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校医”的抢救行为是否符合急救规范
日期:2023/4/28       浏览次数:839

 ​ {本文系京城明鉴真实案例,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案情摘要
据送检材料载及委托人称:SS在学校进行体侧1000米长跑过程中倒地,死亡原因呼吸心跳骤停。现委托人就上述委托事项委托我院对其进行专家论证。
二、技术规范
参照《司法鉴定技术规范-法医临床检验规范》(SF/ZJD0103003-2011)、《院前医疗急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中国CPR共识与美国CPR指南》、《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及《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护士工作规范》等相关内容,遵循法医学、医学科学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等,全面分析,综合审定。
三、分析说明
根据现有送检材料,结合专家意见,现分析如下:
(一)关于呼吸心跳骤停(CA)的危害、常见病因及识别。
1.一旦心脏跳动异常而导致泵血功能丧失 (通常我们称为心跳骤停), 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数秒钟内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 (没有反应),60秒钟就呼吸停止,4分钟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10分钟被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2.心脏骤停指突然发生的心脏有效排血量为零的状态,多见于心脏病,也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窒息性哮喘、急性脑血管病、中毒、电解质紊乱、创伤等患者。
3.初步识别及诊断: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大动脉脉搏消失;呼吸停止;心电图表现为VF、VT或严重心动过缓或呈等电位线(心脏停搏)。
(二)具备条件的单位,建议有相应急救预案。
各企事业单位、公司、工矿企业、学校等机构应该建立灾害防范、急救应对的规章和制度,落实安全救护员制度并配备急救装备,保障员工安全,明确机构范围内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应急救护的责任和义务。除了第一反应者启动 EMSS,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公共场所(公交系统、公园、广场、商场、娱乐场所等)、公司、企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等机构,都应该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 CA 等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和流程,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并持续改进,确保EMSS 急救人员能够迅速到达现场,与现场施救人员快速衔接。
(三)院前医疗急救及重要性、公众或基层医务人员针对CA患者的院前急救常规
1.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是指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按照调度机构的调度,在将急、危、重患者送达院内医疗急救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和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以及与院内医疗急救机构的交接活动。参照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应快速派遣专业的院前急救队伍的同时,通过辅助呼救者正确、及时识别心脏骤停(CA),鼓励并指导报警者实施CPR。
2.院前医疗急救重要性,科学施救最根本的核心内容就是及时、正确识别CA 患者。及早识别CA发作,发作时第一反应者及时实施CPR,传统的徒手CPR不受装备和条件限制,能够快速实施,仍然是当今CPR的首选复苏策略,也称之为标准CPR(STD-CPR)。
3.院前医疗急救常规,(1)对于CA 患者应积极获得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及时除颤,电除颤是救治室颤(VF)最为有效的方法。研究证实,对于VF患者每延迟1min除颤,抢救成功率降低7%~10%,因此早期电除颤是CA患者复苏成功的关键之一。心律分析证实为VF或无脉性VT应立即行电除颤,之后做5组CPR,再检查心律,必要时再次除颤。AED能够自动识别可除颤心律,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施救者使用。如果施救现场有AED,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CPR并尽快使用AED。(2)胸外按压(产生并维持人工循环,前向血流)、人工呼吸(保持人工通气)和电除颤(尽快终止可除颤心律)就是 CPR 的基本核心技术,也是 CPR 技术不断优化和发展的目标。受制于施救者的身体条件和疲劳产生,施救者的复苏质量会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要确保高质量的人工循环产生。(3)成人CPR标准:①判断患者意识:只要发病地点不存在危险并适合,应就地抢救。急救人员在患者身旁快速判断有无损伤和反应。可轻拍或摇动患者,并大声呼叫“您怎么了”。如果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要避免造成脊髓损伤,对患者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②判断患者呼吸和脉搏(非医务人员只判断呼吸即可):患者心脏停跳后会出现呼吸减慢、停止,甚至出现濒死叹气样呼吸或也称为喘息,而部分 CA 的原因正是呼吸停止或窒息。因此,一旦患者呼吸异常(停止、过缓或喘息),即可认定出现 CA,应该立即予以 CPR。通常,我们通过直接观察胸廓的起伏来确定患者的呼吸状况;也可以通过患者鼻、口部有无气流或在光滑表面产生雾气等方法来参考判断。对于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建议判断呼吸的同时应该判断患者的循环征象。循环征象包括颈动脉搏动和患者任何发声、肢体活动等。检查颈动脉搏动时,患者头后仰,急救人员找到甲状软骨,沿甲状软骨外侧 0.5~1.0 cm 处,气管与胸锁乳突肌间沟内即可触及颈动脉。同时判断呼吸、脉搏的时间限定在 5~10 s。现场有其他人在场时,第一反应者应该指定现场某人拨打急救电话,获取 AED,自己马上开始实施 CPR)③实施高质量的 CPR。胸外按压技术标准:CPR 时为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必须实施有效的胸外按压。有效的胸外按压必须快速、有力。按压频率 100~120 次 /min,按压深度成人不少于 5 cm,但不超过 6 cm,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按压与放松比大致相等。尽量避免胸外按压中断。在建立人工气道前,成人单人 CPR 或双人CPR,按压/通气比都为30∶2。④按压部位在胸骨下半段,按压点位于双乳头连线中点。用一只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指紧扣,以手掌根部为着力点进行按压。身体稍前倾,使肩、肘、腕位于同一轴线上,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用上身重力按压,按压与放松时间相同。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但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如果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按照按压:人工呼吸为 30:2 进行。⑤人工通气。开放气道:如果患者无反应,急救人员应判断患者有无呼吸或是否异常呼吸,先使患者取复苏体位(仰卧位),即先行 30 次心脏按压,再开放气道。可采用仰头抬颏法、托颌法。采用人工呼吸时,每次通气必须使患者的肺脏膨胀充分,可见胸廓上抬即可,切忌过度通气。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呼出气体中的氧气足以满足患者需求。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用口把患者的口完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 1 s 以上,确保通气时可见胸廓起伏。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处理伤口时应该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带阻隔装置的呼吸面膜、便携式面罩、手套、防护目镜等),这些装备一般可在AED包装、急救箱/包(站) 获得。(4)无脉搏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①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标准胸外按压;④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lmg;⑤持续心电监测。
根据上述相关急救常规,分析送检视频资料中“校医”抢救行为认为,不应搬动患者,以就地抢救为宜;CPR姿势欠规范;“校医”两次低头若系人工呼吸,则其胸部按压/人工呼吸比例欠规范;若该校已配置了AED,则未及时使用AED的行为,不符合上述规范。关于“校医”是否实施了高质量CPR、人工通气情况及开放静脉通道等,尚需结合校医室实际配置设备情况及“校医”陈述或其他旁证予以进一步明确。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