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源共享
法医临床检验规范 发布日期:2021-12-22 11:15:18 ICS 07.140 CCS C06 SF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司 法 行 政 行 业 标 准
日期:2022/3/31       浏览次数:2443

 关节运动活动度的评定方法如下:

 

a) 评定的参照依据:一侧肢体损伤者,在测量伤侧关节运动活动度时,应同时测量健侧,并据此作为正常参考值,计算伤侧关节功能的丧失程度。若双侧关节同时损伤或者存在其他无法以健侧作为参考依据的情形时,可根据被检者的年龄等个体情况,取附录 A.6 中正常参考值范围的数值作为对照。选择时,可通过了解被检者未受损伤关节的运动活动度评估受损关节伤前的功能状况,同时应注意关节运动活动度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

 

b) 评定计算方法:除《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2014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和《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2017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中对关节功能的评定有专门规定的以外,一般均采用方向均分法进行计算,据此评定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即计算关节在各个方向运动活动度较正常参考值(通常为健侧测量值)减少幅度的均值。具体如下:

 

 

20

 

SF/T 01112021

 

 

 

1) 肩、腕、髋、踝关节运动活动度受限及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计算方法见式(5):

 

关节运动活动度受限程度(%)=[(A0-A)/A0+(B0-B)/B0+(C0-C)/C0+……]/n………(5)

 

式中:

 

A0B0C0……——被检者相应健侧关节的运动活动度或依据附录 A.6 正常参考值酌情确定;

 

A、B、C……——被检者伤侧受检关节的运动活动度;

 

n——该关节运动的方向数。

 

2) 肘、膝关节运动活动度受限的计算方法见式(6):

 

关节运动活动度受限程度(%)=[(A0+B0-(A+B)]/(A0+B0……………………………(6)

 

式中:

 

A0——关节屈曲运动的正常参考值,一般应选择被检者相应健侧关节屈曲的运动活动度,也可以根据情形,自附录 A.6 中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中选择数据;

 

B0——关节过伸运动的正常参考值,一般应选择被检者相应健侧关节过伸的运动活动度,也可以根据情形,自附录 A.6 中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中选择数据;

 

A——被检者伤侧受检关节屈曲的运动活动度;

 

B——被检者伤侧受检关节过伸的运动活动度。关节不能过伸的,B=0。

 

关节的过伸活动可忽略不计。

 

7.11.8 四肢长度与周径的测量

 

7.11.8.1 肢体长度测量的基本要求

 

被检者受检肢体应置于中立位,测量时应双侧对照。双侧应按照同样的标志点进行测量。

 

7.11.8.2 肢体长度测量的方法

 

可选择测量肢体的骨性长度、体表长度、相对长度或者肢体的局部长度(如对于一侧股骨骨折者,仅比较双侧股骨的长度),也可采用放射影像学技术进行测量,具体如下:

 

a) 上肢全长:自肩峰至桡骨茎突或中指指尖的距离;

 

b) 下肢全长:下肢全长包括骨性长度测量和体表长度测量:

 

1) 骨性长度为自髂前上棘经髌骨中点至内踝尖间的距离,或者自股骨大转子经腓骨小头至外踝尖间的距离;

 

2) 体表长度为自脐经髌骨中点至内踝尖间的距离。

 

7.11.8.3 肢体周径测量的基本要求

 

一般均应选择骨突点明显处为标志,双侧均以此骨突点向上或者向下等同距离作为测量平面,进行体表测量,并行双侧比对。必要时可采用CT扫描或MRI检查等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影像学测量肌肉容量并进行相应比较。

 

7.11.8.4 肢体周径的测量方法

 

上臂一般选择在肱二头肌肌腹部位,前臂在最粗的部位;也可根据伤侧肢体肌肉萎缩明显的部位选择测量平面,具体如下:

 

a) 上肢周径:上臂可选择肩峰下 15cm 平面;前臂可选择尺骨鹰嘴下 10cm 平面;

 

b) 下肢周径:大腿可选择髂前上棘下 20cm 平面,或者选择髌骨上缘上 10cm~15cm 平面;小腿可选择胫骨结节下 15cm 平面,或者髌骨下缘下 10cm~15cm 平面;

 

c) 脊髓前角损害或马尾不同节段受损时,检验下肢相应神经支配区肌肉所在位置的肢体周径。

 

失血性休克

 

 

应综合被检者原发伤的伤情及其变化和临床救治过程,对休克的严重程度作出综合评定。检验要求如下:

 

 

 

 

21

 

SF/T 01112021

 

 

 

a) 宜全面收集案情和临床病历资料,包括损伤后血常规检验所显示的周围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压积等结果,对失血量作出大致评估,对是否存在失血性休克的损伤基础作出初步判断;

 

b) 应全面观察并检验被检者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包括血压(收缩压)、脉搏(心率)、有无神志改变及全身状况(如皮肤黏膜色泽和温度、周围循环和尿量),尤其应通过对各种病历资料(如病程录、护理记录和麻醉记录等)关注被检者上述生命体征的波动;

 

c) 应关注临床救治经过,包括清创手术中的发现和操作记录、静脉输液、输血和升压药物应用等;

 

d) 应注意被检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病等全身疾病,了解其基础血压及治疗情况;

 

e) 如有必要,应在被检者伤情恢复后进行必要的复查,如血常规检验,观察其周围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压积的恢复情况。

 

 

 

 

 

 

 

 

 

 

 

 

 

 

 

 

 

 

 

 

 

 

 

 

 

 

 

 

 

 

 

 

 

 

 

 

 

 

 

 

 

 

 

 

 

 

 

 

 

 

 

 

22

 

SF/T 01112021

 

 

 

 

  A

 

(资料性)

 

常见损伤和残疾的检验方法及标准

 

A.1 各类损伤的临床治愈和好转标准

 

常见损伤的临床治愈和好转标准如下:

 

a) 体表损伤的治愈:创口愈合,缝线拆除,局部肿胀及皮下血肿消退,症状基本消失,无感染;

 

b) 头颅损伤的治愈好转:局部肿胀消退,伴随的皮肤损伤已经愈合,无感染;合并骨折的碎骨片去除或局部已经整复;出血吸收;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好转或消失,遗留后遗症的趋于稳定;

 

c) 眼、耳、口腔损伤的治愈好转:局部肿胀和出血消失,刺激症状好转或消失,视、听及其他相应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或趋于稳定;

 

d) 骨折的治愈:骨折复位良好,骨折线消失,达到骨性愈合,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局部症状消失;

 

e) 骨折的好转:骨折线消失或者不再出现动态变化,功能部分恢复,症状和体征趋于稳定;

 

f) 血、气胸及肺挫伤的治愈好转:局部出血消失,胸部症状好转或消失 X 线摄片或 CT 扫描等检查显示胸腔无异常影像或趋于稳定;

 

g) 腹腔、盆部器官损伤的治愈好转:局部症状好转或消失,部分难以恢复的后遗症趋于稳定;

 

h) 脊髓损伤的治愈好转:肢体及其他相关功能恢复,或者症状、体征趋于稳定;

 

i) 肌腱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的治愈好转:肢体及其他相关功能恢复,或者症状、体征趋于稳定;

 

j) 肢体离断伤的治愈好转:损伤痊愈,残肢功能趋于稳定。

 

A.2 发育和营养状况的评定

 

A.2.1 成年人发育正常的指标

 

成年人发育正常的指标包括:

 

a) 头部的长度为身高的 1/7~1/8;

 

b) 胸围至少为身高的 1/2;

 

c) 双上肢左右伸直,左右指端的距离与身高基本一致;

 

d) 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正常人各年龄组的身高与体重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A.2.2 成年人的体型

 

成年人的体型包括:

 

a) 正力型,亦称匀称型,表现为身体各部分结构匀称适中,腹上角约 90°;

 

b) 无力型,亦称瘦长型,表现为体高肌瘦、颈细长、肩窄下垂、胸廓扁平,腹上角小于 90°;

 

c) 超力型,亦称矮胖型,表现为体格粗壮、颈粗短、面红、肩宽平、胸围大,腹上角大于 90°。

 

A.2.3 营养状况的检验

 

A.2.3.1 一般检验

 

营养状况分级包括:

 

a) 良好:粘膜红润、皮肤光泽、弹性良好,皮下脂肪丰满而有弹性,肌肉结实,指甲、毛发润泽,肋间隙及锁骨上窝深浅适中,肩胛部和股部肌肉丰满;

 

b) 不良:皮肤粘膜干燥、弹性降低,皮下脂肪菲薄,肌肉松弛无力,指甲粗糙无光泽、毛发稀疏,肋间隙、锁骨上窝凹陷,肩胛骨和髂骨嶙峋突出;

 

c) 中等:介于“良好”和“不良”两者之间。

 

A.2.3.2 辅助检验

 

辅助检验包括:

 

 

 

 

23

 

SF/T 01112021

 

 

 

a) 身体质量指数(BMI):测身高和体重,据此计算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依据中国人情况,身体质量指数的正常值范围为 18.5~23.9,低于此范围的属于偏瘦,提示有可能存在营养不良;

 

b) 上臂肌肉周径(非利手)(AMC):正常值为 25.3cm(男性),23.2cm(女性)。若实测 AMC 值低于正常值的 80%,为轻度营养不良;若 AMC 低于正常值的 60%,为重度营养不良;

 

c) 三头肌皮皱厚度(非利手)(TSF):正常值为 1.25cm(男性),1.65cm(女性)。若实测 TSF 值低于正常值的 80%,为轻度营养不良;若 TSF 低于正常值的 60%为重度营养不良;

 

d) 血红蛋白(Hb)检验:正常值为 120g/L~160g/L(成年男性),110g/L~150g/L(成年女性)。若实测 Hb<90g/L,提示营养不良;

 

e) 血清白蛋白浓度(Alb)检验:正常值为 35g/L~55g/L。若实测 Alb 在 30g/L~35g/L 范围内,为轻度营养不良;若 Alb<21g/L,为重度营养不良;

 

f) 血清铁蛋白浓度(TRF)检验:正常值为 2.2g/L~4.0g/L。若实测 TRF 在 1.50g/L~1.75g/L 范

 

围内,为轻度营养不良;若 TRF<1.00g/L,为重度营养不良;

 

g) 周围血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值为 2000 个/L。若实测值在 1200 个/L~2000 个/L 范围内,为轻度营养不良;若实测值<800 个/L,为重度营养不良。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