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女子出生在湖北省竹溪县水坪镇的一个农户家中,因父母想再生一个男孩,所以不仅没给她申报过户口,而且在她4岁时,就将其送到叔叔家中抚养。11岁时,其因叔叔常年在外打工,对她无法顾及,于是她跟着别人外出闯荡。如今,13年过去,她已经24岁,虽衣食丰盈,但却是一个没有户口的 “黑户”,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加之对亲人的思念,让她萌生了寻找亲人和为自己“正身”的念头。最终在民警的帮助下,她找到了亲人,并圆了有一张户口的心愿。

晓晨(化名)给派出所送锦旗表谢意
昨日,她从民警手中接过户口簿时,喜极而泣。
女子跨省电话求助 民警奔波为其寻亲
2017年3月20日16时许,竹溪县公安局水坪派出所接到一女子电话称:“我想寻找失联多年的亲人。”
从女子的口音中,民警判断其是一名竹溪人,但其言语中夹杂着浓浓的东北口音,表明她常年生活在外地。
经过进一步询问,女子自称叫晓晨(化名),今年24岁,现在辽宁省锦州市务工。
“我是2004年春离开竹溪的,当时只有11岁,我的叔叔叫王某成,老家的小地名叫王家庄。”晓晨说。
“从小我就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因为家里已经有一个姐姐,但父母却想要一个男孩,所以我4岁时就被送到叔叔王某成家中抚养,后来,叔叔常年在外打工,加上叔叔家中的老人去世,我就没人照顾了。我跟着村里人外出时才11岁,先后在辽宁省鞍山、抚顺打工,现自己在锦州市开了一家小店,日子过得还不错,但因为自己没有户口,小店还是以别人的名义注册的。”晓晨哽咽地诉说着自己的身世。
通过晓晨提供的线索,民警在户籍系统查询到辖区叫王某成的同姓名人员有4人,但究竟哪一个是晓晨要找的叔叔,必须要查清楚小地名叫王家庄的村落才能确定。最终,民警打听到该镇惠家河村4组曾经被人称为王家庄,并且顺利地找到了王某成。经过核实,王某成就是晓晨要找的亲人。
民警查明女子身份热心为其补录户口
得知晓晨现在已经有了下落,王某成和村民们都欣喜不已。
“一想到晓晨11岁就离家出走,心里就难过。”王某成忍不住自责。
据王某成回忆:晓晨的亲生父亲叫王某华,是水坪镇张家河村人。晓晨出生于1993年,是家中的二胎女儿,因为晓晨的出生,使父母想要一个男孩的愿望落空, 于是没有给她申报户口,并且在晓晨4岁时,就被送过来抚养。
叔叔对晓晨视若己出,但后来因为要外出打工,只得将晓晨留在家里交给老人照顾。再后来,家中的老人去世,晓晨变的孤苦伶仃。
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晓晨变的很坚强也比较执拗。11岁那年她毅然与村民一道外出,为自己谋一份生路。这一去就是13年,而且由于没有联系方式,她与家乡亲人失去了联系。期间,她在东北多地默默打拼,至今在锦州市开了一家小店,日子过得逐渐丰盈。但是因为没有户口,生活中产生了很多不便,连开的小店也只能用的她人身份注册。
民警先后来到惠家河村、张家河村调查,找到当地村组干部和相关人员,证实了晓晨的身份。随后告知晓晨要落实户口必须要经过DNA亲子鉴定,确定其血缘关系方可办理。
得知民警已为其找到亲人并落户有望,晓晨喜出望外。2017年10月中旬,晓晨千里迢迢回到竹溪,在与亲人团聚的同时,又在民警的引导下,到相关医疗单位采取了血样。11月初,经亲子鉴定,晓晨就是当年被王某华送人抚养的女儿。
随后,民警将相关调查材料和DNA鉴定结果报告给县局,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晓晨的落户申请就得到了特批。
11月7日,晓晨来到水坪派出所,当她从民警手上接过已经补录好的户口簿时,一脸的笑容如同秋日暖阳般灿烂。随即,她为自己申领了身份证并办好了一张临时身份证。
11月8日中午,晓晨将一面写有“情系百姓服务民生,高效廉洁警民一家”的锦旗送到派出所,表达感谢之情。
来源:竹溪公安
通讯员 :潘成涛 唐锐