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期 广东公安科技 总第 128期 血迹是命案现场最常见的痕迹物证之一, 血迹分析在现场重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血迹分析得出的结论已经得到执法部门和法学 界的普遍承认,在案件调查和法庭审判中发挥了 巨大的作用。喷溅血迹是血迹形态的一种[1] , 喷溅血迹的存在不但明确认定了此处就是伤害 发生的第一现场,而且在暴力死亡案件中喷溅 血迹随着出血点位置的移动、血压波动等变化 而在形态、位置上发生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 客观反映出被害人的行为过程,以及作案人的 作案过程,因此,根据喷溅血迹的位置和形态 推断出血点的位置对现场重建进而对侦查破 案、法庭审判举证都具有重大意义。 1 传统推断喷溅血迹出血点的方法及其缺点 传统的方法主要依靠血迹形态学分析推断 出血点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2] :1)拉 线法;2) 三角函数计算与绘图法;3) 计算机 程序法;4) 公式法。以上4种方法都是利用血 迹的形态学特征,根据三角函数计算出血滴接 触客体时的角度,再拉线、绘图或者计算机程 序法用直线模拟血滴的飞行轨迹。传统推断出 血点位置的方法非常实用,但是有 2 个缺点是 本身无法克服的。 (1)系统误差: 传统方法都是以血滴飞行轨迹是直线为前 提的。但实际情况血滴的飞行由于受到重力和 空气阻力的影响,其飞行轨迹是一个不标准的 抛物线。如果判断飞行距离非常近的血滴,拉 线法推断出血点误差相对较小,实际的出血点 位置可能略低[3] 。但是,对于飞行距离相对较 长的血滴来说,误差已经使得该方法失去了使 用价值(如图1)。 图1 图 1.A 为出血点,ABC 为血迹飞行路线。 当B处有客体形成血迹时,用拉线法推断出血 点位置为A’。当血迹飞行距离较长,到C处形 成血迹时,用拉线法推断出血位置为A”,与A 回归方程法推断喷溅血迹出血点位置 袁自闯1 高 振2 (1. 广东省公安厅刑事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050; 2. 广州市公安局南沙分局,广东 广州 511457) 摘 要 动脉喷溅血迹亦称为喷溅状血迹,是现场血迹形态的一种,包含着重要的犯罪信息。根据喷溅 血迹形态可以推断出血点的位置进行犯罪现场重建。传统推断喷溅血迹出血点的位置的方法有 着其固有的缺点。本文介绍了用回归方程推断喷溅血迹出血点位置的方法,并结合案例说明了 该回归方程的应用,可以作为传统血迹分析方法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喷溅血迹 血迹分析 犯罪现场 · 49 ·2017(2) 袁自闯等:回归方程法推断喷溅血迹出血点位置 已经相去甚远。 (2)测量误差: 根据笔者现场勘查的经验,现场遗留的喷 溅血迹一般直径都在 12mm 或者更小。以此测 量的结果用三角函数计算出血滴与客体平面的 接触角度,然后根据该角度拉线模拟出血滴的 飞行轨迹,再在该轨迹上找出出血点的位置。 经过几个转换以后,血迹的原始测量误差就会 逐级放大。以长短轴分别为7mm、5mm的椭圆 形血迹为例,误差为±0.2mm (测量精度已经很 高了) 时,计算出的角度 (42~50°) 相差 8°, 放到1m的距离上判断出血点的位置相差可以大 至29cm。 2 根据回归方程推断喷溅血迹出血点的方法 考虑到对传统方法缺点的补充,高振等人 进行了动脉喷溅血迹动力学及形态学分析结合 起来推断出血点位置的研究。通过动脉喷溅血 迹模拟装置,模拟水平方向上不同高度、血 压、血管管径下形成的动脉喷溅血迹。结果发 现:血液的最远喷射距离随压力的增加而增 大,随管径增大而减小,且两因素间存在交互 作用,喷射距离与压力及管径存在较好的线性 关系[4] 。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喷射距离的多 重线性回归方程。方程如下: 表1 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 (y、x1、x2分别代表喷射距离cm、血压mmHg和管径mm) 高度/cm 50 100 150 回归方程 y=21.262+0.723x1- 6.067x2-0.135x1x2 y=48.272+0.855x1- 12.841x2-0.138x1x2 y=50.032+1.002x1- 13.993x2-0.148x1x2 r 0.943 0.954 0.94 F 309.689 394.695 334.326 P 0.001 0.001 0.001 该方程基于动力学的方法,设定血滴的飞 行轨迹为抛物线,避免了重力及空气阻力引起 的误差。同时由于不用测量血迹的长宽比,也 避免了测量误差的放大,为推断出血点位置提 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在回归方程上有 3 个变量,它们分别是喷 射距离,压力和动脉管径。在一个有喷溅血迹 的案件现场,很容易从受害者身上的损伤部位 得知出血点高度和通过损伤破裂的是哪一条动 脉或者其分支,进而通过测量或者查找资料得 到相关的动脉管径。用正常人体的动脉收缩压 160mmHg (因为应激反应,比正常收缩压稍 高) 代入方程中。即可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出喷 射距离y。通过椭圆形血滴的长轴方向、血滴边 缘毛刺的方向及血滴周围卫星状血迹的指向可 以确定动脉喷溅血迹的喷射方向。喷射的方向 和喷射距离都确定了,就可以从动脉喷溅血迹 定位出血点的位置了。 同一位置的喷射源有不同方向的喷射血迹 的话,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确定出血点的 水平位置(拉线法)。同样通过上述变量代入回 归方程,结果跟回归方程吻合程度最高的就是 出血点的高度。知道出血点的高度,结合受伤 部位及现场分析就能判断伤者是在直立位,坐 位还是卧位等姿态被打击受伤。进而可以对受 害者受伤时的情况进行现场重建。 3 案情简介 某日,接群众报案称:其进入自己居住的 房间时,发现其一名舍友张某趴在床上已经死 亡,地板上有大量血迹。 3.1 现场勘查及尸体检验 (只摘录尸体与血迹 分布的勘查内容) 现场位于某小区3单元306房。死者房内有 3 张双层铁架床和一张写字台。写字台位于房 北侧的窗户下方地面上,在写字台南侧地面上 有 4 处滴状血迹。东床为双层铁架床,床头向 南,床尾靠房间北墙,上层铺位床板处距地面 141cm,距房顶 130cm,床长 193cm,宽 95cm, 床头处护栏由角铁横梁构成。在床头处下方地 面上有一处大小约30×30cm的血泊。在床头护 栏铁架顶端有血迹。上层铺位床垫上有一具男 尸。尸体呈俯卧状,头南脚北。床头护栏部位 有擦拭、柱流、溅落状血迹。东墙上血迹为溅 落血迹,位于东床上层铺位以上的血迹分布在 距地面141cm至房顶,距北墙90cm至193cm范 围内。房顶上有溅落状血迹,血迹分布在距东 墙 105cm 至 201cm,距北墙 45cm 至 170cm 范围 内。尸体损伤主要位于头部,左面部至左颞 · 50 ·袁自闯等:回归方程法推断喷溅血迹出血点位置 2017(2) 部、枕部广泛的皮下出血。头皮多处创均深达 皮下。双上肢没有损伤及出血。 3.2 现场血迹分析 该现场的血迹在尸体头部所在的床头部位 附近的房顶、墙面、地面、床上及地面物品上 的血迹多为滴落状、溅落状血迹及血泊和浸染 状血迹。墙壁和房顶的溅落状血迹较多,通过 测量并用拉线法推断出血部位就在现场床头附 近。这跟现场尸体位置和损伤的部位集中在头 部是吻合的。由于床头是角铁材质,他人打击 或者自己在床头撞击都可以形成。反而是距离 床头出血位置最远的 4 处滴状血迹引起了注 意。这 4 处滴状血迹位于写字台前地面,接近 带状分布,毛刺方向指向远离床头血泊的方 向,距床头出血位置水平距离约最远 190cm, 最近 140cm。血迹呈类圆形,直径分别为: 18、22、16、13mm。如此大且孤立的血迹不同 与细小的溅落状血迹。如果是滴落状血迹的 话,那死者受伤时肯定有另外一个人在场;如 果是抛甩状血迹的话,由于死者双上肢没有受 伤出血,现场并没有发现能产生抛甩状血迹的 主体 (有一定长度,能挥动,如锤子、棍棒 等),那肯定有人把产生抛甩状血迹的主体带离 现场了。两者毫无疑问的都把这个现场指向了 一个凶杀现场! 当按照这个思路侦查下去,遇到困难甚至 矛盾时,再回头审视这 4 处血迹。如果不是抛 甩状和滴落状血迹的话,那就只能用喷溅状血 迹来解释了,而且血迹分布呈条带状也符合喷 溅血迹的特征。由于血迹呈类圆形,如果按照 传统的拉线法来推断这 4 处类圆形喷溅血迹的 出血位置都能拉到天花板上去了,这显然是不 合理的。凭经验喷溅血迹呈抛物线完全能落到 此地。于是尝试用回归方程法来推断出血点的 位置。根据尸体检验尸体头部受伤的部位为左 耳廓、颞部、顶部及枕部。破裂出血的动脉应 为枕动脉、耳后动脉、颞浅动脉的分支或者其 交通支,直径约 0.5~1.0mm。计算时取中值 0.7mm。出血位置高度在床板上方,出血高度 为150cm左右。用该高度的回归方程y=21.262+ 0.723×1-6.067×2-0.135×1×2算出其在血压为 160mmHg 时的喷射距离约为 183.9cm。跟实际 测量的4处血迹距床头水平距离为140~190cm 相吻合。这合理解释了这 4 处血迹作为喷溅血 迹的合理性。如果这 4 处血迹不是抛甩状血迹 的话,那死者出血 (受伤) 时就没有他人在 场。从现场血迹分析也不能排除此现场是一个 自杀现场。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法推 断动脉喷溅血迹出血点位置的方法避免了拉线 法等传统方法的缺点,可以作为拉线法的合理 补充。但是本回归方程仅仅是水平喷射方向的 回归方程,不能涵盖如喷射角度位多样、个人 血压值有个体差异、受伤出血时伤口本身在移 动中带有的速度影响喷射距离等复杂的现场情 况。但是在现场血迹分析方面又多了一个有益 的思路。不断完善后有望作为血迹分析的常规 方法使用。 参考文献: [1]闵建雄. 浅谈血迹分类[J]. 刑事技术,2002(5):6-37. [2]游盛中,高振,袁自闯,等. 现场血迹推断出血点位置 的研究进展[J]. 中国司法鉴定,2014(6):40-43. [3] 罗亚平. 利用喷溅血迹判断出血点[J]. 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7. [4]高振,袁自闯,游盛中,等. 动脉喷溅血迹动力学及形 态学的模拟式样观察[J].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3 (3):199-202. · 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