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张天元 1 杨莹莹 1 崔书克 2 (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2;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62) 摘 要:失眠一直是当今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和心理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 的人患失眠。失眠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从长远来看,它不仅增加了人们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也 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此文旨在简要回顾现有的失眠症研究,对临床研究具有作用。 关键词:不寐;失眠;中西医疗法;综述 doi:10.3969/j.issn.1672- 2779.2023.10.064 文章编号:1672- 2779(2023)- 10- 0196- 04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Insomnia ZHANG Tianyuan 1 , YANG Yingying1 , CUI Shuke2 (1.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62, China; 2.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62, China) A b s t r a c t :Insomnia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oday’s medical field and even the entire socie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life and psychological pressures increase, more and more people suffer from insomnia. Insomnia seriously affects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long run, it not on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but also gives people a huge psychological and economic burden. This article aims to briefly review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insomnia, which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research. K e y w o r d s :insomnia; sleeplessness; therap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view *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No.2019ZY1024】 失眠指睡眠的时长、深度不足,表现为入睡困难, 或寐而不实,时睡时醒,醒后再难以入睡,甚至整夜 不眠,醒后往往伴随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慌健忘 等症状。慢性失眠在临床中更为常见,据研究调查[1] 表 明成人中符合慢性失眠诊断标准占比 10%~ 15%。 1 研究意义 随着当代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 生活及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失眠的发病率不断上 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 。而中国睡 眠研究会 2016 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 人失眠发生率高达 38.2%,超过 3 亿中国人有睡眠障 碍,且这个数据仍在逐年攀升中。此外,60%以上 90 后觉得睡眠时间不足,60%以上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间 不足 8 h[3] 。失眠在中医中又被称为“不寐”“不得眠” “不得卧”“目不瞑”,其病程缠绵,病机相对复杂。 失眠危害极大,容易导致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随 之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强迫等不良情绪,甚者更 会出现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减退及幻觉、妄想等严 重精神障碍。而持续失眠极易致血糖、血脂、血压升 高,引发心脑血管等并发症[4] 。目前西医治疗失眠的药 物按药效学作用可分为 4 类:苯二氮 受体激动剂、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组胺受体拮抗剂、食欲素受体拮 抗剂[5] 。然而,长期口服西药治疗容易出现戒断症状、 反跳性失眠及成瘾性等不良反应[6] 。目前西药对于失眠 的治疗存在成瘾性、依赖性、戒断性反应、患者不易 接受等缺点。而中医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临床 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作用相 对较小,目前尚无成瘾性报道。因此,越来越多的人 倾向于中医治疗,也使得中医治疗的优势更加明显,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相关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相关研究 2.1.1 主要研究方向 失眠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确定, 过度觉醒假说和 3P 假说是当前失眠的主要研究方向。 (1)过度觉醒假说[7] :研究发现失眠者的脑电频率在白天 和夜间都表现更快、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异常兴奋、 释放炎症因子增多、植物性神经的功能活性增加等,该 假说认为其发病机制是一种过度觉醒。(2)3P 假说: “3P”即易感因素(Predisposing)、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 和维持因素(Perpetuating),其认为 3P 因素综合累 积,达到了发生失眠的阈值[8] ,所以发病。 2.1.2 失眠的病因 失眠的病因复杂且繁多,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1)躯体疾病:临床上躯体疾病引发 的失眠又称为器质性失眠,多因伴不适感影响睡眠[9] 。 (2)生活习惯:无规律的生活作息也可影响睡眠,如长 期熬夜、睡前运动锻炼等。(3)情志因素:激动、愤怒、 196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第 21 卷第 10 期·总第 402 期 2 0 2 3 年 5 月·下 半 月 刊 焦虑、抑郁等均可导致失眠,情志失调是引起睡眠障 碍的重要因素。(4)生理因素:饥饿、疲劳、精神紧张、 性兴奋,以及一些疾病如心绞痛、偏头痛、心律失常 等都可导致失眠。而且,睡眠质量随着年龄增长也可 降低。(5) 药物因素:诸如长期服用药物产生依赖性、 药物的过度使用、停药时的戒断反应均可引起失眠, 如避孕药、镇静催眠药、抗心律失常药、甲状腺素、 兴奋剂等。 2.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治疗 对于失眠,现代医学的 主要手段为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目前仍以药物 治疗为主。 2.2.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 不良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手段,它包括睡眠 健康教育、控制刺激、认识睡眠限制、控制矛盾意念、 放松治疗、认知治疗、多组分的治疗及对失眠的认知 和行为进行干预治疗[10] 。它比单成分治疗更有效,比 药物效果更持久,适合于各年龄段人群,被普遍认可 为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法[11] 。 2.2.2 药物治疗 (1)镇静安眠药:本类药物主要包括 苯二氮 类(BZ)和非苯二氮 类(NBZ)。巴比妥类药 物为第一代镇静催眠药,其主要包括苯巴比妥、异戊 巴比妥和司可巴比妥等,缺点较为明显:不良反应大, 抑制呼吸作用强,量大易致死,安全范围小,故大部 分已被临床淘汰。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第二代 镇静催眠药为 BZ,主要有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 仑、阿普唑仑、咪达唑仑等,此类药物具有疗效肯定、 吸收较完全、不良反应相对较小、比较安全等优点[12] 。 与第一代药物相比,BZ 药可以与苯二氮 受体选择性 地结合,吸收迅速,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常用于低 剂量间断或短期治疗慢性失眠。但是,BZ 药有宿醉作 用、反跳性失眠、记忆损害、耐药性、依赖性等不良 反应[13] 。NBZ药为第三代镇静催眠药,代表药物为唑 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此类药 物具有起效快、时间短、作用明显、安全性相对较高 的优点。但是,这些药物依然有成瘾、耐受、增加跌 倒风险、记忆损害的可能性,尤其是唑吡坦和佐匹克 隆。应按需治疗,避免长时间使用[14] 。唑吡坦还有使 用后可能立刻出现“朦胧性觉性”状态的作用,故临 床上宜睡前使用[15] 。右佐匹克隆是目前国内惟一可以 长期使用治疗失眠适应证的催眠药。(2)褪黑素受体激 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物有雷美尔通、特 斯美尔通。褪黑素的信号通路是干预失眠的关键因素。 普通褪黑素因为半衰期过短,未获批准用于失眠的治 疗,但有资料显示对轻度失眠患者可能有效果[16] 。雷 美尔通具有内源性褪黑素特征,后来研究[17] 表明,它 很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了增加失眠患者的睡眠总时间, 也可用于治疗昼夜节律失调的患者,尤其适合老年失 眠患者使用。(3)其他药物:其他治疗失眠的药物还有 镇静性抗抑郁药、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但这些药物 很少单独使用,常与上述 2 种催眠药物联合使用,方 可取得良好疗效。 2.2.3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中医称为“不 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 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 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 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 习和健康[18] 。该病名可追溯到 《难经·四十六难》: “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老人血 气衰……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黄帝内经》 将其称为“不能眠”“卧不安”“不瞑”等。《灵枢· 口问》记载:“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 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 尽而阳气盛则寤”。 2.4 中医学对失眠病因病机的研究 中医认为饮食不 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19] 等因素均可导 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故而导致失眠。其病理变化 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2.5 中医学对失眠的治疗 2.5.1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主要方 法,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选方用药,从而平衡阴阳, 调畅气血。林慧娟等[20] 根据《伤寒杂病论》,将失眠分 为血虚、气虚、阴虚、阳虚、食积及肝郁 6 个证型。 血虚型,治以清热除烦、养血安神;气虚型,治以益 气健中、养心安神;阴虚型,治以培补真阴、清心安 神;阳虚型,治以温阳补虚;食积型,治以消食和胃; 肝郁型,治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在此证型、治则 的基础上,应用经方酸枣仁汤、黄芪建中汤、黄连阿 胶汤、金匮肾气丸、调胃承气汤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郑立升等[21] 运用《黄帝内 经》所载半夏秫米汤为主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 30 例,结果:治愈 14 例(46.7%),有效 13 例(43.3%), 无效 3 例(10%),总有效率高达 90%。朱先州[22] 应用归 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 65 例,总有效率高 达 96.92%,效果确切。袁嫣[23] 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痰 热内扰型不寐患者共计 23 例,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 95.70%。王秀珍等[24] 对 52 例辨证为心火亢盛型不寐的 患者,应用加味凉膈散加减治疗,总有效率为 100%。 薛玲等[25] 采用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型失眠患者 40 例, 总有效率达 92.5%。闫雪丽等[26] 采运用清心汤合枕中丹 加减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 48 例,总有效率达 197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第 21 卷第 10 期·总第 402期 2 0 2 3 年 5 月 ·下 半 月 刊 89.6%。耿凤[27] 采用加减乌梅丸治疗失眠症患者 28 例, 总有效率达 96.43%。赵海丹[28] 运用温胆汤治疗顽固性 失眠,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 94.4%。刘薛萍等[29] 运用酸 枣仁汤联合阿普唑仑治疗肝癌术后血虚型失眠,发现 其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2.5.2 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与汤药煎服相比,具有简 单、便捷的优势,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同样被 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刘颖等[30] 采用乌灵胶囊治疗 焦虑性失眠患者 40 例,总有效率达 92.5%。高声传 等[31] 运用酸枣仁颗粒治疗中老年失眠患者 70 例,治疗 1 个月后,临床总有效率达 91.5%,且治疗后,患者的 睡眠时间较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可见酸枣仁颗粒对失 眠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王晓宇[32] 采用甜梦口服液治 疗失眠患者 40 例,总有效率达 90%,认为甜梦口服液 能有效缓解失眠患者的症状。 2.5.3 其他中医疗法 中医针灸治疗失眠历史悠久, 通过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治疗失眠,临床 效果显著。高希言等[33] 选取 64 例失眠患者,并将全部 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32 例,对照组选 取常规穴位(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三阴交)行 针刺治疗,试验组在背俞穴(心俞、膈俞、脾俞、肝 俞、神道) 行针刺治疗,2 组患者各治疗 1 个月,结果 提示背俞穴针刺效果优于常规穴位针刺。余雪林[34] 运 用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症 34 例,对睡眠质量、睡眠效 率及焦虑状态的改善明显。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失眠是一种病理机制较为复杂的疾病,当前社会越 来越多的人被失眠所困扰,影响其生活质量,如何有效 地治疗失眠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西医药物 治疗失眠,虽然见效快,作用机制与效果相对明确,但 会使人逐渐产生依赖性,损害人体的认知功能,以及停 药之后产生戒断综合征、异常精神状态等问题,不宜长 期服用。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辨证论治 理论的指导下,精准地选方用药,调和气血、平衡阴 阳,从根本上使机体恢复至正常平和状态[35] 。相比西药 而言,其有着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的广阔发展前 景。但是中医药治疗失眠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当下需要 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比如辨证分型的多样性、诊断标 准及效果评定标准的缺乏统一性、科学试验方法的不足 等。因此,系统总结出中医药论治失眠的优秀学术思 想,充分挖掘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巨大优势,能更有效 地指导临床,给临床工作者提供宝贵的经验,使中医药 治疗失眠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参考文献 [1]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