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京城明鉴真实案例,转载请注明来源}
据送检材料载:SS于2023年1月24日因琐事与他人产生纠纷,后受伤。现委托人委托我院对上述事项进行专家论证、分析。参照《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部令第132号)、《法医临床检验规范》(SF/T 0111-2021)、《法庭科学人体损伤检验照相规范》(GA/T 1197-2014)、《法医临床影像学检验实施规范》(SF/T 0112-2021)、《人身损害与疾病因果关系判定指南》(SF/T 0095-2021)及《法医学机械性损伤致伤物分类及推断指南》(GA/T-1969-2021)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送检材料进行审定、研判。(一)关于辩护意见中提及的李某被他人跪压的潜在风险分析1.鉴定实践中,可见通过压迫胸腹部导致窒息死亡的案例。当人体胸腹部受到外界物体的大面积挤压时,可使胸廓和膈肌的运动受到严重限制,以致呼吸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此即为压迫胸腹部窒息死亡。可见于刑事案件,如用手、足、膝强力压迫被害人胸腹部等,一般常附加其他加害手段。压迫胸腹部窒息死亡的机制:胸腹部受到外来较大而沉重的物体或力量的挤压时,使肋骨不能上举、膈肌不能升降,呼吸运动不能正常进行,从而气体交换停止,终因机体长时间缺氧而窒息死。有资料提示,一般成年人胸腹部受到40~50kg的重力压迫时,即可引起窒息死亡。即使一侧胸廓受到重力压迫,也有造成窒息死亡的危险。胸腹同时受压,更易引起窒息死亡。(摘:《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法医病理》)。2.尸检实践中亦可见通过脚踩、膝顶的方式扼压颈部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案例。扼死的暴力作用点在颈部,其死亡机制与勒死相似,颈部的血管、神经、气管等器官组织受到较长时间的强力扼压时,均可引起死亡。扼颈最主要的死亡机制在于呼吸道压闭,但由于扼颈时,作用力的大小不一,力作用的位置不同,常有下列差异:①压迫呼吸道扼颈时呼吸道受压是最主要的死因,由于呼吸道在颈部所处位置表浅,喉头部位突出,在受压时喉头、气管、舌根被向上推挤,闭塞呼吸道而引起机械性窒息死亡。暴力强大时,如用足部踩压、膝顶呼吸道,可直接使呼吸道压闭而引起窒息。②压迫颈部血管:扼颈时,外力作用于颈部两侧的动、静脉,使血流受阻,由于静脉壁薄而浅而且压力较低,因而往往静脉首先被压闭,造成大脑血液回流受阻迅速导致意识障碍。③刺激颈部神经:扼压颈部两侧,可因项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刺激而反射性引起心脏骤停死亡。④外力作用强大时可致颈椎骨折和移位,伤及颈髓可致死亡。据辩护意见所载:李某在被放倒,抬到台阶上,颈项和胸部被SS跪压的情形下的有限肢体行为,系基于本能的应急反应。有业主描述:“李老师当时脸色苍白,喘不上来气。李某亦反映:“碰瓷‘西装男’勒住我脖子几乎窒息。若上述表述属实,根据上述关于胸腹部挤压及颈部扼压理论和实践分析认为,李某存在可能危及生命的潜在风险。(二)关于辩护意见中提及的伤者右踝骨折的致伤方式分析《起诉书》记载:被告人李某在阻止的过程中,用铁棍将SS右脚踝别伤,致其右踝关节骨折。首先,现场录像显示,铁棍仅接触SS左腿而未碰触右腿(辩护意见);其次,即便系铁棍别伤右踝,接触部位在右踝部时,其成伤机制属于直接暴力,这与XX鉴定所的鉴定意见“间接暴力”相矛盾;再次,据XX鉴定所鉴定意见所记载:视频可见被鉴定人SS被他人擒抱、扭掰双小腿动作,其在事实(致伤物)认定层面与起诉书中所表述不一致。最后,视频所见若确系有被他人擒抱、扭掰双小腿的动作,一般理解为:相对而言,单纯扭掰小腿时更容易伤及上位的膝关节而非下位的踝关节;扭掰足部时,则更易伤及踝关节(参见附件徒手造模研究报告)。(三)一般来说,对于常人内踝骨折(如辩护意见中提及的上下走了100级楼梯,并到锅炉房查看,且在小区四处“溜达”)后,其疼痛耐受程度的分析。1.《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中华医学会)载:有明确的机械性创伤和物理性创伤病史,包括术后急性疼痛的特点,一般多表现为开始比较剧烈,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疼痛减轻。疼痛分类包括微痛、轻痛、甚痛(疼痛显著、伤者有止痛要求)、剧痛(疼痛难忍、需要立即处理)。2.医学上可将疼痛感受分为12级,其中,7级疼痛为强烈痛,8级为剧烈痛,9级为非常强烈痛,10级痛犹如手指被切断时的痛。7-10级疼痛常依次表现为翻转不安→疼痛难忍→被动体位、生不如死。对于骨折,轻微骨折如撕脱骨折、裂纹骨折疼痛级别一般为8级,较重的骨折尤其是四肢长骨骨折,疼痛级别相当于9-10级,累及关节面时更甚。首先,本例,内踝骨折、骨折线累及关节面,属于四肢长骨骨折且累及关节面,其疼痛烈度程度可达10级,一般情况下,在条件允许时,伤者会比较及时的就诊,送检病历记载“右外踝外伤8小时”来诊,就诊间隔时间相对较长。其次,若伤者骨折后确系出现上述“溜达”、“上台阶”等无明显跛行动作,则较难予以合理解释,对此,不能排除能导致此类“旋前-外旋型内踝骨折”较为常见的致伤方式如扭崴、踩空等(可详见附件实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