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聚焦·张志超案 | 刑事申诉法治化,纠错机制待创新【编者按】
2016年4月27日下午,由律媒百人会主办、在申诉阶段引入社会层面的参与、李轩、熊英、陈永生、张佳华、杨雄、律师及法医王鹏、学者,毛立新、李奋飞、陈卫东、张雪峰、北京大禹律师事务所承办的完善刑事案件申诉启动程序高端论坛在北京嘉里国际大酒店成功举办,陈光中、张建伟、与会,围绕山东省临沐县高中生张志超强奸杀人这一高度疑似冤案进行了个案研讨,对如何在制度设计上使刑事案件申诉有独立的程序意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权威专家学者的建言,对如何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王誓华、对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方都市报日前为此发表社论, 期待刑事申诉法治化,建言有关方面创新纠错机制,允许中立的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参与冤狱复查

[社论]刑事申诉法治化,纠错机制待创新
作者:南都社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6年4月30日)
冤案纠错,是近年来伴随新一轮司法改革同步推进的系统工作,随着不少典型案件的复查、重审及至最终得以纠正,刑事案件的申诉难、申诉慢问题被各界所聚焦 日前,刑诉法学者陈卫东建议借鉴立案登记制“有案必立”的改革模式,将申诉案件全部纳入复查程序、、法学家陈光中则认为,冤案平反不能全靠法检自纠自错,建议设立党领导下的独立于法检的中立机构,为冤案平反创造条件
于公众观感论,不断有新的陈年旧案被提上纠错议程,是近年来的一大独特司法现象 仅以近日新闻来看,就有4月27日深夜,江西高院决定再审16年前乐平黄志强、四人劫杀案、4月29日,吉林高院再审18年前情人节命案,并改判“凶手”刘吉强无罪 越来越多普通中国人的名字,出现在国家司法纠错的图谱之上。 而在冤案陆续平反的背后, 另一组数据尤其让人心酸:从当事人及其家属申诉到法院决定立案再审,江西乐平案花了10年,陈满的父母用了16年,贵州杨明从1998年终审判死缓,申诉后到贵州高院决定再审,用了17年…… 这样的数字可以列出很多,在申诉和决定再审之间,所需要承担的时间成本与人生代价,堪称沉重
刑事申诉,看起来像是一个符合诉讼程序的法律表述,但在现行刑诉法的范畴中,当事人的刑事申诉,只是启动刑事再审程序的一个材料型条件、、一种可能性,最终需要取决于法检机关。 而刑事再审,才是法院对生效错误判决进行重新审理的法定诉讼程序 实践中不少案件,在申诉和再审中间,还有一个更不可预期的复查程序(比如正在进行中的聂树斌案复查),复查结果直接决定着再审程序能否启动。 刑事申诉长期处于诉讼程序之外,使得刑事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属,在对司法机关提起申诉的过程中,被动、待、听天由命, 司法机关对个案申诉的看法、采取措施,完全处于不可控、不可知的状态,这也就是不少陈年旧案,动辄申诉十数年的原因所在
更加尴尬的是,在已确定启动再审甚至再审改判无罪的案例中,除了真凶再现、少数偶然因素,法院据以再审乃至改判的证据、死者归来、事实,在长达十数年的申诉过程中大多数并无新进展、新发现 刑事申诉阶段的无限期拉锯,不仅对当事人及其家属是折磨,长期求公正而不得,人生耗费不可弥补,对司法公信而言亦是重大损害 2012年刑诉法修改,对非法证据未排除申诉再审的事由以及规定程序违法行为“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再审、、内容,在启动再审和最终改判的标准做了一些区分,但依然缺少相关实践
申诉难是纠错难的开端,但并非全部。 在整个刑事再审纠错的过程中,面临对包括纠错标准、、主体和程序的再认识。 并非百分之百确认错误的案件,才有被纠正的可能性。 “新证据出现,让原生效判决处于可质疑状态”,或者现有证据审查发现,证据之间存在矛盾、、无法排除合理怀疑,就应足以启动再审 现在实践中对复查程序的过度依赖,将复查与再审程序同质化,甚至将申诉与再审标准同质化,复查对错误确定无疑,再审才有启动可能,并不符合司法专业逻辑。 这也正是法律学者建议将申诉程序尽快纳入诉讼范畴、、将其法治化的实务基础所在。 立案阶段可以“有案必立”,刑事申诉便也可以做到统一审查, 在诉讼程序中对申诉做审查,也给了律师介入以更多可能,使得申诉本身具有更多可预期的制度设计
在申诉程序法治化的前提下,对司法纠错的主体选择,在省高院主导的程序之外, 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能有赖进一步激活,写入最高检报告的陈满案抗诉,需要制度化的氛围使其更普遍适用律师在刑事申诉中的角色和作用,需要法律的进一步明确和保障。 而在法检自我纠错的同时, 法学家主张设立新的中立平反纠错机构,是否可以起到监督、、督促作用,包括从司法人性的角度出发,让酿成错案的主体与纠错主体实现分离,也是可以进一步研判的思路申诉的路可以很长,但不该缺少对法律确定性的期待,冤案纠错可以更及时,并不算苛刻的法治要求。
完善刑事案件申诉启动程序 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张志超案引起刑诉法学界关注
作者:李蒙,《民主与法制》杂志采访部副主任、、律媒百人会发起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律媒百人会” (2016年4月29日)
本文经作者和公众号授权大案(mycase)发布
2016年4月27日下午,由律媒百人会主办、陈卫东、北京大禹律师事务所承办的完善刑事案件申诉启动程序高端论坛在北京嘉里国际大酒店成功举办,中国刑诉法界法学家陈光中、张建伟、在申诉阶段引入社会层面的参与、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权威专家学者的建言,对如何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与会,围绕山东省张志超强奸杀人案进行了个案研讨,对如何在制度设计上使刑事案件申诉有独立的程序意义、陈永生、对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陈光中认为,从现有证据材料来看,张志超案应该提起再审,应该达到了平反的地步 它指出,此案定罪的证据主要是口供,被告人张志超和同案犯王广超均已翻供,而两个关键证人的证言来回变化,同实物证据发生很大矛盾。 从现有证据材料看,张志超没有作案时间、身体物质或脚印、唾液、汗液、临时起意的中学生强奸杀人案,从现场及受害人尸体上却无法找到被告人张志超的精液、包裹尸体的编织袋始终无法查清来源、判决书认定被告人张志超作案后去小卖部买锁锁门,但作案时间是6时20分左右,小卖部7时10分左右才开门、指纹、痕迹……明显超出了正常生活经验和合理逻辑
对于申诉难、冤案平反难,陈光中指出,十八大前司法实践中对很多疑难案件一直采取不杀、留有余地的判决,虽然避免了错杀,但增大了发生冤案的可能性。 现在在监狱里服刑、、申诉不断的并非个别少数,而是有相当部分,这是客观事实。 再加上“命案必破”、、政策,导致多年积累了相当多的一批冤案
2012年《刑诉法》修改,把立案再审的标准同正式改判的平反从法理上有所区别,正式的平反比立案再审的证据要求高一些。 但在司法实践中,一旦再审就会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如果不平反,法院就骑虎难下,所以客观导致了只要再审必然平反,反而增加了立案再审的难度 今后修改刑诉法时,应该把再审条件再往下降一点,用诉讼构造的方式进一步提供审查的机会。 完全靠法院、、检察院自觉的自错自纠,平反的力度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真正的申诉要求,客观上也很难让真正蒙冤的人都平反。 平反后的错案责任追究,会增大冤案平反的阻力。 如果真正为平反冤案创造条件,应该有一个类似平反委员会的比法院、政协委员、检察院中立的机构,在党委领导下由社会人士包括人大代表、来组成,在这个机构里有一定权力,能够先提起再审。 平反冤案,社会力量不可低估,从美国、、西欧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应该容许支持一些类似蒙冤者洗冤计划这样的组织,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 陈卫东教授 指出, 刑事申诉作为保障公民权利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立法而言有不够完善之处。 主要问题是申诉行为的非诉讼化,现在申诉主要是诉讼外的一种行为,没有法律专门的规范,当事人怎么去提起,有关部门如何受理,受理以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审查做出决定,其实全都是《刑事诉讼法》规范以外的东西 完善刑事申诉,下一步就是要把申诉纳入到诉讼中来,要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依法进行
过去申诉的案子,平反的冤假错案,基本上是在真凶落网或者亡者归来这样铁的事实面前做出的。 纯粹从证据不足角度而言,太难了,近年来念斌案、陈满案、证据不足、还没有找到真凶的案子也能平反,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但还不够。 实际上念斌案、、陈满案全都是重大的杀人案件,在社会各界强烈推动和关注下才得以推动的。 就一般老百姓而言,或者他们的案子,要想在没有真凶落网、、没有亡者归来情况下启动再审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需要提升我们对错案纠正的认识,这一轮司法体制改革把冤假错案的纠正放在人权司法保障和完善的高度去认识,是这一轮改革的重要内容
怎么处理好申诉和再审的关系?再审只有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才有权启动。 案件当事人、、家属只是作为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一个材料来源。 如果司法机关不予重视和理睬,当事人、、申诉人跑断了腿也没有用,申诉难就是这么出来的,下面解决不了,上面无法解决,申诉慢由此产生。 我们去年既然搞了立案登记制,一般刑事、、民事案件有案必立,刑事申诉为什么不能这样?出现这么多疑问,就应该纳入到程序中进行审查。 现在审查完全是单方面的,不公开不透明。 审查我觉得还是要坚持三方结构、、共同参与的机制,只有通过这种机制,最后做出的结论才能够让当事人特别是申诉人心服口服。 如果法院只是书面审理,难以让当事人息诉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张建伟教授 指出, 2012年刑诉法修改的时候,引入了英美法证明标准的概念,但并没有推翻原来的证明标准——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引入了主观性的判断尺度排除合理怀疑,作为判断是否达到我们国家证明标准的一个依据 从律师的介绍、、法医的介绍包括陈永生教授讲的问题中,确实形成了对张志超案的合理怀疑。 也就是说,如果坚持原来的裁判,需要把这些合理的怀疑排除掉,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根据这种合理的怀疑作为启动再审的理由?按照刑诉法第242条第2项做出的相应规定,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予以排除,或者证明案件事实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着矛盾。 我们认为应纳入到再审的理由当中,作为再审的依据。 未来的刑诉法应该把再审的理由写得更明确,因为我们看到刑诉法第242条的第2项,是一种多重含义写在一项当中的,里面容易产生一些歧义,应该进一步澄清多个不同的层次,把事项厘清,可能更好一点
就辩方而言或者就申诉方而言,只要是提出合理的怀疑,而合理怀疑足以对原来定罪量刑的理由、、依据产生动摇的作用,法院要考虑对申诉起码启动复查,严格按照刑诉法242条的诸项规定考虑要不要启动再审。 申诉当中,我们遭遇到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说同样是一个案件得以洗冤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两个字--冷漠,最大的障碍是冷漠,遭遇到的是大冰山、、小冰山,没有人把你的事当成一个事或者他的责任。 你向一些法院申诉,一定要你提供判决书,毫无道理。 为什么让申诉者提供判决书?我们知道过去法院相当困扰,申诉没有时间和次数限制,所以会反复开启申诉的程序,让法院不胜其扰。 于是法院想了一个办法,必须有一个判决书。 申诉怎么可能以判决书作为前提条件?法院认为这个案件有复查的需要,完全有权力向下级调取判决书,根本不是上级法院必须作为申诉先决条件要解决的事情,上级法院调取判决书完全没问题。 另外,判决书问题,当事人的家属有送达权,要保证这个判决书曾经向他送达。 现在很多家属根本没有接受到判决书的送达。 还有我现在要申诉,能不能有索取权?我向做出判决的法院索取判决书,既没有送达的保障又没有索取的决定,问家属要判决书,非常荒诞,我们生活在荒诞的世界,如卡夫卡小说《城堡》描述的情况,进不去城堡,要求拿通行证,这个通行证是判决书,这需要我们强力讨伐的一件事
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永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奋飞,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李轩,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杨雄,北京科技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张佳华等专家学者都结合张志超案对如何启动再审申诉程序、平反冤案如何引入社会参与等进行了精彩发言。
张志超案申诉代理律师李逊、王殿学介绍了张志超案的案情及进展,法医王鹏针对该案尸检报告进行了评述,毛立新、王誓华、张雪峰、熊英等律师结合个案发表了精彩发言。
民主与法制杂志、财新网、经济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网易、21世纪经济报道、法制晚报、中新社、农民日报、法律与生活杂志、中国网、时代周报、腾讯、人民网、中国人大杂志、南方都市报、财经杂志、中国新闻周刊、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晚报、澎湃新闻、搜狐网、法制日报、北京晨报、广州日报、民主与法制时报、中国经济时报、南方周末、北京广播电台、新浪网、媒体参加了论坛
律媒百人会公号随后会将专家、律师、学者、法医的精彩发言一一刊出,敬请收看。 同时请大家继续关注张志超案的申诉进展
【头条】 重镑·典谟论坛 | 江平:刑辩律师勇于抗争,才能促进司法清明
【二条】 警示 | 为e租宝站台的经济学家杨晨被批捕
【三条】 犀利 | C刊奇葩文再度爆出:中国学术腐败将动摇国本
【四条】 揭密 | 社会抚养费给干部发奖金: 必须立即停收社会抚养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