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外伤
脉络膜裂伤
脉络膜、Bruch 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破裂常见于眼球钝挫伤。急性期裂伤部位可被出血遮蔽,3 ~ 4 周后伤口边缘 RPE 增生形成瘢痕。前部裂伤常平行于锯齿缘,后部裂伤一般呈新月形,以视盘为中心,凹面朝向视盘。若伴有视网膜震荡或视网膜下出血,或裂伤位于黄斑区,患者可有视力下降。在愈合过程中(伤后数月至数年)可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黄斑未受累者预后良好,累及黄斑者预后较差。
治疗
● 一般无须特殊治疗,除非继发 CNV。
● 中心凹外或中心凹旁 CNV 可局部光凝治疗,中心凹下 CNV 可尝试抗血管内皮生长 因子药物治疗。
● Amsler 方格表监测 CNV。

脉络膜裂伤呈新月形、以视盘为中心,凹面朝向视盘,周围有视网膜下出血。
视网膜震荡(柏林水肿)
眼球钝挫伤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损伤,视网膜外层变白,称为视网膜震荡。视网膜震荡可发生在视网膜任一区域,可伴有出血和脉络膜裂伤。视网膜变白的原因是视网膜外层中细胞内水肿和组织破坏,但不存在细胞间质水肿。如病变累及黄斑称为柏林水肿,其他部位则称为视网膜震荡。若病变位于黄斑区可引起视力骤降,随着视网膜颜色恢复正常,视力可恢复 ;如有中心凹损伤可引起永久性视力损害,但一般都能消退,不留后遗症。视力并不总与视网膜变白程度呈正相关。视网膜震荡偶可引起黄斑裂孔,预后不一。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视网膜震荡病变区域早期可有荧光遮蔽。
● 本病无须特殊治疗。

视网膜震荡,可见视网膜外层变白

钝挫伤致视网膜震荡,可见视网膜变白,注意脉络膜裂伤上方的视网膜下出血
Purtscher 视网膜病变
本病为多发性长骨骨折伴脂肪栓塞或胸部和头部的严重挤压伤后,眼底出现多发性白色斑、大棉绒斑,以及围绕视盘的眼底出血,可有视盘水肿和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通常在数周至数月后自行消退。若无外伤史,Purtscher 视网膜病变可能与急性胰腺炎、胶原血管病、白血病、皮肌炎和羊水栓塞等有关。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视网膜血管荧光素渗漏,晚期静脉着染。
● 本病无须特殊治疗。

Purtscher 视网膜病变中的多发性白色斑、棉绒斑和视网膜内出血
外伤性视网膜裂孔
外伤性视网膜裂孔即视网膜全层裂孔,常呈马蹄形,多发生在玻璃体基底部、格子样变性区后缘或视网膜小簇处(此处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牢固)。由于多数患者为年轻人,成形的玻璃体堵塞裂孔从而不发生视网膜脱离。玻璃体中可有色素颗粒(玻璃体烟灰样浑浊,也称 Schaff er 征)、出血、盖瓣(常在视网膜裂孔上方)和玻璃体后脱离 。患者常诉眼球运动时有闪光感和飞蚊症。液化玻璃体可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脱离,甚至可发生在出现裂孔后数月乃至数年之久。长期裂孔周边有色素沉着。
视网膜巨大裂孔
外伤性视网膜裂孔> 90°或超过 3 个钟点位为视网膜巨大裂孔。
玻璃体基底部 撕脱
玻璃体基底部撕脱表现为锯齿缘区域玻璃体基底部撕脱,外伤的特征性改变。
锯齿缘裂孔
锯齿缘裂孔为锯齿缘处玻璃体分离时引起的视网膜裂孔,常呈鱼嘴样外观。
锯齿缘前裂孔
锯齿缘前裂孔即玻璃体基底部前缘处的裂孔,最常见于颞上象限。
锯齿缘离断
锯齿缘离断最常见于外伤,指锯齿缘处的视网膜离断,常见于颞上象限(22%)或颞下象限(31%)。视网膜脱离的风险随时间延长而上升,首诊时仅为 10%,2 年时达 80%。
● 有症状(闪光感和飞蚊症)的视网膜裂孔,若无视网膜脱离,可沿裂孔边缘冷凝(勿冷凝裸露的 RPE)或做 2 ~ 3 排激光光凝。
● 如存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锯齿缘离断、玻璃体基底部撕脱或巨大裂孔等情况,需要视网膜专科医师做视网膜手术治疗。
两个马蹄形裂孔,大裂孔上方可见视网膜血管骑跨裂孔
后极部巨大裂孔,超过 3 个钟点位
弹伤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高速弹射物冲击波可造成视网膜和脉络膜外伤,引起脉络膜裂伤、视网膜出血和视网膜震荡,玻璃体积血较常见。病变区域愈合后遗留有白色的纤维化瘢痕和RPE 改变。年轻患者无明显玻璃体液化,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较低,但在这些患者中眼底改变与视网膜脱离类似。
● 本病无须特殊治疗。玻璃体无明显液化的年轻患者应密切随访,警惕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弹伤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见视网膜下出血和视网膜震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