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源共享
十四五”时期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指标性质 1 县、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建成率(%) 100% 约束性 2 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实现7*24小时服务
日期:2022/9/15       浏览次数:408

 

十四五时期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指标性质

1

县、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建成率(%

100%

约束性

2

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实现7*24小时服务(%

100%

约束性

3

法律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现率(%

100%

约束性

4

乡村法律明白人配备率(%

≥95%

预期性

5

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普及率(%

95%

预期性

6

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人)

2.5

预期性

7

全省村(居)配备法律顾问的比例(%

100%

预期性

8

县级以上法律援助机构建成率(%

100%

约束性

9

法律援助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率(%

100%

约束性

10

每十万人提供法律援助量(件)

110

预期性

11

值班律师为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率(%

100%

预期性

12

通知辩护法律援助案件指派率(%

100%

预期性

13

刑事案件审判阶段律师辩护或法律帮助覆盖率(%

100%

预期性

14

每十万人拥有公证员数(人)

1.5

预期性

15

高资质高水平司法鉴定机构数量(家)

3

预期性

16

面向东北亚国家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数量(个)

1

预期性

17

国内一流仲裁机构数量(家)

1

预期性

18

成立黑龙江省仲裁协会

 

预期性

19

村(社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覆盖率(%

100%

约束性

20

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达标率(%

80%

预期性

21

专职人民调解员数量占人民调解员总数比例(%

15%

预期性

22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涉外商事调解组织数量(家)

1

预期性

23

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参训率(%

100%

预期性

 

三、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法律服务机构的党组织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健全党领导法律服务工作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法律服务行业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二)大力加强法律服务行业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行业党的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加强法律服务行业基层党组织建设,遵循行业特点、规律,适应发展趋势,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满腔热忱投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四、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

 

(三)均衡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专项活动,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加强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规范化、动态化管理,提高“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质量。依法有效拓展城镇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的方式和途径,创新便民利民服务形式。

专栏2  “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项目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方案,以保障农村群众基本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重点,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健全便民措施,推进乡村依法治理,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覆盖,补齐公共法律服务短板,保障困难群众获得优质法律援助。实施村居法律顾问“五个一”活动、乡村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100+100党支部结对”活动、公证和鉴定机构进乡村活动、推进乡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开展主题普法宣传,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创新乡村法治文化建设。

 

(四)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健全完善边远地区法律援助机构设置,支持法治宣传阵地建设。通过鼓励律师到无律师县(市、区)开展志愿服务、支持其他地区律师事务所与无律师县结对帮扶等方式,确保法律服务县域全覆盖。鼓励支持外地律师事务所在无律师县(市、区)设立分所,全省无律师县(市、区)问题基本解决。立足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贴近基层和群众的特征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有效补充律师资源不足地区的法律服务力量。建立边远、贫困地区公证员到大中城市公证机构交流培养机制。鼓励市地一级公证机构通过对口援建等形式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公证机构建设发展。支持采用巡回、蹲点、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咨询和办证服务。推进黑龙江省大学生服务基层行动计划法律援助志愿项目。

(五)重点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将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和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等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扩大法律援助范围。落实法律援助法关于扩大残疾受援人范围和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免予经济困难核查情形的规定。主动做好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留守人群等群体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各群体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律师协会、公证协会、司法鉴定协会制定完善公益服务制度,指导法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减免服务费用制度机制。加强特殊群体服务指导,针对各类群体不同特点,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库。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机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条件的可建立绿色快速通道或者提供上门服务。适应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特点和法律援助需求,完善法律服务网无障碍功能,根据实际需求提供老年人大字版、视力残疾人语音版等服务。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