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外伤辨》:[卷上]辨外伤不恶食
辨外伤不恶食,若劳役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此三者皆恶食。仲景《伤寒论》云,中风能食,伤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恶食。若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谷之味。只此一辨,足以分内外有余不足二证也。伤寒证虽不能食,而不恶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谷味,盖无内证,则心气和,脾气通,知五谷之味矣。《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脑外伤后抑郁/焦虑对脑外伤预后的影响及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卒中脑外伤后抑郁/焦虑对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以及文拉法新合并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72例脑外伤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有脑外伤后抑郁合并焦虑的81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用文拉法新治疗、文拉法新合并心理治疗以及不干预治疗。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
- 重症胸外伤合并心脏外伤1例的护理体会
胸外伤合并心脏外伤是一种严重的损伤,病情变化快,来势凶猛,极易引起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出血多易引起休克、缺氧、胸内压力的改变等,更增加了诊治的困难,及早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所以一经确立诊断,就应马上行开胸探察术准备,并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防止出现紊乱,及时准确地做好手术前的处理[1]。我科在2004年成功抢救了1例重症胸外伤合并心脏外伤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被
- 第四章 外伤院外急救技术--第一节 外伤出血院外急救技术
第四章 外伤院外急救技术第一节 外伤出血院外急救技术 出血是任何创伤均可发生的并发症,又是主症,它是威胁伤病员生命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出血有性质,种类、多少之分,应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和步骤。但无论遇到哪种出血都应采取有效、可靠的方法,分秒必争地止血,才能降低伤病员的损失,特别是大出血的急救,是挽救伤病员生命的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出血量与主症 失血量和速度是是威胁健康生命的关键因素。几分钟内
- 脑外伤后外伤性视神经损害的机理与治疗
【摘要】头外伤后视神经损伤的发病率为0.3%~6%,视神经损害是其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时地选择手术,可提高视神经损害的治愈率。手术方法由传统的经颅手术到经鼻内镜的应用均使视神经减压,恢复了部分视功能。 关键词外伤性视神经损害机理治疗 外伤性视神经损害的严重并发症是视力损害,在头外伤病人中其发生率在0.3%~6%不等[1,2]。如何提高对其危害性的认识,重视其处理,降低其致残率是
- 腹部CT扫描在脑外伤合并腹外伤中的应用价值(附36例报告)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颅脑、腹部合并伤时,腹部伤的最佳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6例多发伤病人的腹部CT所见及腹腔穿刺结果。结果在脑外伤病人昏迷时,腹部CT扫描确诊率最高。结论在颅脑、腹部合并伤时,腹部CT扫描是首选诊断方法,并且对腹部伤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脑外伤;腹外伤 在多发性创伤中,脑外伤合并腹外伤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在其诊断和治疗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结合经CT扫描诊断的36
- 什么叫外伤性脑梗塞,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由头部外伤引起的脑梗塞谓之外伤性脑梗塞。这种病多见于青少年,均有头部外伤史,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出现在伤后24小时以内。而伤后2周或立即出现症状者较少见,脑血管造影,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近年来,由于CT的广泛应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其发病机制,与动脉内膜损伤及血管痉挛有关。头部外伤时,头颈部突然的伸屈活动,造成颈部血管的牵拉,使血管壁挫伤或内膜受损,一方面直接形成创
- 植物性角膜外伤与非植物性角膜外伤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关键词】角膜外伤植物性角膜外伤与非植物性角膜外伤的临床观察与分析(pdf)角膜是位于眼球表面的眼屈光中间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视功能好坏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在解剖结构上角膜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功能,但由于角膜组织结构的脆弱和免疫缺陷的特点,很多看似轻微的角膜损伤往往造成严重的角膜感染,损害视功能恢复,甚至眼球摘除,给患者造成重大的身体伤害。我院自2001年3月~2006年5月收治的角膜外伤224
- 如何判断眼眶外伤与眼外肌外伤?
偏移等。筛骨纸板更是容易发生骨折之处。窦的骨折常出现皮下气肿,且易致感染,甚至形成眶蜂窝组织炎。 眼眶挫伤有时可引起眶内大量出血或球后出血,眼睑下垂亦是眼眶挫伤的常见症状。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眼眶外伤,称为眼眶挤压伤。 眼眶锐器伤是由锐利物体经眼睑、眶壁或邻近组织刺入眼眶,而损伤眶内组织。故常伴有眼睑或眶骨的损伤,或同时合并有眼球穿通伤和眼外肌、视神经的外伤等。也可能波及颅脑或其他邻近组织。锐
- 植物性角膜外伤与非植物性角膜外伤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植物性角膜外伤与非植物性角膜外伤的临床观察与分析(pdf)角膜是位于眼球表面的眼屈光中间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视功能好坏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在解剖结构上角膜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功能,但由于角膜组织结构的脆弱和免疫缺陷的特点,很多看似轻微的角膜损伤往往造成严重的角膜感染,损害视功能恢复,甚至眼球摘除,给患者造成重大的身体伤害。我院自2001年3月~2006年5月收治的角膜外伤224例,依据病因简单分
- 《内外伤辨》:[卷上]辨口鼻
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证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无,即阴证也。外伤风寒,则其外证必显在鼻,鼻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利,其言壅塞,盛有力,而口中必和。伤寒则面赤,鼻壅塞而干,伤风则鼻流清涕而已。《内经》云∶鼻者肺之候,肺气通于天。外伤风寒,则鼻为之不利。口者坤土地,脾气通于口。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口不知谷味,亦不知五味。又云∶伤食恶食,伤
- 《内外伤辨》:[卷上]辨气少气盛
外伤风寒者,故其气壅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盖外伤风寒者,心肺元气初无减损,又添邪气助之,使鼻气壅塞不利,其面赤,其鼻中气不能出,并从口出,但发一言,必前轻而后重,其言高,其声壮厉而有力。是伤寒则鼻干无涕,面壅色赤,其言前轻后重,其声壮厉而有力者,乃有余之验也;伤风则决然鼻流清涕,其声嘎,其言响如从瓮中出,亦前轻而后重,高揭而有力,皆气盛有余之验也。内伤饮食
- 《内外伤辨》:[卷上]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
,求医解表,以重绝元气,取祸如反掌。苟幸而免者,致虚劳,气血皆弱,不能完复。且表虚之人,为风寒所遏,亦是虚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间,特与外中贼邪有余之证颇相似处,故致疑惑,请医者只于气少气盛上辨之。其外伤贼邪,必语声前轻后重,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之病,必短气气促。上气高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至易见也。若毫厘之误,则千里之谬。以上诸辨证,别有治法用药正论,故作此说,分解于后
- 《内外伤辨》:[卷上]辨寒热
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失节,劳役形质之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举世尽将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不足之病,作外伤寒邪,表实有余之证,反泻其表,枉死者岂胜言哉!皆由不别其寒热耳。今细为分解之。外伤寒邪,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热也,翕翕发热,又为之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热在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肤毛腠者,阳之分也,是卫之元气所滋养之分也。以寒邪乘之,郁遏阳分,阳不得伸,故发热也。其面赤
- 《内外伤辨》:[卷上]辨阴证阳证
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后有脾胃以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
- 《普济方》:[卷四方脉总论]内外伤论
辨脉。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左手右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或大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之。少阴则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三脉遍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涩者挟心也。如一代也。乎。辨寒热。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不节劳役形质之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举世尽将饮食热恶在表也乘之
- 《内外伤辨》:[卷上]辨外感八风之邪
辨外感八风之邪,或有饮食劳役所伤之重者,三二日间特与外伤者相似,其余证有特异名者,若不将两证重别分解,犹恐将内伤不足之证,误作有余外感风邪,虽辞理有重复处,但欲病者易辨,医者易治耳。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其内伤亦恶风自汗,若在温暖无风处,则不恶矣,与外伤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颇相似,细分之特异耳。外感风邪,其恶风,自汗,头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时,增加
- 《内外伤辨》:[卷上]辨脉
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手少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铅子入肉
水银(二钱)灌入疮口。少时倒出。如多加几分。是铅子化的。如原数尚未化动。再灌入。《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犯杖临时预用
无名异为末。温酒调服三钱。不甚疼。不甚伤。《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中药箭毒
犀牛角削尖。入疮口内立愈。又麻油涂之亦愈。《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保婴撮要》:[卷十六]跌仆外伤
伤损之症,若色赤肿痛而血出不止者,肝心内热也,用柴胡栀子散。色白不痛而血出不止者,脾肺气虚也,用补中益气汤。漫肿不消者,元气虚弱也,用五味异功散。黯肿不散者,瘀血凝滞也,用加味逍遥散。肌肉作痛出血多而烦热者,血脱发躁也,用独参汤。因亡血而烦躁不安者,营卫俱伤也,用八珍汤加柴胡、牡丹皮。久痛不止者,欲作脓也,用托里散。以指按肿而复起者,脓已成也,宜刺泄之。脓出而反痛者,气血内虚也,用十全大补汤。若骨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跌打损伤并杖疮
初伤服童便陈酒各一钟。防血冲心。再以葱切烂炒热敷伤处。冷则再易。止肿消痛。散瘀《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竹木刺入肉
羊屎烧灰存性敷之。又牛膝嚼烂敷之亦出。又酸枣核烧灰存性为末。水调敷亦出。蓖麻子捣敷伤处。刺出即去。恐去好肉。《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桃花散
千年锻石(捣为末)锦纹大黄(切小块入锅内同炒至微红色)共为末。用敷金疮。能止血生肌。亦治汤火伤。以麻油或茶汁调搽。《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箭伤并针入
在骨肉不得出者。象牙屑以水和之。敷上即出。蝼蛄虫煎浓汁。滴上三五度。即出。《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内外伤辨》:[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除风湿羌活汤
羌活(七分)防风升麻柴胡(以上各五分)本苍术(以上各一钱)上件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大温服之,空心,食前。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另作一服与之。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通气防风汤主之。《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八厘散
治打伤。兼治烂疮肿毒。土鳖(一两)麝(二分)打伤者八厘。酒下。破处以此掺之。烂疮内服外掺。肿毒服之。先《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汤火并一切刀伤腐烂大痛
沉沙木屑煎汤洗之。又烧灰存性。麻油调敷立效。《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五伤寒门]内外伤
始得病,脉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内伤也。脉浮而表病,里和者,外伤也。病在身体头面四肢,为表病,在胸腹之内,为里病也。《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金刘完素公元1115-1234年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汤火伤
蚌壳烧灰蜜调敷立愈。又水青苔去水敷之。干即换之。又芋头磨水涂之即愈。又鸡子《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鬼代丹
乳香没药自然铜无名异骨碎补地龙土鳖虫(各等分)上药为末。蜜丸弹子大。临刑用好老酒化一丸。如不打。吃葱即解。吃素者。甘草汤解。《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跌打损伤方
但稍有气者。俱可救。服药后发战。不必惊怕。牛黄花(即闹阳花)端午日取花。不拘多少。去心蒂阴干研末。至重者黄酒送四五分。轻者二三分。老年力衰者《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内外伤辨》:[卷中暑伤胃气论]皂角化痰丸
治劳风,心脾壅滞,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咽塞吐逆,不思饮食,或时昏愦。皂角(木白皮酥炙)白附子(炮)半夏(汤洗七次)天南星(炮)白矾(枯)赤茯苓(去皮)人参(以上各一两)枳壳(炒,二两)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后。《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下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半夏枳术丸
治因冷食内伤。半夏(汤洗七次,焙干)枳实(麸炒,以上各一两)白术(二两)上同为极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添服不妨。热汤浸蒸饼为丸亦可。如食伤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十丸,白汤送下。更作一方,加泽泻一两为丸,有小便淋者用。《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下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丁香烂饭丸
治饮食所伤。丁香京三棱广术(炮)木香(以上各一钱)甘草(炙)甘松(去土)缩砂仁丁香皮益智仁(以上各三钱)香附子(五钱)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或细嚼亦可,不拘时候。治卒心胃痛甚效。《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中饮食劳倦论]补中益气汤
黄(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中饮食劳倦论]朱砂安神丸
)当归(去芦,二钱五分)生地黄(一钱五分)《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补其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上件除朱砂外,四味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唾咽下,食后,或温水、凉水少许送下亦得。此近而奇偶,制之缓也。《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下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三黄枳术丸
治伤肉食湿面辛辣浓味之物,填塞闷乱不快。黄芩(二两)黄连(酒洗)大黄(湿纸裹煨)神曲(炒)橘皮白术(以上各一两)枳实(麸炒,五钱)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服之。《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骨断折碎
活蟹(一大只)肥而多膏者。连壳捣如泥。同生姜四两。入醋一钟。带糟更妙。老酒一碗。者。只吃《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内外伤辨》:[卷上]辨手心手背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中]暑伤胃气论
力,故治痿独取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名之曰清暑益气汤主之。《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中暑伤胃气论]参术调中汤
,泻热补气;桑白皮苦微寒,泻肺火定喘,故以为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子之酸,收耗散之气,止咳嗽。脾胃不足,以甘补之,故用白术、人参、炙甘草,苦甘温补脾缓中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热;茯苓甘平降肺火;麦门冬甘微寒,保肺气为佐。青皮、陈皮去白,苦辛温散胸中滞气为使也。上件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忌多语言劳役。《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中暑伤胃气论]黄连清膈丸
治心肺间有热,及经中热。麦门冬(去心,一两)黄连(去须,五钱)鼠尾黄芩(净刮,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后。《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外伤门]脚指缝湿
鹅掌皮烧灰研搽之。《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内外伤辨》:[卷中暑伤胃气论]当归补血汤
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黄(一两)当归(酒洗,二钱)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中暑伤胃气论]门冬清肺饮
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紫苑茸(一钱五分)黄白芍药甘草(以上各一钱)人参(去芦)麦门冬(以上各五分)当归身(三分)五味子(三个)上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局方》中大阿胶丸亦宜用。《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以上各一钱)本防风甘草(炙)川芎(以上各五分)蔓荆子(三分)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后。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上]内外伤寒
始得脉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内伤也;脉浮而表病里和者,外伤也。病在身体四肢,为表病;病在胸腹之内,为里病。内伤通神散(五十一),外伤双解散(五十四),内外一切所伤通圣散(五十三),然不若双解散,以平和为之,三法至神。《伤寒标本心法类萃》金刘完素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中暑伤胃气论]升阳散火汤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也。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上件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内外伤辨》:[卷中]饮食劳倦论
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