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香港风湿病学会(HKSR)痛风管理专家共识 | 指南共识4月4日,香港风湿病学会(HKSR)发表新版《香港风湿病学会管理痛风共识建议》,专家组就管理急性痛风、预防痛风发作、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及其预防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临床问题,给出20项共识建议。本文整理如下,以供查阅参考(文末附下载链接)。
管理急性痛风:建议五则
建议1:对于痛风急性发作应尽早治疗,最好在12小时内。需教育患者在出现预警症状时及时自行用药(证据水平/一致程度:1B/95%)。
建议2:推荐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口服、关节内或肌肉内注射)作为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治疗(1B/88%)。
建议3:选用药物时应考虑合并症的存在、患者既往的治疗应答、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病变涉及的关节数量和类型(1B/98%)。
建议4:局部冰敷有助于缓解疼痛(1B/80%)。
建议5:对标准治疗(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和/或糖皮质激素)应答不佳或存在禁忌证的痛风患者,可使用IL-1抑制剂。活动性感染者禁用IL-1抑制剂(1B/82%)。
预防痛风发作:建议两则
建议6:在启用降尿酸治疗或滴定剂量时,建议使用秋水仙碱0.5mg,每天1~2次,持续3-6个月(2B/90%)。
建议7:如果患者不能耐受秋水仙碱,在权衡治疗风险和获益后,低剂量非甾体抗炎药可作为预防痛风发作的替代选择(2B/75%)。
启用降尿酸治疗:建议五则
建议8:对于所有痛风确诊患者,都应考虑降尿酸治疗(5/87%)。
建议9:对于无合并症的痛风患者,初次发作时不应常规启用降尿酸治疗(5/87%)。
建议10:应建议所有伴有痛风石、痛风相关影像学损伤或反复发作(每年≥2次)的痛风患者使用降尿酸治疗(1B/100%)。
建议11:对于初次发作后伴有尿石症、发作不止一次但每年发作频率不高,或有肾损害的痛风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降尿酸治疗(1B/97%)。
建议12:初次发作后血尿酸水平极高(>540μmol/L)或发病年龄较轻(<40岁)的痛风患者或可考虑降尿酸治疗(1B/92%)。
降尿酸治疗的治疗目标:建议两则
建议13:对于接受降尿酸治疗的患者,应监测其血尿酸水平并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对于痛风患者,建议目标血尿酸水平低于300μmol/L(3/95%)。
建议14:临床痛风石缓解后,血尿酸水平或可维持在300μmol/L至360μmol/L之间(3/87%)。
使用别嘌醇的注意事项:建议两则
建议15:HLA-B*5801等位基因阳性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别嘌醇(2B/97%)。
建议16:使用别嘌醇之前,应考虑对一些患者筛查HLA-B*5801等位基因,例如亚裔及有发生别嘌醇诱导的皮肤严重不良反应(SCAR)危险因素的患者,例如年龄≥60岁或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病≥3期)的患者(2B/92%)。
使用降尿酸治疗:建议两则
建议17: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醇或非布司他)是所有痛风患者的首选用药(1A/100%)。
建议18:经别嘌醇治疗未能达到目标血尿酸水平,应考虑换用非布司他。或对于没有严重肾损害(GFR<30mL/min)的患者,可以考虑联用促进尿酸排泄药物(1A/93%)。
调整生活方式:建议两则
建议19:应建议患者避免饮酒,及避免食用果糖或含糖饮料,减少进食肉类和海鲜类蛋白质(2B/88%)。
建议20:如果患者体重指数超过25kg/m2,应建议其减肥(2B/97%)。
原文下载链接:https://guide.medlive.cn/guideline/28445
参考文献:Yip RM, Cheung TT, So H, Chan JP, Ho CT, Tsang HH, Yu CK, Wong PC; Hong Kong Society of Rheumatology. The Hong Kong Society of Rheumatology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 Clin Rheumatol. 2023 Apr 4. doi: 10.1007/s10067-023-06578-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014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