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电话:010-56159040
                         010-52403348

在线客服
首页
中心简介 业务类别 咨询形式 法律法规 新闻公告 专家风采 经典案例 招贤纳士 资费标准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工作流程 理论研究 在线答疑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源共享
人和动物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保持正常的姿势是人和动物进行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姿势的维持依赖于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觉感受器的协同活动来完成,其中前庭器官的作用最为重要。前庭器官由内耳
日期:2016/5/2       浏览次数:894

 

人和动物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保持正常的姿势是人和动物进行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姿势的维持依赖于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觉感受器的协同活动来完成,其中前庭器官的作用最为重要。前庭器官由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它们是人体对自身的姿势和运动状态以及头部在空间的位置的感受器,在保持身体的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代科学家们对前庭系统的生理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前庭是如何维持身体的平衡等问题已有相当的了解,然而仍有一些奥秘有待于探索。在医学领域,前庭器官的病变严重危害身体的健康。几十年来,医学家在诊治前庭病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内耳的前庭和耳蜗总称位听器官,顾名思义就是感知位置和听觉的,前庭感知人体空间位置,后者负责听觉。前庭的三个半规管感知身体旋转的角加速度,球囊、椭圆囊感知直线加速度。例如坐在行进的车中即使闭上眼睛,不看窗外,也可感知到车的加速、减速或转弯;又如乘坐电梯时那种升、降的感觉,这些都是半规管、耳石器感知的。

前庭感受器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向中枢传递,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生理效应:一方面对人体变化了的位置和姿势进行调节,保持人体平衡;另一方面参与调节眼球运动,使人体在体位改变和运动中保持清晰的视觉,故它对保持我们的姿势平衡和清晰的视觉起重要作用。其实,前庭随时随地都在工作,比如在一辆正常行驶的公共汽车突然刹车的时候,站立的人往往会倾倒,但是很快会控制自己的身体,不会倾倒下去,这时候就是前庭在发挥作用,调整了身体姿势,达到了平衡。

转圈眩晕实际上是因为人的前庭正处于一种比较紊乱的工作状态。而受过专业训练后才能达到高超的平衡能力。比如运动员在进行优美的翻滚跳跃动作的时候就是前庭在准确地判断身体的位置,进而达到平衡身体的动作。

为了减少太空飞行过程中易发的运动病,宇航员需要进行前庭功能训练。据介绍,此病是目前航天界悬而未决的难题,发病率高达30%~50%。俄罗斯非常重视前庭功能训练,而美国则主要采用注射药物的方法来防止运动病的发生,我国则采用综合方法,一方面进行训练,同时也研制了几种预防运动病的药物。内耳的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感受器官,其次为视觉和本体感受器。三者只要其中任何一种感受器向中枢传入的冲动与其它两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协调一致,便会产生眩晕。所以,眩晕多是由前庭疾病引起。眩晕患者就诊时,医生常首先要求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测,以便分析、查找眩晕的原因和引起眩晕的病变位置和程度,然后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

前庭系统几乎随时随刻都在执行任务。换言之,前庭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运作息息相关,例如,儿童能专心地学习,就是前庭、本体觉与视觉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所谓“感觉统合”。

人在凝视时,需头颈稳定不动;追视移动的目标时,需头颈稳定地移动,如此捕捉的影像才会清晰。前庭系统将地心引力的强弱信息,提供给视觉系统,形成远近、高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此即“空间视知觉”。这是前庭系统与视觉系统的感觉统合。

平衡仪检查平衡功能

前庭系统与本体运动觉系统相互配合提高肌肉张力,带动肌腱、韧带、骨胳与关节做出平衡动作,并维持姿势。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运动觉的信息整合,掌握四肢在三度空间的位置,形成有意义的身体知觉。

前庭系统的传入纤维分别送信息到左右大脑半球,促进身体左右两侧统合,使儿童在学习复杂动作时,反应灵敏。前庭系统还有神经纤维联系情绪中枢,进而影响情绪中枢,包括正面与负面作用,如兴奋、紧张、平静等。

前庭系统发挥的是脑的基本功能,因此对健康成人,前庭默默地运作,当事人可能根本忽略它的存在。但对成长中的婴幼儿,前庭系统在其身体发育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容怱视。比如婴儿通过抬头看、侧头听、踢腿、挥手、摇晃身躯等活动,能够体验感觉信息输入脑部的喜悦,于是不断反复地动作。借助这种积极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婴儿的经验,也活化了他们的大脑。这其中,前庭系统扮演了最基本的角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体内生理或病理性的位置觉刺激与大脑感觉中枢中常态的空间位置觉模式的冲突,是人体平衡系统功能紊乱或失常的表现,包括患者自身旋转感或周围景物旋转感、摆动感、漂浮感、升降感及倾斜感等。内耳前庭神经系统是维持人体平衡功能的主系统,且与全身其它系统存在广泛联系,其自身疾患或其它系统疾患累及前庭系统均能导致眩晕。故眩晕多由内耳前庭系统不协调引起,约占眩晕病例的70%。

前庭平衡功能异常是为何引起眩晕的呢?众所周知,一架双引擎飞机正常平稳飞行时,若一个引擎出现故障,飞机就会失衡偏离航向或翻滚,但经过飞行员调整,一个引擎的飞机还能够恢复平稳飞行。如果故障引擎不加以修复,飞机就会反复偏离航向而难以驾驭。人体就像一架双引擎飞机,两侧内耳前庭好比飞机的两个引擎,眩晕就如同故障飞机的偏离航向或翻滚一样。正常时两侧前庭共同协调完成人体平衡的感知和调节。当一侧前庭出现病变时就破坏了人体原来的平衡状态,眩晕、天旋地转等感觉就发生了。经过休息、治疗后,眩晕可以缓解,其中大多数是经过神经中枢调整,产生前庭代偿后重新建立平衡的结果,只有少部分病人是得益于受损的前庭功能恢复。若眩晕的病因不能解除,反复影响前庭,前庭功能时好时坏,患者就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

当人体平衡出现障碍时,如走路向一侧偏斜等,就需要作前庭功能检查以确定前庭器有无疾病、其病变程度和性质。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平衡功能检查、旋转试验、冷热试验等。

平衡功能检查:平衡障碍的主要症状是偏倒、错指物位、行走或书写障碍。常用的有以下检查方法。

  • Romberg试验。又称闭目直立检查法。受检者闭目,双脚并拢直立,两手臂向两侧伸直平举与肩平。迷路有病变时,将向患侧偏倒;头部转动时,偏倒的方向随之改变。小脑有病变时,将向患侧或后方偏倒,不随头位的转动而改变偏倒的方向。

  • 错指物位试验。检查者与受检者对坐,各伸出一手臂,食指伸出,其他四指握拳。检查者手背向下,受检者手臂向上。嘱受检者将手臂举起再向下移动,以食指接触检查者的食指。先睁眼试之,然后闭目检查。迷路有病变者,闭眼时不能正确指向预定目标,双手食指均向患侧偏斜。小脑有病变时,患侧食指向患侧偏斜,而健侧食指则能正确地接触检查者的食指。

  • 静动态平衡台检查:静动态姿态平衡仪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检查,它为客观评价和量化平衡问题提供了可能,因为它将平衡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只要病人可以保持站立和自由活动就能检查。它能够按照重要顺序分类显示控制姿势的各种感觉信息传入(视觉、前庭、本体),也可以区分哪个系统出现问题而导致平衡障碍。它能够产生可再现的运动转换,以研究病人对干扰的姿势反应。软件进行了特别设计,可以用来进行平衡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客观并量化评价前庭康复患者的治疗结果。

  • 旋转试验

  • 最常用的方法是巴拉尼氏法。受检者坐于琼斯氏转椅中,头前倾30°,将头固定于头托上,使外半规管保持水平位置。令受检者闭眼,先顺时针方向旋动转椅,在20秒内旋转10次,满10转时立即停止。令受检者向远处凝视,计算眼震时间。10分钟后再逆时针方向旋转10次,计算眼震时间。中国有学者统计的正常值,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眼震时间平均为23秒,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眼震时间平均为22秒。

    • 冷热试验

    每侧耳分别用30℃冷水和44℃热水刺激40秒钟,每次相隔5~10分钟。受检者两眼凝视屋顶一点。以水平眼震为观察的记录标准。用停表计算灌水开始至眼震消失的时间。本法可为鉴别外周或中枢前庭病提供参考。以空气(23℃冷气和49℃热气)代替水作为刺激来诱发眼震,是一种较新的前庭功能检查方法。此法具有操作简便、受检者较舒适、可应用于鼓膜穿孔患者和不需收集流出的水等优点。

      眼球震颤是两眼球的一种不随意的、节律性的往返运动,由慢相和快相组成。慢相是眼球向某一个方向缓慢的转动,快相则为继慢相之后眼球迅速返回原位的运动。通常将快相定为眼震的方向。每一个半规管的壶腹嵴和两侧眼外肌之间有功能上的联系。因此,前庭迷路有病变时(如梅尼埃病)或做冷热试验时,半规管受到刺激,就产生眼球震颤。

    眼震类型:分为水平型、旋转型、垂直型、斜动型及混合型(如水平旋转型)。

    眼震强度:分为三级:Ⅰ级,仅向一个方向(向左或向右,通常是眼震的快相)注视时出现眼震。Ⅱ级,向一个方向和向前直视时均出现眼震。Ⅲ级,向各个方向(包括眼震的慢相方向)注视时均出现眼震。

    有时眼震过于细小,肉眼不易观察。为了仔细而清楚地观察眼震,可嘱受检者戴上Frenzel眼镜,眼震就被放大而可明显观察。

    眼震录像(先左向,后右向)

    眼震电图(electronystagmography,简称ENG)检查:眼震电图是眼震的客观记录,较肉眼观察更为准确。根据记录可测出快慢相时间及眼震频率。其生理基础是利用电子仪器记录角膜和视网膜之间的电位改变。眼球后部和视网膜带负电,而眼球前部及角膜带正电,因此眼球运动就产生电位改变,此称为莫勒氏原理。在眼球周围贴上电极,眼动时引起的电位变化就会被记录出来。近几年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

     罗伯特•巴拉尼(Rubert Barany,1876—1936,191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是奥地利著名的耳科医生,1876年4月22日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是一位农场主,母亲是布拉格一位科学家的女儿。巴拉尼是家里六个孩子的老大,幼年时患了骨结核病,使他的一个膝关节永久地僵硬了。巴拉尼从此狠下决心,埋头勤读,父母交替着每天送接他到学校,一直坚持了十多年。巴拉尼18岁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900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前往法兰克福的实验室(内科)工作一年,回维也纳后学习了一年外科,一年神经外科。1903年受到了欧洲当时著名的耳科教授亚当·波利兹的指导,主要研究的课题是前庭,他提到前庭是受到神经支配的,并对眼球震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天,巴拉尼为一位病人耳注射时,病人有强烈的眩晕感,他发现这次注射液的温度比平时低了很多,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位于内耳半规管中的淋巴液会因温度的改变而发生一些变化。1905年5月他发表了题为《热眼球震颤的观察》的论文。经进一步研究,他发现前庭在旋转后会使人产生头晕现象,称为前庭反应。他还发现内耳前庭器与小脑有关,从此奠定了耳科生理学的基础。1909年亚当•波利兹教授病重后,他把主持的工作全部交给了巴拉尼。1910年至1912年间,巴拉尼先后发表了《半规管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以及《前庭器的机能试验》两本著作。

    由于巴拉尼的工作和科研有突破性的贡献,奥地利皇家授予他爵位。1914年巴拉尼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是人材济济的维也纳大学首位获诺贝尔奖的人。巴拉尼一生发表了184篇科研论文,治好许多耳科绝症,创立了研究内耳前庭器官、小脑、肌肉三者相互为用的方法。当今医学上探测前庭疾患的试验和检查小脑活动及其与平衡障碍有关的试验,都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1916年以后,巴拉尼一直在乌普萨拉耳鼻喉科研究中心主持工作,直到1936年4月8日逝世。

      1938年,霍尔皮克(Hallpike)和凯尔恩斯(Cairns)从病理组织学上揭示美尼尔病是膜迷路积水和扩张,以蜗管及球囊为甚。以后又为多人所证实,且又发现内淋巴囊病理改变。美尼尔病是具有膜迷路积水特征的内耳疾病,并以膜迷路积水为其别名,这些已为大家接受。已知美尼尔病的病因与变态反应、内分泌紊乱、病毒感染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各种因素均可导致内耳血管痉挛,膜迷路微循环障碍,神经上皮缺氧而致感觉上皮受损。耳蜗供血不足致使血管纹血流量减少和内淋巴生成减少,继而中间代谢产物瘀积,膜迷路内渗透压增高,外淋巴与血管内液体渗入膜迷路形成膜迷路积水,刺激及损伤耳蜗,产生耳鸣、耳聋;刺激前庭终器出现眩晕、平衡失调以及恶心、呕吐、心律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耳蜗微循环、解除膜迷路水肿,成为药物治疗的主要原则。对药物疗法无效者,可针对内耳功能受损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然而,美尼尔病的很多难题尚未解决,仅有关膜迷路积水发病机理就有很多说法,如膜迷路水肿究竟如何形成?为何膜迷路水肿个体间差别极大?如何预防本病特别是听力受损?等等。

    从美尼尔1848年记录尸检到他那生命烛光熄灭之前发出关于美尼尔病的呐喊、从美尼尔逝世到现今人们科学地证实了美尼尔病并积极加以治疗,都是对美尼尔病这个相对真理的进一步认识。人类对美尼尔病的认识尚未完结。已经兴起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成像、听力学和前庭试验等新技术和新手段,为更深入探索美尼尔病开辟了坦途。人类最终认识和征服美尼尔病之日,已为期不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