经超声探查和CT扫描等医学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当CT或静脉尿路造影显示一侧或双侧肾脏显影不佳,或者存在其他肾血管损伤征象,可进一步行肾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明确是否存在肾功能障碍的损伤基础。疑有肾功能障碍者,可通过以下方法对肾功能作出评估:
a) 放射性核素检测方法(eGFR):测量外源性放射性核素的清除率,可精准地评估两侧肾脏的功
能。测量结果显示,60mL/(min·1.73m2)≤eGFR˂90mL/(min·1.73m2)且达 3 个月,符合肾功能轻度下降;任一侧肾脏的 30mL/(min·1.73m2)≤eGFR˂45mL/(min·1.73m2)且达 3 个
月,即符合该侧肾功能轻度下降;
b) 肌酐水平检测方法(SCr):eGFR 对检测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且对被检者存在放射危害,故也可通过血肌酐水平测定,采用 MDRD 公式计算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但该方法无法评估单侧肾功能。
适合中国人的 MDRD 改良公式见式(4)。
GFR(mL/min·1.73m2)=175×SCr(mg/dL)-1.154×年龄-0.203×(0.79 女性)…………………(4)
式中:
GFR——肾小球滤过率(mL/min·1.73m2);
盆部、会阴部损伤
7.9.1 盆部、会阴部软组织创和瘢痕
按照7.2.1、7.2.2.1和7.2.2.2的规定进行检验。
7.9.2 骨盆
骨盆检验要求如下:
a) 骨盆骨折应观察并检验盆部有无畸形,骨盆局部有无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是否阳性。疑有骨盆畸形或者倾斜,体格检查时可测量脐至两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是否相等,两侧髂前上棘是否在同一水平,测量双下肢长度(脐至内踝尖间距离)是否对称。对于女性被检者,应注意骨产道有无破坏;
b) 骨盆骨折应常规进行骨盆正位 X 线摄片和/或骨盆 CT 扫描,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严重程度及愈后形态。有关骨盆畸形及女性骨产道破坏的判定,应按照 SF/T 0112 的规定实施影像学检验。
7.9.3 膀胱与尿道
7.9.3.1 膀胱损伤
急性期应关注有无血尿、下腹部疼痛与排尿困难等表现,结合膀胱造影或膀胱镜检验,明确检验结果有无膀胱破裂。若有后遗排尿障碍,应行超声探查以明确残余尿量,必要时行尿动力学检查。
7.9.3.2 急性尿道损伤
应关注有无尿道出血、排尿困难与尿潴留等表现,留置导尿可有助于观察有无尿道破裂或者断裂,可行直肠指检有助于了解尿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并评估是否合并肛门和直肠损伤,必要时根据逆行尿道造影明确有无尿道破裂或断裂,应注意鉴别前尿道断裂还是后尿道断裂。
7.9.3.3 尿道狭窄
尿道狭窄是尿道损伤的常见后遗症。疑有尿道狭窄时,应行尿道造影检验明确尿道狭窄的程度,尿道狭窄按照严重程度不同,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a) 尿道闭锁:尿道造影显示尿道连续性中断,管腔消失;
b) 尿道重度狭窄:尿道造影显示尿道狭窄部位管腔内径小于正常管腔内径的 1/3;
c) 尿道中度狭窄:尿道造影显示尿道狭窄部位管腔内径小于正常管腔内径的 1/2;
d) 尿道轻度狭窄:尿道造影显示尿道狭窄部位管腔内径小于正常管腔内径的 2/3。
SF/T 0111—2021
7.9.3.4 排尿功能障碍
应根据病历和医学影像资料等鉴定材料,分析损伤基础。疑有排尿功能障碍者,应行超声探查明确残余尿量,必要时行神经电生理、排尿造影及尿流率等尿动力学相关检验,进一步明确损伤基础、判定功能障碍程度。
尿流率等尿动力学相关检验由以下多个项目组成,单独或组合应用有助于了解膀胱和尿道的功能:
a) 尿流率检验:单位时间内经尿道排出的液体量,以 mL/s 计算。为无创检验,一般应结合残余尿和/或尿动力学其他检验结果综合判断。检验时一般要求尿量在 200mL 以上,且应重复检验以获得稳定的尿流率数值。常见的检验结果参数包括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及尿流时间、尿量等,最大尿流率最具诊断价值。也可通过记录排尿过程瞬时尿流率描绘尿流率曲线,可供诊断参考;
b) 尿动力学其他相关检验:包括测量膀胱内压、排尿时压力和尿道内压等,一般均应置管或行穿刺术,必要时可结合被检者具体情况选择实施。
结果判定时应根据实验室正常参考值酌情判定排尿功能障碍的实际情况。
注: 推荐的最大尿流率的正常参考值:男性为20mL/s~25mL/s,女性为25mL/s~30mL/s;若≤15mL/s为排尿异常(上述数值仅供参考)。
7.9.4 直肠与肛管
7.9.4.1 直肠与肛管损伤
应根据病历和手术记录等资料,结合查体所见与影像学检验,并行直肠指检,了解直肠或者肛管是否有瘢痕形成,判断直肠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7.9.4.2 排便功能障碍
应根据病历和医学影像资料等鉴定材料,分析损伤基础。疑有排便功能障碍者,应检验肛门反射是否减弱或消失,并行直肠指检,观察肛门括约肌的张力是否减弱或消失,必要时可行内镜、超声探查、神经电生理、排便造影及直肠肛管测压等相关检验,进一步明确损伤基础,判定功能障碍程度。
直肠肛管测压等相关检验是评定大便功能障碍性质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检验方法,可根据被检者具体情况选择以下方法:
a) 肛管静息压:是肛管内、外括约肌的压力总和;
b) 肛管最大收缩压:是最大强度的收缩肛门动作(提肛运动)时肛管的压力,一般是肛管静息压的 2~3 倍,主要用于判断外括约肌的功能;
c) 直肠感觉阈值:气囊置入直肠后引起感觉的最小容积;
d) 直肠最大容量阈值:气囊在直肠中扩张至出现最大便意或有胀痛感时的容积;
e) 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正常生理情况下,粪便通过直肠致直肠扩张后,可引起肛门内括约肌反射
性舒张。该反射在正常人一般都能引出。
应结合实验室正常参考值,酌情判定直肠肛管功能障碍的实际情况。
注: 推荐的肛管静息压的正常参考值为15mmHg~98mmHg;直肠感觉阈值为5mL~10mL;推荐的男性直肠最大容量阈值的正常参考值为140mL~320mL,女性为170mL~440mL;检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当气囊容积大于50mL仍不能引出反射,视为反射消失;气囊容积达30mL~50mL时,视为反射减弱(上述数值仅供参考)。
7.9.5 子宫与附件
应根据病历等资料,结合超声探查、CT扫描或者MRI检查等医学影像学技术,明确子宫、输卵管和卵巢有无损伤,必要时行子宫输卵管造影进一步检验输卵管有无损伤。
7.9.6 男性生殖器
7.9.6.1 阴茎损伤
阴茎损伤检验要求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