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预防关节置换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全关节置换术(TJA)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中晚期关节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的常见和有效的干预措施。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溶栓及手术清除等方式。但常规抗凝治疗,并发症重、复发率高,溶栓后存在复发、出血风险,手术后需长时间抗凝、二次手术等缺点。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ASA)作为TJA术后以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为主的VTE的预防措施之一。ASA与其他抗凝药物相比具有较低的平均住院时间、再入院率、院内死亡率和出血率。为了降低VTE风险,术后需接受长达14~35d的抗凝治疗。近年来,有多个文献报告,ASA是预防VTE的常用药物之一。2019年美国血液学会(ASH)指南均推荐ASA预防TKA或THA术后VTE的发生。
VTE的形成机制
VTE是一种常见的、多因素的疾病,是导致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Virchow在19世纪提出三要素,认为导致DVT的3个因素是瘀血、内皮损伤和高凝,但近年来,血小板也参与其中。大多数情况下,VTE是由抗凝血酶缺乏等遗传性危险因素和手术、怀孕和高龄等获得性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Bennett等使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荟萃分析在超过6万名人类受试者的队列筛选出与VTE相关的遗传变异发现SLC44A2是VTE的易感基因,SLC44A2通过调节线粒体能量控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血栓形成。低氧和炎症介质使血管内皮激活,表面黏附分子P-选择素和VonWillebrand因子表达增加,循环白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结合,激活白细胞表面受体释放促凝因子,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瘀血和血管壁损伤或功能障碍可导致促凝蛋白酶局部积累,局部抗凝与纤溶失衡,从而诱发高凝状态。随着血管内皮受损,组织中的铁稳态被破坏,导致铁积累,过量的铁可以通过氧化应激促进过量的活性氧和脂质产生,从而加剧原有内皮的损伤程度。Lehmann等在体外静脉瓣膜淤积模型中观察到的结果表明,血小板黏附、激活并随后促进血栓生长超过瓣膜窦进入血流。Heestermans等在小鼠静脉血栓模型中,天然抗凝蛋白C和抗凝血酶被抑制后,组织因子和血小板作用于VTE的形成。
阿司匹林预防VTE的作用机制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最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是公认的,最近来自动物模型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在VTE形成的发展中起枢纽作用,然而,临床证据相当有限。在人类中,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是交错的,VTE患者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风险增加,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随后VTE的风险增加。ASA可以使前列腺素(PG)合成酶失活后,进而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COX),减少了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产生,对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抑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达到抗凝作用。血小板可以通过直接激活凝血、通过分泌多磷酸盐激活凝血因子Ⅻ和通过分泌促凝血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血小板间接与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结合和活化,产生更多纤维蛋白,上述物质协同相互作用促进血栓的形成。
Farah等研究发现血小板活化潜在标志物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可作为早期发现潜在急性VTE的有益预测因子,敏感性为52%,特异性为67%,且多变量logistic分析发现MPV急性VTE相关。大量新的VTE相关基因与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基因相同,并位于造血或巨核细胞发育中已知作用的位点,这表明血小板生成、周转或反应性可能是VTE发病有关。Lindstrom等报道新的与血小板相关VTE易感位点(Rp11-747h7.3、SH2B3、GP6、ZFPM2和VWF)。Ding等通过给DVT模型小鼠注射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17A(IL-17A)时,观察到IL-17A通过增强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内皮细胞的活化促进DVT,可见IL-17A诱导的血小板激活有利于DVT的发生。应激诱导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可损伤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抑制抗凝血酶活性,加重炎症并促进高凝状态,组织损伤介导的可溶性因子也促进血小板聚集。外伤性脑损伤后,继发于持续性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衍生的微囊泡在24h达到峰值,此种微囊泡具有促凝作用,并可能在创伤后高凝状态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血管损伤后,血小板通过激活和释放止血和炎症介质,活化的血小板在局部微环境中分泌大量促炎因子,改变内皮的炎症和粘附特性,血小板S100A8/A9mRNA和血小板衍生的骨髓相关蛋白8/14在冠状病毒疾病患者中增加,其表达和翻译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直接相关,血小板-内皮细胞相互作用诱导血栓形成。脂多糖(LPS)是肠道微生物群外膜的一种成分和一种促进血栓形成的分子,LPS可能在微生物群失调引起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时转入全身循环,LPS促进凝血和血小板的激活,LPS循环实验表明,存在与LPS相关凝血酶生成以及内皮功能障碍、静脉淤血和血小板活化,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在VTE的形成过程中涉及炎症、血小板聚集、内皮损伤,血小板与各种因子的协同作用,诱导VTE的发生。血小板衍生的微囊泡、LPS及VTE形成过程中的血小板相关基因的新证据有可能是新的治疗目标。血小板参与VTE的各种节点已被证实,靶向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更具有效果,但ASA具有方便、易于口服、低成本、不需要血液监测、耐受性好和安全性高等一些优点,在预防VTE中广泛使用。
阿司匹林与传统抗凝药物
普通肝素抗凝与抗凝血酶III(AT-III)结合,增强后者对IIa、IXa、Xa、XIa、XII等凝血因子抑制,达到抗凝作用。虽然肝素也能预防DVT的形成,但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在0.5%~1%的内科或外科手术中,在LMWH的患者中发生率明显较低(0.1%~0.5%),但HIT可能诱导血栓形成。由于肝素使用期间需根据APTT调整肝素使用剂量,因此普通肝素已很少用,仅在体外循环、透析等方面使用,临床上大多数被低分子肝素替代。低分子肝素(LM⁃WH)可以拮抗凝血因子Xa的活性,不对其他凝血因子产生影响,因此减少出血风险。最近有荟萃分析证实ASA与用于VTE预防的其他抗凝剂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Hovik等研究表明,ASA和LMWH相比,ASA(75mg/qd)在TJA术后的VTE预防中是安全的,而且在术后感染、同种异体输血、死亡率方面没有差异。膝关节手术,包括TKA和膝关节镜,后使用ASA和LWMH预防VTE,ASA可以减少术后出血的并发症。在使用ASA抗凝时经常担心胃肠道出血,有研究表明ASA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在TJA术后预防VTE是安全的,并且与术后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增加无关。
Sidhu等共纳入9711例患者(ASA组5675例和依诺肝素组4036例),随机给予ASA100mg/d或依诺肝素40mg/d,THA和TKA手术者分别持续抗凝35d和14d,术后90d内,256例发生症状性VTE,包括PE(79例)、膝上DVT(18例)和膝下DVT(174例)。ASA组和依诺肝素组症状性VTE发生率分别为3.5%和1.8%,膝下DVT发生率分别为2.4%和1.2%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严重出血和死亡发生率相同。华法林的作用靶点为凝血因子II、VII、IX、X,华法林抗凝治疗需动态检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0~3.0。使用华法林相对容易出现腹腔出血、颅外大出血、脊髓外硬膜下血肿等不良事件。一项回顾性研究中,纳入共有18003例行THA患者,华法林组5227例到ASA组12776例,接受ASA的患者给予81mg/bid或325mg/bid,105例发生症状性VTE,ASA组58例,华法林组47例,华法林组和ASA术后发生VTE时间平均为分别为3d和10d,明确THA术后ASA抗凝疗程为30d是可靠的。Tan等对60467例翻置换术后抗凝患者进行回顾性、多中心研究,ASA组13610例,华法林组29303例,LMWH组17554例,术后90d总的症状性VTE发生率为1.6%,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率为2.4%,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ASA预防显示出VTE和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和LMWH。Qin等研究发现,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使用抗血小板以外的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包括LMWH、Xa因子抑制剂、黄达肝葵钠、华法林)与未使用血栓预防药物的患者相比,可能会增加关节纤维化,因关节纤维化需手术治疗的可能性高达2.6倍。
阿司匹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是主要有IIa因子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等。这些新型口服抗凝药与药物相互作用少,不需要经常监测凝血指标,应用较为方便,但对VTE预防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Humphrey等回顾性研究研究了897例身体质量指数(BMI)>40kg/m2的接受初次单侧TJA的患者,VTE的发生率为5.6%,而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的患者的VTE发生率分别为0.7%和0.6%,而ASA的患者的VTE发生率为1.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阿哌沙班、利伐沙班及ASA+DOACs与ASA患者相比,单独接受任何DOAC与TJA术后发生VTE的增加明显有关,且VTE的发生TKA是THA的4.5倍。Ander⁃son等的临床研究共纳入3424例患者(1804例接受THA和1620例接受TKA),均接受利伐沙班10mg/qd预防VTE,直到术后第5d,然后被随机分配到TKA术后9d或THA术后30d内继续使用利伐沙班10mg/qd或改用ASA81mg/qd抗凝治疗,ASA组1707例患者中有11例(0.6%)发生VTE,利伐沙班组1717例患者中有12例(0.7%)发生VTE,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Ren等的前瞻性研究共纳入70例接受单侧初次THA的患者,ASA组34例,利伐沙班组36例,给予5周ASA100mg/bid与利伐沙班10mg/qdVTE预防抗凝治疗,症状性VTE发生率、总失血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恢复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Watts等对85938例患者接受TJA或翻修术抗凝治疗的回顾性研究,其中利伐沙班组10465例,依诺肝素组14047例,ASA组61426例,ASA显著降低了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Hood等在TKA患者术后使用ASA与其他抗凝药物(LMWH、华法林和Xa抑制剂)在预防VTE中非劣效性分析,ASA在术后VTE发生率或死亡率方面并不逊色。Chen等研究发现,利伐沙班常用的抗凝剂量为10mg/qd时发生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较高,而≥15mg/qd时颅内出血的风险显著高于ASA。
综上所述,ASA在预防TJA术后VTE的发生中具有关键作用,现有证据表明,就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而言,ASA与其他用于TJA后预防VTE的抗凝药物相比,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特别是肥胖、VTE病史的人群中。院内相关VTE风险是VTE预防措施的关键目标,同时也要加强患者对VTE的认识。
阿司匹林剂量及疗程
2018年NICE指南推荐药物预防VTE方案为全膝关节置换术药物预防14d,全髋关节置换术药物预防28d。2019年ASH指南建议对接受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药物干预为2周,长期预防超过3周。上述指南均为给出最佳的抗凝剂量。30d低剂量ASA(81mg/bid)或高剂量ASA(325mg/bid)预防VTE的最佳方案。Halbur等提出基于体重的ASA抗凝方案,对于较高体重患者(≥120kg)服用ASA(325mg/bid),低体重(<120kg)的患者服用ASA(81mg/bid),持续4周。
小结
指南建议在TJA手术中应用ASA和机械压力来防止VTE。而且,从使用角度来看,患者更倾向于口服的给药途径。ASA预防VTE还具有以下优势:(1)可降低VTE复发风险;(2)抑制炎症和关节纤维化;(3)改善TKA早期屈曲功能的恢复;(4)降低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可能性。针对ASA预防TJA术后VTE,应通过物理预防、抗血小板和抗凝剂3个方向实行个性化抗凝方案,即针对患者进行出血与血栓风险的评估,还需考虑患者方便、经济,给出最佳的方案,未来应着重ASA各方案与风险和获益的平衡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