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身体皮肤是一个最大的感觉器官。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稍。一般认为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触觉对人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是人们社会交际过程中的重要行为方式。有研究报道,在人出生之前触觉可能是最早起作用的感觉之一。冷觉和温觉合称温度觉。痛觉是由有可能损伤或已经造成皮肤损伤的各种性质的刺激所引起的,它们除引起不愉快的痛苦感觉外,尚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皮肤中的神经十分敏感,它们除了能对最轻的拉动作出反应,而且还能“记住”很重的打击。它们能警告人们那些太烫、太尖、有粗糙边缘的东西。由神经得到的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送到大脑,大脑一旦接受到危险信号,就立刻发出指令使身体作出防护性反应,避免更多伤害和危险。此外,皮肤也能传给大脑一些令人愉快的感觉。如果你的手触摸一个暖和柔软的物体,敏感的皮肤就会把愉快的触觉信息传到大脑,人体随即作出相应的反应,于是手继续愉快地触摸这个物体。皮肤对人体作出了许多贡献,它可以保护你的身体,保持你正常的体温,给你各种触觉感受。尽管皮肤在一定程度上能自行修复,但仍然需要我们悉心照顾,保持它干净卫生,不让它受到伤害。皮肤(skin)覆盖在身体表面,柔软而有弹性,全身各处皮肤的厚薄不等,手掌侧面和足跖侧面的皮肤最厚,缺乏毛囊,具有皮嵴,以抵抗磨擦。身体背侧和伸侧的皮肤较腹侧和屈侧的皮肤厚,皮肤的表面积平均为1.7m2。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其深面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皮下组织,即浅筋膜。浅筋膜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浅淋巴结等。皮肤的附属结构有毛发、指(趾)甲、皮脂腺、汗腺和乳腺等。
表皮(epidermis)是复层鳞状上皮层,无血管分布。在手掌和足底最厚。表皮的基底层细胞之间,有色素细胞。色素细胞的多少,是决定肤色的主要因素。
真皮(dermis)位于表皮深面,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交织构成,并含有从表皮陷入的毛发和腺体,以及从深层来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其末梢。

手掌皮肤切面
皮肤的功能:⑴防止体内液体的丧失;⑵防止体外物质(如细菌、病毒、虫子等病原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等)的侵入,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对机体有保护作用;⑶皮肤表面有汗腺的开口,可在排出汗液的同时排泄废物并调节体温;⑷皮肤内含有多种感受器,如接受痛、温、触、压等刺激的感受器。皮肤内含有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sensory nerve ending),这些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该终末与其它结构共同组成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按其结构可分为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神经末梢两类。
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结构较简单,较细的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末段分成细支,分布在表皮、角膜和毛囊的上皮细胞间,或分布在各类结缔组织内,如骨膜、脑膜、血管外膜、关节囊、肌腱、韧带、筋膜和牙髓等处。能感受痛、冷、热和轻触的刺激。

有被囊神经末梢(encapsulated nerve ending):末梢外面均包裹有结缔组织被囊,常见如下。
⑴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又称Meissner小体,分布于皮肤真皮乳头内,以手指、足趾的掌侧的皮肤居多,感受触觉,其数量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触觉小体呈卵圆形,长轴与皮肤表面垂直,外包有结缔组织囊,小体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时失去髓鞘,轴突分成细支盘绕在扁平细胞间。
⑵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又称Pacinian小体,体积较大(直径1~4mm),卵圆形或球形,广泛分布在皮下组织、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感受压觉和振动觉。小体的被囊是由数十层呈同心圆排列的扁平细胞组成,小体中央有一条均质状的圆柱体。有髓神经纤维进入小体时失去髓鞘,裸露轴突穿行于小体中央的圆柱体内。
   
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产生多种感觉。一般认为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由对皮肤的机械刺激引起的触、压觉,由温度刺激引起的冷觉和热觉,以及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觉。用不同性质的点状刺激检查人的皮肤感觉时发现,不同感觉的感受区在皮肤表面呈互相独立的点状分布。如用纤细的毛轻触皮肤表面时,只有当某些特殊的点被触及时,才能引起触觉。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找到冷点、热点和痛点等。在皮肤的两点上给予刺激,把能分辨出是两点刺激时的两点间最小距离,称为两点阈或两点辨别阈 。给皮肤施以触、压等机械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分别称为触觉(touch sense)和压觉(pressure sense)。微弱的机械刺激使皮肤触觉感受器兴奋引起的感觉称为触觉;较强的机械刺激使深部组织变形而引起的感觉称为压觉,两者相比,触觉的适应性快,刺激阈值低,比较敏感。由于两者在性质上类似,可以统称为触-压觉。此外,每秒5~40次的机械振动还可刺激皮肤引起振动感觉,可能与触觉感受器有关。触-压点在皮肤表面的分布密度和该部位对触压觉的敏感程度呈正比,如鼻、口唇、指尖等处感受器的密度最高,腹、胸部次之,手腕、足等处最低;与其相应,触-压觉的阈值在鼻、口唇和指尖处最低,腕、足部最高。触-压觉的两点辨别阈在手指处最低,口唇、脚趾、足背、腹、胸、背等处依次最高。触-压觉的阈值可用刺激刚刚引起触-压觉时作用于单位面积的力(g/mm2)来表示。用直径250µm、长数厘米的尼龙丝制作的刺激毛来测定时,口唇、指尖部等处的阈值低,约为0.3~0.5g/mm2,前臂与躯干部的阈值高于指尖部约10~30倍。触-压点的密度虽因刺激毛和体表部位而不同,但平均为30~40/cm2,指尖的掌面比背面的密度大,约为100/cm2。

触-压觉感受器可以是游离神经末梢、毛囊感受器或带有附属结构的环层小体(Pacinian corpuscle)、麦斯纳小体(Meissner corpuscle)、鲁菲尼终末(Ruffini ending)和麦克尔盘(Merkel disk)等。不同的附属结构可能决定它们对触、压刺激的敏感性或适应出现的快慢。触-压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机械刺激。机械刺激引起感觉神经末梢变形,导致机械门控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产生感受器电位。当感受器电位使神经纤维膜去极化并达到阈电位时,就产生动作电位。传入冲动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产生触、压觉。冷觉(cold)和热觉(warmth)合称温度感觉(thermal sense/temperature sense),分别由冷热两种感受器的兴奋所引起。皮肤上分布着冷点和热点,其分布密度远比触、压点低。如用40℃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找到皮肤的热点;用15℃的温度刺激可找到冷点。 在冷点的下方主要分布有游离神经末梢,热感受器可能也是游离神经末梢,由较细的神经纤维传导感觉信号。皮肤的温度感觉受皮肤的基础温度、温度的变化速度以及被刺激皮肤的范围等因素影响。在25~40℃之间,皮肤温度越高,热觉的阈值越低;反之,皮肤温度越低,冷觉的阈值越低。在30~36℃之间,温度感觉可产生适应。在36℃以上或30℃以下,即使皮肤温度没有变化,也常常会有热或冷的感觉。另外,某些化学物质亦可引起温度感觉,如在皮肤上涂抹薄荷油会产生清凉感觉。皮肤温度超过45℃以上时,组织开始破坏,温度感觉则变为疼痛感觉。

上图装置是由两条绞绕在一起的水管,将0~5℃的冷水注入一水管,将40~44℃的温水注入另一水管,如此时用手握住两水管的绞绕之处,就会引起灼热的感觉。
痛觉作为一种感觉,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
(1)痛觉往往和其他躯体感觉混杂在一起,是一种复合感觉。
(2)痛觉常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害怕、恐怖、痛苦和焦虑等。
(3)痛反应的重复性较差,同样的伤害性刺激,往往难于得到稳定的“痛”反应,对不同人、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使刺激条件不变,反应也会变化。
(4)疼痛的主观体验以及伴随的各类反射和反应,常因周围环境、机体状态、甚至于主观愿望、心理活动的不同变化而变化,如战场上的士兵负伤后,往往不会感到疼痛,照样冲锋陷阵,勇敢作战。因此,痛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目前一致的看法是,传递痛觉的伤害感受器广泛地分布于皮肤各层、小血管、毛细血管、腹膜、粘膜下层等处的游离神经末梢。这些游离神经末梢的终末部和组织细胞(或组织液)相接触,在这里容易感受化学物质的作用。当皮肤或内脏器官在创伤、炎症病变或者肌肉在缺血状态下,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出氯化钾、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前列腺素E、乙酰胆碱和P物质等致痛物质,刺激伤害感受器,使之产生痛觉传入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递,进入大脑产生痛觉。
伤害感受器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这类感受器的兴奋阈值都很高,所以又称高阈感受器。根据伤害感受器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3类。
1.机械型伤害感受器:这类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上。当皮肤感受到10~100g或更重压力刺激时,机械型伤害感受器就可发生反应,而对皮肤受到钝器压迫或烫的刺激时不发生反应。
2.机械温度型伤害感受器:这类感受器主要也分布于皮肤上。它们具有对机械和温度刺激的双重感受作用,但是对温、热或冷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远较机械刺激更为敏感和强烈。皮肤温度达到45℃左右时,人即感觉灼痛。一般认为,这类感受器和传导“快痛“有关。
3.多型伤害感受器:这类感受器广泛分布于皮肤、骨骼肌、关节和内脏器官。它们对机械刺激、温度和化学致痛物的刺激都能发生反应,是一些与痛觉发生最为密切的感受器,多次的重复刺激可以发生致敏、疲劳或压抑现象。
单一的疼痛刺激可引起先是快速的,定位准确的,但不很强烈的快痛(或刺痛);然后由弥散的,定位较差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慢痛(钝痛)所代替。慢痛在主观上感到难于忍受,常伴有植物性内脏活动和情绪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