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源共享
超声造影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杨美玲,李丽丽,陈  梅,王立波,任秀昀     【摘要】  目的  探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IPSA)的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治疗方式选择及治疗效果评估。 方
日期:2025/1/21       浏览次数:139

 超声造影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杨美玲,李丽丽,  ,王立波,任秀昀     【摘要】  目的  探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IPSA)的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治疗方式选择及治疗效果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 析 2013-01 2024-03 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诊治的 IPSA 患者资料 39 治疗前均应用常规超声进行瘤体大小瘘口直 径瘘口血流速度测量,必要时行超声造影检查治疗方式:首选压迫治疗,压迫治疗失败者选择超声引导下凝血酶封堵,上 述方式失败或有禁忌证者选择外科手术及覆膜支架植入术并对治疗成功的各治疗组的瘤体大小瘘口直径及瘘口血流速 度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纯假性动脉瘤 34 (34 / 39,87. 18%),复杂假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或多发动脉瘤等) 5 (5 / 39,12. 82%)。 压迫组与凝血酶封堵组(P= 0. 048)、手术组(P = 0. 013)在瘤体大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压迫组与 凝血酶封堵(P= 0. 006)、手术组(P= 0. 043)在瘘口大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压迫组凝血酶封堵组手术组在流速大小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为复杂性 IPSA 的有效诊断方法,凝血酶封堵术为压迫治疗失败的 IPSA 治疗的有效补 救方法    【关键词】  超声造影;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凝血酶     【中国图书分类号】  R473. 5       随着介入诊断及治疗的广泛应用,穿刺部位血 肿动静脉瘘医源性假性动脉瘤( iatrogenic pseudoaneurysms,IPSA)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有所升高,其 中以 IPSA 最为常见[1] ;文献[2] 报道大多数 IPSA 不能自愈,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其不断变大,可能出 现瘤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后脱落导致动脉栓塞等 并发症目前主要治疗方案有局部压迫疗法超声 引导 下 压 迫 治 疗 ( ultrasound guide compression, UGC)、超声引导下瘤腔注射凝血酶封堵( ultrasound 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UGTI)、覆膜支架置入外 科手术等[3] 文献[4,5] 报道,超声造影较常规超 声能更清晰地显示瘤体大小数目瘘口位置伴行 静脉等情况,IPSA 的治疗方式选择具有指导性   武警医学  2024 12   35   12   Med 1067 J Chin PAP, Vol. 35,No. 12,December,2024  DOI:10.14010/j.cnki.wjyx.2024.12.017作用,可明显提高诊疗安全性现总结分析我院诊 断治疗的 IPSA 39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选取 2013-01 2024 - 03 我院收治 IPSA 患者 39 ,其中男 23 ,16 ,年龄 37 ~ 87 ,平均(65. 9±12. 6)患者来源于心血管内 科 30 ,神经内科 4 ,血管外科 4 例和肾脏病科 1 纳入标准:由常规超声或超声造影明确诊断 并经临床治疗愈后等证实为 IPSA 的患者本研 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知情同意,并签 署知情同意书1. 2  仪器与方法  超声仪( GE Logic E9 GE Logic E),超声造影剂六氟化硫,治疗封堵药物应用 凝血酶冻干粉检查方法:首先应用灰阶及彩色多 普勒超声观察 IPSA 的部位大小数目瘘口的位 置瘘口内径瘘口处收缩期峰值流速瘤体内部是 否有附壁血栓及其伴行静脉情况等;然后必要时行 超声造影检查明确 IPSA 类型及是否合并动静脉瘘 等,若合并动静脉瘘则进一步行 CTA DSA 确诊由于患者均为介入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凝剂治疗, 因此均未停用抗凝剂1. 3  治疗方式  首选压迫治疗,治疗无效时选择 凝血酶注射封堵治疗,瘤体较大存在禁忌及合并动 静脉瘘时选择外科手术或覆膜支架置入术测量患 者治疗前后的瘤体大小瘘口直径瘘口血流速度, 并进行比较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6. 0 软件进行分析, 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两组间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用%描述,χ 2 检验, 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2. 1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  39 IPSA 患者的瘤 体大小瘘口直径瘘口血流速度分别为 ( 4. 1 ± 2. 1)cm、(2. 4±1. 0)mm (215. 9±117. 0) cm / s;其 中单个瘤体的 34 ( 87. 18%),多个瘤体的 2 (5. 13%),合并动静脉瘘 3 (7. 69%)。 首次局部 压迫或 UGC 治疗成功 13 (33. 33%);UGTI 治疗 19 (48. 72%),治疗成功率(94. 73%);外科手术 3 (7. 69%),覆膜支架置入术 4 (10. 25%),一 般情况见表 1。 压迫与凝血酶封堵手术在瘤体大 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压迫与凝血酶封堵手术 在瘘口大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压迫凝血酶封 堵手术在流速大小上差异无统计学 意 义 ( P > 0. 05)。 1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患者一般情况 (xs) 治疗方式 例数 性别(/ ) 年龄/ 岁 瘤体大小/ cm 瘘口内径/ mm 瘘口流速/ (cm/ s) 压迫 13 8 / 5 66. 7±12. 2 2. 9±1. 8 2. 1±0. 5 163. 8±97. 6 凝血酶封堵 19 10 / 9 78. 5±10. 6 4. 4±2. 2 2. 9±0. 9 236. 8±133. 4 手术 3 2 / 1 53. 5±6. 8 5. 9±1. 8 3. 0±0. 8 201. 0±46. 2 覆膜支架置入 4 2 / 2 78. 5±7. 5 5. 0±0. 4 2. 7±0. 7 261. 5±10. 5 :与压迫比较,①P<0. 05。 2. 2  典型病例 1  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在诊断 IPSA 类型上更有优势,如本组病例中 1 例患者常规超 声发现两个瘤体,CDFI 在股浅动脉后方见一异 常花色血流,多次观察常规超声不能明确诊断,遂行 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后明确此患者为三个瘤体 的 IPSA,且合并动静脉瘘的形成,术前的明确诊断 指导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改善了患者的 预后(1)。 2. 3  典型病例 2  所有凝血酶封堵治疗的患者均 行常规超声明确是否封堵成功,不能明确时增加超 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可较常规超声发现小的 残留”,如图 2 患者凝血酶封堵治疗后常规超声瘤 体呈实性回声,CDFI 显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 造影则可观察到原瘘口处局部高增强区,但因其范 围较小,嘱患者加压包扎,1 d 后复查常规超声发现 IPSA 再次复发且瘤体较前增大,遂行二次凝血酶封 堵治疗,术后超声造影提示瘤体呈完全无增强,定期 复查后无再发征象。 1068   武警医学  2024 12   35   12   Med J Chin PAP, Vol. 35,No. 12,December,2024 1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IPSA)三个瘤体的超声造影     患者,,86 ,A-C. 股浅动脉前方可见两个囊性结构,大小分 别约 1. 8 cm×1. 3 cm、2. 9 cm×1. 5 cm;CDFI:内均可见动脉血流信 号,并可见股浅动脉血流先进入较小囊腔,后经其流入较大囊腔;股 浅动脉后方与股深动脉之间可见环绕花色血流,范围约 0. 6 cm× 0. 4 cm;较小囊腔瘘口流速 324. 8 cm/ s,较大囊腔瘘口流速 82 cm/ s, 股浅动脉后方花色流速>400 cm/ s;D-F. 超声造影后股浅动脉 16 s 见造影剂灌注,股浅动脉后方环绕花色血流处与股浅动脉前方较小 囊性结构与股浅动脉呈同步增强,增强程度与股浅动脉一致,股浅 动脉前方较大囊腔与股浅静脉 17 s 见造影剂灌注,峰值强度稍低于 股浅动脉,其后方股浅静脉显影2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IPSA)凝血酶封堵治疗后的 超声造影典型病例     患者,,70 ,A、B. 常规超声见瘤体内无回声消失,呈实性等 回声,CDFI 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C. 造影后 29 s 股动脉见造影剂灌 注,瘤体绝大部分未见造影剂灌注,仅在瘘口部可见 8 mm×8 mm 高 增强区;D、E. 瘤体呈囊实性,大小 7. 8 cm×4. 6 cm×5. 3 cm,瘤体内无 回声范围 4. 0 cm × 3. 0 cm ×3. 0 cm,瘤颈宽度 2. 5 mm,CDFI 瘘口处 可见血流信号,收缩期峰值流速 467. 3 cm/ s;F. 第二次凝血酶封堵 治疗后:超声造影后 28 s 股动脉见造影剂灌注,瘤体内未见造影剂 灌注,呈无增强3          IPSA 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由于动脉管壁局部 破损导致血液外溢包裹形成的囊性或囊实性结构, 该结构与其旁动脉可见瘘口相通,外伤感染及动脉 瘤的自发破裂是其形成的原因;随着介入诊断及治 疗的普及,IPSA 近年来发病率为 0. 3% ~8. 0% [6-8] 。 IPSA 在术后查体时多可发现,灰阶及彩色多普 勒超声表现为受损动脉旁囊性或囊实性包块囊性 部分可见旋涡状血流信号可见瘘口与相邻动脉相 通包块内可探及动脉样血流频谱,CDFI 在瘘口处 可探及双期双向的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则可更清晰 地显示瘤体大小数目瘤体内血栓瘘口等情况,同 时对于并发症的诊断也明显优于常规超声,表现为 瘤体与其旁动脉同时显影,或稍晚于其旁动脉显影, 并可见造影剂自瘘口处向包块内灌注,若瘤体内存 在血栓时可见瘤体内局部呈无增强,若伴行静脉同 时显影则可明确诊断为 IPSA 合并动静脉瘘,如本 组病例中有 1 例为常规超声未能发现合并动静脉瘘 形成,通过超声造影进行了补充诊断[9] 本组病例的研究表明对于瘤体<3 cm IPSA 压迫治疗效果好,3 ~ 5 cm IPSA 超声引导下凝血 酶注射治疗效果好,>5 cm 或存在禁忌证时则需选 择手术或覆膜支架置入治疗压迫法因其耗时较长 且预后不稳定,尤其是肥胖患者难以彻底愈合;外科 手术又具有创伤大花费高复杂化等特点,部分身 体状况较差的患者难以耐受;所以 UGTI 因其创伤 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花费少的优势逐渐成为首 选治疗方法,成功率达 90%以上[10] 明确的术前诊 断对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起到了指导性作用,若超 声造影明确合并动静脉瘘形成时需慎用凝血酶封堵 治疗,以防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包块大小 的准确测量对凝血酶的用量也起到指导性作用,数 目的准确显示可避免小的囊性包块因常规超声显示 不清,未进行封堵,造成二次复发等情况,超声造影 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本研究 UGTI 治 疗 IPSA 19 ,其中 1 例患者多次注射凝血酶治疗 失败后行外科手术治疗,3 例患者行第 2 次凝血酶 注射治疗后成功,其余均一次成功超声造影在 IPSA 治疗效果评估上也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当包块内无造影剂填充时可确认封堵 完全,尤其对于瘘口处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如 图 2 患者 CDFI 在瘤体内及瘘口处均未探及血流信 号,但超声造影提示瘘口处可见小高增强区,随诊观   武警医学  2024 12   35   12   Med 1069 J Chin PAP, Vol. 35,No. 12,December,2024 察后也证实首次 UGTI 失败。 UGTI 治疗 IPSA 时注意以下几点可明显提高成 功率[11-16] :(1)治疗前需首先确保患者凝血功能正 常,是否对凝血酶过敏等;(2)治疗前行超声造影检 查明确诊断 IPSA 数目大小瘘口直径及是否合并 动静脉瘘等情况,可通过 UGC 使瘤体减小,初步估 测凝血酶用量;(3)治疗时使用三通附带注射导管 以及小容量注射器(2 ml)、穿刺针进入瘤体后远离 瘤颈口拔针时加压在瘤颈部近瘤腔面注入少许凝 血酶,治疗后适当加压,避免用力过度冲开瘘口,使 凝血酶逆流进动脉导致动脉栓塞等;(4) 当存在多 个 IPSA ,优先选择离破损动脉最远的囊腔注射, 并向内逐步完成;(5)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发热下肢疼痛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实时动态 观察下肢动静脉情况;(6)治疗后行超声造影检查 明确是否封堵完全并及时停用抗凝剂;(7) 对于情 况复杂的 IPSA 可以在超声造影的指导下进行凝血 酶注射,观察瘘口的时候,着重观察造影剂开始显影 的前 15 s,同时凝血酶的注射不应超过造影剂显影 后 45 s。 回顾本研究中凝血酶注射治疗失败病例及 查阅文献得知治疗失败可能与患者瘤体较大瘤颈 较宽瘤颈位置较深瘘口流速过快术后未及时停 用抗凝剂等因素有关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在 IPSA 诊断治疗方式选 择治疗及效果评估中均发挥着重要价值,是超声医 师诊治 IPSA 有效方法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